公告版位
2013/10/26從奇摩http://tw.myblog.yahoo.com/jw!rsX.CIGRCRa_XdFicsD_HV2W搬到痞客,請大家多來逛逛走走!

目前分類:育兒文章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跳級生的學習歷程分享】
個人認為小孩是資優生也最好不要跳級,或許會有適應環境和多學少吸收的問題,待在原本的級數,深入專精或縱向廣泛學習,和同年級小孩一起成長,參與社團學習,反而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aC2YMicwc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優質國中100

文章來源: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2junior100/pg2.aspx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填志願的4個必勝策略

 

 

 

填志願的4個必勝策略

圖片來源:鄒保祥

十二年國教遊戲規則中,志願序代表著不同的積分,用傳統思維填志願的結果可能從第一志願跌到第八志願,4個填志願的技巧和新觀念不可不知。

 

聯考時代,父母填寫入學志願的經驗是,收到成績單之後依照各校的傳統排名,從第一志願一路往下填。今年五月起遊戲規則完全改變,每個志願有不同的積分,必須審慎評估自己的能力與興趣,肯定上不了或根本不想去的學校,千萬不要隨便填。

以基北區為例,全部的超額比序積分最高可得九十分,其中志願序就佔三十分。假設某生所填的前三個志願都太熱門,選填者眾多而某生的總積分不夠高,他就可能被擠到第四志願去。他在志願序「浪費」掉的三分,比會考某一科考壞,成績掉了一個等級的失分(兩分)還要多。

目前許多家長對十二年國教最感到焦慮的點,就是志願序帶來的不確定感,深怕因為選填志願策略失當,造成孩子「高分低就」。

不過,十二年國教選填志願的緊張氣氛,也有很明顯的城鄉差距,像是台東、宜蘭、屏東、雲林等區因為學校和學生數少,幾乎都是決戰第一志願,到了第二、第三志願以後的學校,就呈現社區化分布,在選填志願上困難度不高。

為了讓考生和家長充分掌握資訊,減少不必要的恐慌,《親子天下》在會考前夕,特別綜整各方升學專家提出的選填志願指南,共有四大策略:

策略一:先徹底弄清所屬學區的志願序計分方式

例如:基北區可填三十個志願,總分三十分,從第一志願以下每個志願遞減一分(第一至十志願每個志願遞減一分,第十一至二十志願同以二十分計,第二十一至三十志願同以十八分計);桃連區則是前十個志願才算分,總分十五分,兩個志願算一組得同樣分數,例如:第一和第二志願同樣得十五分,第三和第四則同樣遞減三分。

台北市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峰分析,基北區學生必須慎選前兩個志願,因為即使會考得五個A(精熟等級)也只有三十分,志願序佔分和會考相同,而本區的另外兩個比序項目:服務學習和均衡發展又幾乎等於是送分型,決勝關鍵就在志願序。

基北區考生如果因錯估情勢,落到第三志願以下,損失達三分,將很難在同分群中獲得競爭優勢,因此不能再以過去的思維和各校排名來填志願。

桃園縣教育局長吳林輝則說,經過第一次自辦的試模擬分發,有學生因為依照傳統方式填志願,分數一路流失,竟從第一志願跌到第八志願,學生家長都領教了它的威力。因此桃連區採納各方意見,將「第一志願最大化」,改成兩兩一組同分,考生可以評估自己能力後填「一夢幻、一務實」志願,增加一點彈性空間。

竹苗區志願則是三個一組同分,最高採計十分,分段依序遞減。例如:第一至三志願同樣得十分,第四至六志願同得七分。

策略二:善用高職一校可選多科,連續選填視為同一志願、積分相同的規定

大多數的就學區規定,在選填志願時普通高中一 校算一個志願,高職因一個科系只收三、四十人,所以只要連續選填同一校的不同科系,都視為同一志願。

包括基北區、桃連區、中投等區都是「校科同分」,同一所技職如果有七個科系,全部依序填上之後都視為同一個志願,得分相同。

負責宣導十二年國教升學進路的台北市木柵高工教務主任陳裕宏舉例,如果對某校的電子、電機等相關群科有興趣,就要善用這個策略,儘量把這一組志願填滿,填在愈前面的愈有機會錄取。

但也有例外,例如竹苗區的高職就與高中相同,一科算一個志願,總共只能填十五個志願;像苗栗農工有十二科,如果全部填下去就幾乎滿了,學生必須更加謹慎。

有關各區超額比序不同的計分規定,可向各國中輔導室查詢,或上各縣市教育局網站了解。

策略三:志願要填滿,先列表排出清單及順序,不想念的一定不要填

木柵高工教務主任陳裕宏建議,先列出學區內所有的免試入學學校清單,刪除掉與自己能力落差太大,及完全不想念的學校,再根據離家遠近、招生名額、辦學特色......等因素來調整順序,務必將所有志願都填滿,以免不慎落榜。

桃園縣教育局長吳林輝認為,考生不妨以住家所在地為圓心,先列出距離最近的社區高中,接著再擴大同心圓範圍,把鄰近鄉鎮、搭一班公車即可到達的高中職依序排入,靠著第一和第二志願同分的優勢,就有機會直接分發到住家附近的社區高中,就近入學省下不少通勤時間。

高雄市教育局主祕戴淑芬則說,從二○一四年起,選校思維將由「嚮往排名」轉為「適性就近」,「交通是否便利?學校是否有特色?是否符合個人生涯發展?」將是家長與學生面對選校考量時的幾個關鍵因素。

延續「樂學計畫」的精神,高雄區每一所國中都有其對應的五所公立高中職,提供學生選填志願時的重要參考,鼓勵就近入學;總志願數有七個, 學生則可依自己能力評估,要選填傳統明星高中,或是有興趣的高職。能選擇的七個志願務必要填滿。

策略四:「先卡位再特招」棄保效應值得商榷

北中南都會區名校都保留一定比率的名額給特色招生,因此補教業者開發出一種新策略,並在坊間開始流傳:五月會考完先參加第一次免試分發(簡稱一免),如果不滿意就放棄,但可以因此佔掉一個名額,然後去報名特色招生考試,若是特招也無法考進理想學校,再回過頭來參加第二次免試分發(簡稱二免),去用那個原本被自己佔掉的名額。

校長孫明峰分析,這種所謂的「棄保效應」其實充滿風險,雖然一免的缺額一定會回流至二免,但沒有人能預知第二次免試還剩多少名額,萬一名額太少,在互相排擠下有可能分發到比一免還不理想的學校。

為了反制這種操作,各高中校長除了極力在各種升學宣導會上滅火,也端出更吸引學生的方案。例如:桃連區的內壢高中就規定,只有透過一免入學的學生才能參加校內數理、語文專長班的甄選,拖到八月才入學的二免學生將錯過機會,以此力勸學生將該校填在第一和第二志願組,提早卡位,一免後就直接入學。

專家針對會考中精熟(A)、基礎(B)、待加強(C)三區段學生,分別提出選填志願的建議如下:

精熟級:在都會區學生中,有五A以上實力,且作文拿到六級分者 ,幾乎可以穩上第一志願學校。若是作文拿四到五級分,想上前三志願可能就要透過特色招生考試,再博一次。

孫明峰認為,基北區學生有七萬多人,競爭激烈,加上前三志願名校平均保留七○%的招生名額給特招,相形之下靠此管道進名校的機會比會考要大。基北區頂尖學生的主戰場不在會考而在特招。所以學生若是有強烈的動機,想要上傳統明星學校,本身願意接受挑戰,或是國英數三科特別突出(基北區特招只考這三科)、作文相對不夠頂尖的學生,就適合考特招。

不過一旦走出都會區,壓力指數就大大不同。雲林教育界人士分析,學生只要具有二A三B的實力,就上得了當地的第一志願學校

基礎級:以全區公立高中職人數來推估,都會區學生若是得五B即可上社區高中。但社區高中評價也有高低,若是一A四B則可試著向上挑戰「多數學生都想去」的那所學校。重點還是善用志願序,把自己能力範圍可及又最想念的學校,填在第一志願,有了這個比序最高分的加持,成功的機會就大增。

待加強級:顯示為較不具學術傾向,多會選擇私立高中職校,若是國中階段參加過實用技能學程,可銜接對應的高職,往自己有興趣的實作領域發展。也可嘗試選填公立高職中的冷門科系,有機會可以上,只要對該科別有興趣,未來也能闖出一片天。

專家建議學生和家長,國高中畢竟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不代表全部,也不全然與未來工作的成敗有關;在這個十二年國教帶來的新時代,不妨拋開傳統校際排名,勇敢把想念的學校或科別,填在自己的第一志願。

2014年12年國教入學時程

本時程表僅列出適性入學管道國中升高中職時程,不含藝才班特招時程,

志願序選填時間各區不同,僅列基北區為代表

5/17、5/18國中教育會考

6/5會考成績網路查詢

6/6寄發會考成績單

6/5~6/9基北區免試入學第一次選填志願

6/11~6/12第一次免試入學報名

6/20第一次免試入學放榜

6/23第一次免試入學報到

6/27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報名

7/12、7/13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測驗

7/20~8/4基北區免試入學第二次選填志願

7/23 特色招生考試成績網路查詢

7/23~7/25特色招生選填志願

7/24寄發特色招生成績單

8/2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放榜

8/3 基北區特色招生入學報到截止

8/4 基北區外各區高中職特色招生入學報到截止

8/4~8/9第二次免試入學報名

8/14第二次免試入學放榜

8/15第二次免試入學報到

附註:有關國中教育會考、高中、高職及五專各入學管道詳細日程,以各區各入學管道招生簡章內容為準。各招生區詳細志願序時程可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12basic.edu.tw)查詢。

 

Facebook 馬上按讚加入《親子天下》粉絲團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前基北區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竟捨棄科展、藝文、音樂等比賽成績  

12年國教走火入魔 拚科展加分搶進名校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十二年國教上路,參加科學展覽競賽成為多元學習表現的加分利器,台南與高雄兩學區甚至在超額比序中最高可加二十分,花蓮、澎湖最高可加十五分;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拿高分,竟「走火入魔」到動員自家公司員工協助製作參展作品,所費不貲,坊間也有補習班在教授科展得勝秘訣,一切就是為了分數。

動員公司員工當幫手 補習班教奪牌秘訣

今年全國中小學科展盛會將從七月廿二日起在宜蘭登場,由於全國十五學區有十一個學區將科展比賽成績列為超額比序加分項目(只有基北、竹苗、中投、台東等四學區不列入加分項目),今年科展的表現更引人注目。科教館館長朱楠賢昨日表示,科展競賽今年是第五十四屆,受到十二年國教強調多元能力,全國中小學參與科展的件數衝到一萬六千多件,經過縣市初賽淘汰後,只有三百件進入決賽。

朱楠賢說,科展要靠老師帶領學生一起探索,為了彌平城鄉落差,因此把累積多年的科展實例和經驗,出版「科展設計與實作—培養十二年國教關鍵能力,教你如何作好科展非看BOOK」(外界俗稱為實戰手冊),一步步教師生發現問題、進行科學研究並參展。

今年參展件數暴衝 科教館還出實戰手冊

朱楠賢強調,科展分成小學、國中、高中及高職四組,不少招生就學區看重科展成績,因此帶動師生參賽動機。據悉,有私立中小學的家長,為讓孩子科展得名,還另聘理化老師給予協助,並動員自家公司員工花大成本協助製作;坊間也有補習班在教授科展得勝秘訣,但科教館認為這些都是少數、並非常態。

基北區超額比序捨科展 國中校長憂心

不過,長年帶領學生參加科展的新北市二重國中校長鍾兆晉卻憂心基北區不進反退。他說,相對其他區都在努力培養科展人才,基北區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竟捨棄科展、藝文、音樂等比賽成績,令人擔心,希望明年能改回採計科展等成績。

為了加強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師生的科學力,教育部協調科教館、科博館及科工館,昨開記者會宣布成立科學學習中心,提出多元的科學教案,預計培訓六百六十名老師,帶領四千九百名學生參與。

文章來源: https://tw.news.yahoo.com/12年國教走火入魔-拚科展加分搶進名校-221100309.html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與沙

孩子的創造力就在遊戲中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來,他們可以在一粒沙中觀賞這個世界;也可以由一朵野花裡看見夢幻的天堂。透過五官的親身體驗是孩子學習的主要管道,在內心的自然動力下,伸展和探索對新鮮事物的學習。

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所發現和學習到的每一件事,成為智慧的基石,幫助他儲存日後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展創造力的遊戲有很多,針對大自然的遊戲也是五花八門,可以做有系統的介紹,就先說說「好玩的沙子和泥巴」吧!



只要孩子不會把沙子、泥巴往嘴裡塞,他就可以玩泥沙了!而且一玩就上癮,樂此不疲。沙泥遊戲沒有固定的程式和規則,可以千變萬化任你玩。

在玩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沙子不能玩丟擲的遊戲,以免誤傷自己和別人的眼睛;在戶外和靠近水源的地方玩比較理想,因為可以增加玩泥沙的變化和趣味,也可以很方便的清理善後和清潔手腳。



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泥沙類的遊戲特性,可以訓練孩子手眼的協調,獲得手部的靈活度和眼睛觀看欣賞的樂趣,滿足發表的慾望需求及啟發創造和想像力。孩子在堆疊捏塑後呈現的藝術品,我們通常歸類為「造型」。



孩子動手做的所有學習活動,是一種造型的生活,正因為造型活動和生活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有人說:人類所以異於其他動物,便是人類有思考的知能,能夠運用雙手、運用道具、運用智慧,創作各種東西,築造各種建築物,而變成人類現代的文明生活。這段話正適切說出造型的功效。



我們知道幼兒期的造型活動表現,已經相當發達,但是他們的抽象思考概念並未發展成熟,因此從具體到半具體,或是由半具體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孩子都必須要有具體性的實物做媒材,如沙、積木、黏土等實物材料及工具,才能激發他們遊戲的動機。



沙子和泥土可以發展幼兒觸覺和感覺的靈敏性,用手指揉、抓、戳、壓、捏、擠、拍、打等,對孩子的手指肌肉鍛鍊有很大的幫助,促進手部小肌肉和骨骼的發展,以及腦部創造力的開發,在認知上,他們能夠充分地了解泥沙的自然性質。
參考資料 育兒生活第168期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補習,也能第一名的讀書方法





相關關鍵字:




不補習,也能第一名的讀書方法

【梁旅珠的教養心法】孩子不用補習,功課不勞大人盯,還能申請到全美七大名校,這孩子的媽媽有什麼獨特的教養心法?





從小就會念書的梁旅珠,北一女畢業,考上台大外文系,留學美國賓州大學,主持過台灣第一個旅遊節目《世界真奇妙》,得過金鐘獎。一路順遂的她,在孩子出生後,有十年的時間,全心投入做個全職媽媽,兩個孩子在她用心調教下,功課表現傑出。女兒從北一女畢業後,同時申請到美國哈佛、史丹佛等七大名校,兒子也在今年就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她的教養方式引起許多人好奇,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第一名的學習祕訣是什麼?《親子天下》特別專訪梁旅珠,分享她的教養經驗。


教養心法  1   先緊後鬆,陪讀有方法


孩子幼稚園時,我帶他們上各種好玩的活動,並沒有要他們去背誦或學習什麼,但讓他們玩很多。上小學以後,我認為小一很重要,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從小一開始,我盯得非常緊。


★小一、小二培養讀書習慣


他們讀的私立小學是全天班。小學一、二年級晚餐過後第一件事情,我就要孩子拿出聯絡簿,看看今天有哪些功課。我會引導他們在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做難的功課,其他像是剪剪貼貼、查資料這類比較輕鬆的功課,就放到後面。


我就坐在他們身邊,陪他們念書、寫作業;完成後,盯他們檢查或複習,確定每天的計畫都要實行。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休息的時候,就各自歇息,幾分鐘再回來一起做。小一、小二盯很緊,就是為了養成習慣,習慣了,他們就會這樣去做。


★練習做計畫表


等他們比較上軌道之後,我就會教他們做計畫表。現在孩子都很忙,除了學校,還有才藝課的功課,時間的利用就很重要。剛開始我帶著他們做計畫表,哪天他們功課比較少,就可以把才藝的功課放進來,以週為單位把這些才藝功課做完。如果每天功課都很多,就用週末把才藝功課完成,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有時間概念。


★考試前一週,規劃段考複習計畫


除了平常做計畫表,我也教他們設計段考複習表。段考前一個星期,是衝刺期,這星期所有的作息都要調整。我設計的段考複習表,表格橫軸是分課分段的考試範圍,縱軸是科目,每科下面分課本、評量、習作和考卷等。


這份表單可以給孩子一些整體的概念。期末考的時候,再拿出這張表就會知道,他們在第一次段考時,有哪些沒有讀好,就在這部分做個記號,期末考時就特別加強。


這個段考計畫表做到四年級以後,我就不再管了。他們會自己做,貼在衣櫃上,自己複習。


另外,我會幫他們準備很多講義夾跟透明文件夾,教他們收納歸檔。我用標籤標示,孩子把發回來的大小考卷和段考考卷依順序收入。考試前拿出該科的夾子,曾錯過的或不會做的題目一目了然,對考試前的複習很有幫助。



我希望孩子了解到只要平常按部就班的念書,不需要熬夜讀書。


我常笑說,我女兒磚塊砌得很好,就很穩,磚塊可以一直砌上去;相對的,我兒子砌的磚就有很多洞,常要回頭一直補洞。我女兒磚砌得好,讀起書來就很輕鬆。


教養心法  2    讀書經驗的「技術轉移」


小三之前的陪伴,主要是觀念跟讀書方法的灌輸。我重視的是過程,而且很有意識的「技術轉移」我的讀書經驗給他們。


★小三學習讀書訣竅:抓出大架構,對照、比較、思考、提問


到了小學三、四年級,我就跟我女兒說,從現在開始,她要懂得自己讀書。很多小孩參考書拿來就照著條列一直背,沒有去思考問題。但是閱讀能力很重要,要理解內容、還要理出內容的架構。我教女兒要抓重點,要從內容中去問問題,要順讀也要會反讀,而且要穿插比較。


我會示範一些讀書方法,例如,在社會某一章讀到一九○○年發生了一些事情;過了幾章,又提到一九○○年發生了另一些事情。這其中應該有些關聯,我就會引導我女兒去看,為什麼同一時間發生這麼多不同的事情,我會跟她解釋這整個時代一些重要的觀念、背景。我跟她講,現在你知道這兩件事情是相關的,但分散在課本不同的地方,例如一個寫在十二頁,一個寫在二八頁。我就要求她在第十二頁的地方,也寫上二八頁,在二八頁的時候,也把十二頁寫在旁邊,這樣每次讀書的時候,就知道去對照。



★學習記筆記


另外,我教孩子記筆記。我要他們把在課堂上聽到的重點記下來,或寫在課本上,主要是讓他們練習很專心的聽課,練習抓重點。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但不能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授課內容。一開始她也只能記短短幾行,慢慢就摸出竅門了。


這些讀書方法的培養,我都在他們小學四年級前就訓練完畢。之後我就跟他們講,讀書是自己的事,接下來若有問題,他們要練習找老師或問同學,先練習自己解決問題。如果真的不能解決,可以向我求救,我一定會跟他們一起想辦法。


教養心法  3   先了解孩子,再決定要不要補習,怎麼補


孩子上國中的時候,當他們來告訴我班上○○○都去補習了,我也會怕。而且大家都是補在前面,都是先修班。但我的觀念很清楚,孩子的時間就這麼多,當你選擇做這樣,就沒時間做那樣。而且現在的補習班,一去就要三小時,很多時間都是浪費的。我覺得補習並不適合所有的小孩,當你覺得不足再去補,才知道需要什麼,如果補在前面會讓你模糊焦點。


因為我女兒在小學的表現是好的,所以我們講好上了國中就先自己試試看。如果覺得都聽不懂,再來想要怎麼補強,是要請家教;還是上補習班。


我兒子也沒補習,後來是請家教老師,三、五個小孩一起上,是小班制。為什麼我讓兒子去家教班?因為我發現男孩子的自制力、執行力比較差,需要有人給他提示跟環境,還要有人可以一起討論。家教班也比較有效率,上課就一個半鐘頭,不像在補習班,一坐就三個鐘頭。



我認為除非有特殊需求,例如要考資優班、要去競賽,需要特別      訓練;或是有些孩子能力很強,學校的東西不夠,可以去補習班學更深的。另外就是運氣很差,碰到很糟的老師,那也可能需要去補習。但不要看人家小孩補什麼,你就帶孩子也去補。


教養心法  4   目標是「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而不是第一名


我過去讀書的動力都是因為我可以考一百分、我可以考第一名,這種成就感可以帶給我快樂,但這種成就感不夠扎實。若是只靠這種成就感帶來快樂,變成永遠都要去追求第一名。很多在國中第一名的孩子,來到建中、北一女,跟人家一比,不行了,就挫折得不得了,這就是對自我認知的錯誤期待。


我自己走過一輪了,所以很清楚,當你覺得自己很棒的時候,其實永遠都會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競爭是一直一直往上走的。所以要有一種態度,就是要永遠樂觀面對,也要知道當我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到此為止時,我要去面對它、承認它,快樂的接受它,然後就自己的條件去做出最好的結果。


我鼓勵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最佳表現」。我教導孩子的觀念是:不能把不喜歡念書當做藉口,但努力過後發現不善於讀書,是可以接受,也必須坦然面對的。



因為我自己有這些經驗,孩子每到下一個階段的時候,我都會跟他們談這些事情,預告這些事情。我跟他們說,我相信你們很有能力,可是有些時候即使你很有能力,你也不一定做的到。讀書還是屬於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到了職場,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每個人的天分、才能就是不公平的,你要面對這個現實,在上天給你的條件中,去做最大的努力;這就是我從小到大讓他們了解的。


大家以為我教孩子讀很多書,其實不是,我是跟他們溝通很多觀念。所以他們在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心平氣和的去面對很多變化,而不會意外的受到傷害。





我不是一個包容孩子可以隨便犯錯或縱容他們的軟墊,但我絕對是他們可以倚靠的柱子。我讓孩子學會堅強,但在他需要的時候,我不會讓他倒下,我會支持他。


【延伸閱讀】


《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祕笈》 作者:梁旅珠 出版:寶瓶文化



reference: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ISA到底是什麼?






PISA到底是什麼?

涵蓋了九成世界重要經濟體,全球已有破百萬名中學生接受過評量, PISA評比已是全球教改的重要指標,它到底怎麼考,讓世界如此重視?





影響全世界教育走向的PISA評比,其指標作用愈來愈重要且明顯。它是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三年大規模舉行的一項測驗,目的在評估十五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從二〇〇〇年起,參與PISA的國家從四十個,增加到今年的六十八個,涵蓋了九成的世界重要經濟體,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全世界的中學生都接受過評量。


PISA評比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每三年一次、輪流針對一個主要學科領域做詳細測試。例如,二○○九年以閱讀為主科,二○一二年以數學為主。每次評比都有十三種題本(每十三個孩子就拿到一份不同的題本),約四十八~五十六頁,主科題目佔大部分。一般而言,測試時間約兩個小時。另外,學生還需花三十分鐘完成一份約二十多頁的問卷,回答有關個人習慣、環境、動機、當年主科的學習策略等問題。 世界各國在制訂、調整教育政策時,都會以PISA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台灣於二○○六年第一次參加,從此再也不能自外於世界教育潮流和國際評比。


評量目的:檢驗十五歲青少年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翻開PISA的測驗試題,任何一位關心教育的讀者,都可以立刻辨識出這項被國際社會普遍接納的評量目的。PISA將十五歲青少年視為「準大人」,評量目的在於檢驗他們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PISA稱之為「素養」)。因此它強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靈活應用在學校習得的知識,而非複製學校課程的內容。



「生活化」和「應用」是PISA評比的兩個關鍵字。思考、判斷和自學能力是PISA評比三大素養最重視的核心能力。


以閱讀為例,它包含三個層次:


擷取資訊的能力─能從閱讀的文本中,找到所需的資訊。


解讀資訊的能力─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因為生活中得面對不同的閱讀素材,所以PISA閱讀測驗題目類型很多元,有大家熟悉的「連續性文本」,如小說、個人信件等以文字為主的內容;還有「非連續性文本」,如表格、地圖、廣告等。PISA認為閱讀能力愈強的人,愈有能力從上述文本中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並進一步正確統整、詮釋,還能加以反思批判。 同樣的,PISA在評量數學和科學素養時,將學生視為「解決問題的人」,強調學生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中,能辨識、實作/解釋、運用數學或科學現象或證據的能力。三大素養外,PISA還強調十五歲青少年必須發展溝通、適應、有彈性、解決問題、使用科技的能力,才能做好現代公民的準備。


評量試題:選擇、封閉式/開放式問答考驗批判和推估能力


因為強調思考和判斷的能力,PISA評量的試題,不論在閱讀、數學、自然科學方面,都包括選擇、封閉式/開放式問答等三種題型。其中台灣學生很不熟悉的開放式問答題,沒有絕對的對錯,學生要自行根據文本、內容,或既有知識與經驗,提出批判或說明。台灣二○○九年PISA計畫的共同主持人、成大中文系教授陳昌明表示,PISA會逐漸加重開放題目,「學生要用既有的知識、經驗和技巧,去面對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一個未曾碰過的問題,所以找證據和推估的能力很重要。」




根據台灣PISA中心的研究,二○○九年台灣少年的閱讀素養表現平均,程度中等。儘管略高於OECD的總平均,但「拔尖」人數(高分群屬於水準五、六級),只有上海的四分之一、香港的一半;而未達水準二、屬於補救教學對象的「低分群」人數則三倍於上海、兩倍於香港。顯示台灣孩子可以進行一般性的文章閱讀,簡單的問題釐清,但普遍缺乏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台灣少年在數學和科學的表現也類似。PISA的背後,重要的不是「排名競賽」





的結果,而是揭示了一個全世界教育的共同趨勢。


◎想更了解PISA詳細資料可參考:


台灣PISA 國家研究中心網站  http://pisa.nutn.edu.tw


PISA 官網  http://www.pisa.oecd.org



reference: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3385&page=1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福調查:6成家長拿3C產品當保母 




【華人健康網 記者陳茂軒/台北報導】 2012年3月26日 11:26


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3C產品充斥日常生活中,就連12歲以下的孩童也幾乎人手一機,根據兒福聯盟調查發現,高達6成的家長會把3C產品做為哄騙小孩的工具,進而出現3C產品「保母化」的情形。當3C產品成為親子間互動過度依賴的媒介,除了會影響到孩童身體健康外,無形中也減少了親子互動的頻率,親子關係容易出現問題!



孩童使用3C產品時,家長應規範使用時間,並最好全程陪伴,增加彼此交流、互動的機會。(圖片/兒福聯盟提供)
孩童使用3C產品時,家長應規範使用時間,並最好全程陪伴,增加彼此交流、互動的機會。(圖片/兒福聯盟提供)


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發現,高達60.6%的家長坦承曾以3C產品作為哄騙孩童的工具,其中有18.8%的家長本身就是3C產品的重度倚賴者。部分家長指出,因為3C產品的聲光效果,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孩童的注意力,即使在哭鬧的狀態下,孩童也能立即被安撫。還有家長坦承,出門時一定會準備3C產品給小孩子玩,甚至會把3C產品的使用權作為孩子表現良好時的獎勵,使3C產品「保母化」的情形越來越嚴重。


除了3C產品保母化的情形外,調查也發現,有67.6%的孩子在6歲前就開始使用3C產品,更有32.2%的孩子早在兩歲前便開始接觸,使3C使用者「低齡化」。有70.1%的孩子承認,曾趁大人不注意時拿3C產品來玩;63.1%的孩子在不能使用3C產品時,曾吵鬧不休,出現使用成癮的情形。


針對這份調查,兒福聯盟指出,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盯著電腦螢幕,小小年紀就得了假性近視;還有人對遊戲過於專注,不願上廁所,可見3C產品對孩童健康影響甚鉅。此外,3C產品的聲光影音,容易使得孩子在接觸後變得異常興奮失控,甚至模仿起裡頭的動作、場景,而網路上的色情、暴力畫面、陌生的網友,都成為家長的隱憂。


因此,兒盟表示,家長應規範孩童使用3C產品的時間,建議兩歲以前最好不要讓幼兒大量使用智慧型手機或是電腦;對於年齡在6歲以下的孩子,建議1天使用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每次最多只能用20至30分鐘。專家也呼籲家長,孩童使用3C產品的過程中,最好全程陪伴,並可利用親子遊戲增加彼此交流、互動的機會。


本調查於2012年2月7日至2月29日進行於網路滾雪球施測,收集1807份問卷,扣掉無效問卷後,總計1500份有效問卷。問卷來源遍及全台22個縣市,研究中所指稱的「3C產品」包含手機、攜帶式電腦(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及掌上型遊戲機。


reference: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758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繪本花園」單元中有許多精彩的圖畫書,以語音動畫的形式呈現。書桌前、教室中,睡醒後、睡覺前,欣賞這些繪本動畫,都是最佳的閱讀活動!(每月製作一部全新的繪本動畫,五日更新。)
參考:http://children.moc.gov.tw/garden/











浮冰上的小熊


 


 

小北極熊在爸爸媽媽呵護下,幸福快樂的成長。有一天,突然一聲巨響,浮冰要沉了,爸爸媽媽保護著小熊,幸運的找到一塊浮冰。可是,浮冰漸漸融化...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不是四有:有知識,有錢,有閒,有心的媽媽.


但可以參考如何教養啟發小孩和學習的紀律


「四有」父母 教養出哈佛小子


參考:


http://www1.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101


  我的哈佛孩子


參考:


http://www1.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096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孩子選對學校關鍵十問 擇校世代來臨 特搜全台300特色學校


2009-03-13 11:57:57 發表




為孩子選對學校關鍵十問


【文/李佩芬】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雜誌提供
Q1:總體而言,為孩子選學校要考慮哪些問題?


A:替孩子選學校時,千萬別因為「某一單項原因」就驟下決定,也別篤信「聽說牌」。「與其花時間『選』學校,我更花時間『跑』學校,」媽媽社群經營者陳安儀提醒。



除實地觀察外,拉長思考的時間,亦可降低錯誤決定的風險。建議的做法是,列出家長與孩子在意的指標後逐一思量,考慮過程也不應太匆促,若能有三個月以上時間,長期觀察目標學校,並好好與家人、孩子討論,相信在溝通過程中,父母與孩子都能更了解彼此對學校教育的期待。



《荳芽.不上安親班》的作者、奧林文化總編輯謝淑美,打從孩子念幼稚園小班時,就開始思考念小學的問題,而且她再三提醒:「孩子是當事人,為什麼許多父母都忘了問問孩子的意願?」因此她選校都帶著孩子,聆聽孩子的想法。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王欽哲,曾於二○○六年針對嘉義地區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國外比較時發現:國內家長在替孩子選擇學校前,通常較重視學校外在環境與教育專業條件,反而很少像法國或美國家長,會詢問子女「是否喜歡學校?」,或「學校課外活動是如何安排?」等問題。



「這些屬於孩子內心感受,或人際關係互動的問題,若能一併列入家長選校參考,將使行使選校考量的主角由家長轉移至學生個體,更符合教育的主體性,」王欽哲在研究中提醒父母,選校時納入孩子意願的重要性。



對教育方式,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指標與權重,每位家長所能提供的支援、補強系統也不同。以下整理諸多選校可茲考慮的指標(見表一),家長亦可根據自身情況,加上自認重要的其他指標,讓思考選校議題時,能走出單一盲點,思考更周密全面。




Q2:該讓孩子念私校好,還是公校好?

A:「不論選擇公校或私校,父母只是去選擇面對不同的問題而已,」謝淑美如此認為。



究竟公校、私校,哪一種適合自家孩子?這個問題父母與其到處向外打聽,倒不如靜下心「向內找答案」;而且不論最後選擇為何,父母都應具備「解決孩子不同問題」的勇氣與智慧。



去年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弘道獎得主,宜蘭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也認為,家長一定要先靜下心,先審視家庭有哪些優勢與支援,有哪些是先天不足難以提供的,再根據公校、私校的特長與互補性做選擇。

國內公立國中小,普遍特色是班上學生家庭背景多元,趨近社會真實縮影;學校氛圍與校長理念、領導魅力密切相關,但由於校長遴選制八年一任,辦學風格有可能因校長與行政團隊更迭而有差異。此外,尤其讓家長擔心的是,公立教師職業因工作穩定有保障,在教學態度、親師溝通熱忱度、專業提升積極度上,參差不齊現象明顯。



因此,選擇公校的家長,對於課後安親須另行安排,尤其在親師交流上,建議家長能提升溝通技巧,甚至全職媽媽也可透過擔任志工,了解學校運作機制。

至於以升學率見長的私立中小學,普遍生活管理比公校嚴格,多會主動安排加深、加廣的系統性教材;同時私校較有企業經營概念,教師評鑑與考核氛圍較公校落實,老師也明顯更重視家長意見與需求。



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私校學生家庭背景同質性高,課業壓力重、學習時間安排緊湊,無形中減少了孩子自我時間管理、摸索自主學習的機會。

不論父母選擇為何,前宜蘭縣教育局長文超順亦持平指出,若非出於學習障礙,當孩子在就學過程中碰上無法適應或挫折情形,建議儘快轉到「可採取不同教育模式」的學校來幫助孩子。

Q3:要選擇規模大的大學校好,還是精緻的小學校好?


A:目前公立國、中小班級平均人數,大約在三十人上下,若是教育局公告的「額滿學校」,班級人數、總班級數都會較高;至於招生良好的私立學校,每班人數則大多在四十五至五十人之間。



普遍來說,小校老師往往身兼數職,大校在課後安親、家長志工團體與社區協會上,可召集較多輔助人力,同儕競爭的對象較廣;但也因學生人數多,「效率管理」變得重要,學生個別需求較易被「稀釋」,每位學生被分到的空間與資源,有時甚至還不如小校。



粘巴達假日學校創辦人粘峻熊認為,當學校師生人數較少時,「老師容易被校長看見,孩子也容易被老師看見,」他指出,一些較進步的教育理念,在大校推動往往得衝破層層關卡,實行有其困難,效果也常被打折扣;但在精緻小校,老師努力的理念容易被看見,學生個別差異也容易被關照。



然而,若學校過小人數過少,同樣對孩子有不利影響。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指出,學校教育不僅止於知識學習,人際互動發展也是重點。「若在漫長求學階段,接觸同儕都只有十幾個人,則孩子所接觸到的人際學習不夠完整,缺乏競爭下,較難激發學習動機。」

林謄蛟認為以目前二十五至三十人為一班,是可兼顧學習與人際發展的適中數目。




Q4:私立學校學費大致如何?念私校會讓孩子變勢利嗎?


A:私立中小學學費差距很大,每學期註冊費從近四萬起跳,到超過十萬者均有;除學費外,還有許多支出家長必須負擔,包括每月固定月費、餐點(除午餐外,有些還包括下午點心)、交通車費、制服費等。

此外,有些私校開設有雙語班、英語實驗班,由於延聘外籍師資,月費也會比一般高。某些設備極佳的私小,每學期父母須投資的教育費用可達十五萬。



從家庭社經背景觀察,私校同學家境普遍優渥,也有家長擔心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是否會養成勢利或愛比較的態度。對此,家長除可詢問學校是否就「金錢觀」融入品格教學外,亦可觀察學校是否有類似「寒冬送暖」活動,讓家境優渥的孩子,有機會體會「助人為樂」信念。



但更重要者,父母能否以身作則,恐怕才是釜底抽薪之道。自願到西非布吉納法索服替代役三年,目前擔任榮總住院醫師的連加恩,小時候就讀復興中小學,是大家眼中的貴族學校。不過,他父親常在寒暑假時,帶著他們去災區或鄉下義診;有次一群來自啟明學校的白化症學生,來他父親的診所看牙,當時小學三年級的他記得,父親連一毛錢看診費都沒有收。

私校環境,不必然與勢利畫上等號;但父母身教與潛移默化,卻是箇中關鍵。

Q5:從哪些小細節,可以了解一個學校的辦學理念、特色與風格?


A:明道中學國中部主任蕭碧瑤,根據十餘年執教經驗,建議家長可從以下蛛絲馬跡,見微知著:



◆公車捷運觀察法:孩子的問題,經常不是發生在家裡,也不是發生在學校,而是在通勤路中。因此家長可在上下課時間,親自乘坐通勤路線的公車捷運,從車上觀察學生是否輕聲細語、能否禮讓老弱婦孺,由此可看出學校的生活禮節與品格教育。



◆遊樂場所突檢法:家長可在上課期間,晃晃學校附近如網咖等場所,可看出學校管理層面嚴謹還是鬆散,以及學生蹺課情形是否嚴重。



◆學生氣質觀察法:在放學時段到學校門口觀察,學生氣質在那時最能真實展現。「看了兩三家,一定會有感覺,」蕭碧瑤說,可觀察學生的服裝儀容、談吐互動,是否看起來快樂,同學三五成群,聊天說笑高興的回家?由此可看出孩子在校心情與人際關係。



◆補習安親班造訪法:親自到社區補習班大本營,觀察學生大多來自哪所學校,主要是補習哪些科目;也可與櫃檯資深安親班老師聊聊,了解附近幾所學校的教學深度、學生程度、作業多寡、考試難易度等。



◆活動網頁觀察法:若家長很重視非課業的多元活動,可到學校「活動訊息公告」項下,觀察行政單位是否公布許多「非學業成績相關」的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此外,在學校榮譽榜中,也可觀察在多元活動獲獎的學生,是否總來自相同班級,來判斷這些多元活動究竟是全校積極參與,還是僅止於某些班級特別投入。



◆圖書館網頁觀察法:「圖書館如同學校的心臟,一所學校是否在跳動,就看圖書館,」蕭碧瑤說,圖書館通常都有獨立網頁,可觀察是否有閱讀部落格、集點兌換圖書禮券、學生讀後心得分享等活動,了解學校是否鼓勵閱讀。



◆校內刊物觀察法:透過刊登學生文章的學校刊物,可觀察學校學生的寫作與文藝水準。尤其在國中小,這些刊物對老師多屬額外負擔,若學校每年都固定出版自編刊物,且內容具頗具可看性,則可推判學校對閱讀寫作有足夠重視。



◆專業設備觀察法:學校在展示硬體設施時,通常會展示各科專業教室。家長可藉機詢問「這些教室的使用率如何」,看看校方是否能說出明確數字,了解是否致力提升專業教室使用率,還是只在貴賓參訪時才端出牛肉。



◆教師朋友探聽法:每種行業都有所謂的「圈內消息」,老師當然也不例外。家長可從擔任教師的親朋好友中去打聽,直接問他們「如果可以選擇,會讓孩子念哪所學校」,請他們分析箇中原因。尤其是年輕教師、尚在考試中的流浪教師,往往對哪所學校經常開缺、校長經營風格等圈內消息,更為敏銳靈通。



◆教師熱忱體驗法:招生說明會、運動會、園遊會的開放活動,是了解學校老師熱忱度的大好機會。不妨趁機與老師打個招呼:「很辛苦喔!假日還要來學校」,若多數老師給予「很高興家長也這麼關心孩子、我認為這對孩子們好」的正面回應,那恭喜您!父母可以先放一半的心;但若多數老師回應冷淡,甚至回答「沒辦法啊!拿人薪水總得做事」的話,建議家長還是多走訪幾家吧!





Q6:我如何能知道居住縣市的學區劃分狀況?


A:以學區來說,國中、國小教育屬地方政府管轄權責,主要負責單位為各縣市政府教育局,通常由國教、中教科等單位,在不違背教育部既定原則下做細部規劃。在學區劃分上,是由各區公所在每年度三、四月間劃定學區,家長可詢問里鄰長,或根據居住里鄰別,至各縣市教育局、區公所網站查詢所屬學區。

基於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台灣與美國相同,大架構上仍屬學區制,但仍有部分選擇彈性。查閱各縣市學區一覽表時,家長不難發現,雖然多數鄰里是隸屬單一學校,然教育當局仍會依據人口、交通、學校位置、社區文化、政策考量等因素,規劃某些里鄰為兩所(或以上)學校的「共同學區」,家長與學生可以根據意願,在限定內的幾所學校進行選擇。如以台北市南港區中研里為例,就是舊莊、胡適、南港與白雲四所國小的共同學區。



至於歸屬於「大學區制」或「自由學區」的學校,通常地處偏僻或座落郊區,學區人口嚴重外移。由於學區內自有學生招生不足,因此教育主管機關劃定一個更大範圍區域,只要戶籍設於此範圍內,家長均可選擇就讀。



大學區制對偏遠小校而言,可避免被裁撤、整併,也是發展多元教學理念的轉機;而這些學校通常也會致力發展自身特色,吸引遠道家長。



不可諱言,學區的劃分很難「皆大歡喜」,也一直是教育主管機關的「敏感」課題;尤其是國內家長根深蒂固的「搶進名校」心理,讓明星學區往往成為家長寄籍戶口的「一級戰區」,甚至成為房仲業行銷、推升房價的重要因素。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指出,雖然台灣屬學區制,但真正會受到「學區」限制的,「其實就僅限少數那十幾所額滿學校,」若非額滿學校,基本上在入學審核上,並不會太過刁難。


Q7:學區內有兩所學校,一所自由開放多元;另一所勤管嚴教,我該選擇哪一種學校?


A:國高中退休教師,現為專職親職演講者的牧語軒,當年替兩個孩子選擇學校時,秉持「回歸以孩子為主體」的思考方式,頗值得家長參考。



家住郊區,目前兩個孩子都就讀第一學府的牧語軒說,當年夫妻倆為了孩子選校也曾意見相左,後來達成兩點共識:一是以「近」為原則,二則是以「孩子特點」為考量基準。



當時在她考慮名單者,A校學區社經背景優,學生讀書風氣好,老師補充教材多,但路程遠,來回交通得花兩小時以上。B校就是她任教的學校,走路只要十分鐘,但學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協助較無力,學生素質不一,老師教學上較難補充。C校生態環境與B校類似,來回耗時約三十分鐘,但與父親上下班同一路線。



做好學校分析後,接著更重要的是分析孩子特質。老大個性獨立、榮譽心強,不喜「被盯梢」,因此在老大認同下選擇C校就讀;老二個性懶散,隨性自在,所以最後決定讓老二就讀母親任教的B校,就近「監督」,結果兩個孩子都適應良好。

宜蘭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認為,以父母對孩子個性的觀察與了解,並參酌孩子意願,終究可討論出一所「適性」學校。




Q8:何時讓孩子住宿比較適合?若決定讓孩子念住宿學校,該注意些什麼?


A:兒童與青少年諮商專家楊俐容以其經驗指出,小學通常不太適合,國中青春期則視孩子狀況,若成熟度高、家庭親密感夠,通常不致於有太大問題。



成熟度,指孩子能否坦然面對陌生環境與人際課題的能力,而依附關係則牽涉家庭親密度與安全感。楊俐容強調,讓孩子參與並理解「為何要住校」的過程非常重要。



尤其對單親家庭來說,事前溝通更不能少。父或母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因為大人留在家裡時間太少,只放你一個人在家反而照顧不到」、「親子親密感是我最在意的,並非因嫌麻煩才讓你住宿」,爭取孩子了解與共識。同時當孩子假日回到家中,對住宿生活的困境與課題,也要與孩子一同面對,都有助於降低住宿的負面影響。



若已決定讓孩子住宿,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建議,宿舍管理面嚴謹安全與否,以及住宿制度面是否與生活教育相結合,是家長在參觀學校宿舍時,可觀察的重點。



從安全面來看,家長可詢問學校「宿舍輔導老師是專職,還是由白天也上班的老師兼任?」、「有哪些物品是不能帶到宿舍?學校如何落實檢查?」「晚上能讓學生外出補習嗎?」等問題,了解宿舍管理嚴謹與否。



「看宿舍,並非只看外觀豪華與否,可留意制度是否與品格教育相連結,」洪騰祥舉例,如慧燈透過寢室值日生制度,負責替室友打菜、整理送洗衣物,培養團隊合作與服務精神。



隨著都會區雙薪、核心家庭日增,提供住宿的中小學,儼然成為家庭愈來愈倚重的「家庭教育外包機構」。「但若原本就與家庭疏離的孩子,又讓孩子念住宿學校,結果往往會讓孩子與父母更疏離,」楊俐容再次提醒。

Q9:所謂另類學校、實驗學校,以及公辦民營的特殊學校,和一般公立學校有什麼不同?什麼孩子適合念這些學校?


A:隨著教育者與家長對傳統教育弊端反思,國內有別於傳統制式教學、走開放教育的學校也日漸蓬勃。這些學校,有公立也有私立,多屏棄傳統重視考試升學的填鴨教學,強調以孩子為主體,重視人格發展與自主學習。由於這些學校背後多擁有獨樹一幟的理念,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理念學校(IDEAL School)。



如台北縣烏來鄉的種籽實小,透過課程自編、選課制度、自主與民主機制、混齡上課等方式,讓國小學童自己掌握學習歷程。苗栗縣卓蘭的全人中學,收小六到高三學生,秉持開放教育理念,採行蘇格拉底式教學、分組混齡學習與自學制度,強調教師應負責在討論中提出深刻而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索。



普遍而言,理念型學校很強調「親師生」合作,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協力造校。「再好的學校教育,都不能取代家庭,」公辦民營的宜蘭縣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校長張純淑,就希望家長能接受「孩子每天都應見到父母」理念,所以不接受寄宿孩子入學,因孩子而舉家搬遷的家庭,在慈心佔一半以上。



這些另類實驗性學校,多透過招生說明會、試讀觀察、家長面談等三階段,評估孩子適應性,也相當重視家長理念與學校的契合度。許多在傳統學校適應不良的孩子,往往在這些學校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




Q10:如何「打聽」學校與老師?有哪些方式與管道?可以怎麼問、怎麼看出端倪?


A:與其道聽途說,建議還是親自帶孩子用腳跑、用眼看最真切。因為,別家孩子認為的缺點,或許在你家孩子眼裡,根本不是問題!



謝淑美認為,家長打聽的重點,應放在「不會因教師不同而改變」的學校政策與大方向。例如:期中、期末考共考幾次?學校有哪些特色社團?幾年級開始上英文課?這些不會因人而大幅變動的客觀資訊,才是父母更須掌握的重點。



至於與孩子密切互動的老師,開學初的親師座談,是最佳相見歡時機,家長再怎麼忙碌都不應該錯過。

此外,學校網頁與Google搜尋法,也不失為間接認識老師的方式。明道中學蕭碧瑤觀察,有些學校會根據教師專業,在各科目項下介紹教師背景與專長;若學校網站沒有這些資訊,搜尋力驚人的Google偵探,有時也能搜出如獲獎資訊、曾製作的學習單、甚至教學自評表等意外驚喜。



不過,在目前絕大多數學校並無法選老師的情況下,學著適應新老師與環境,恐怕仍視孩子進入學校的重要人際功課。「既然無法選老師,更有建設性的做法,就把重點放在觀察孩子是否適應良好吧!」務實的謝淑美建議。




【本文選自《親子天下》「如何幫孩子選對學校」】

擇校世代來臨


【文/周慧菁

從鄰近的香港、日本,到美國、英國、荷蘭……,愈來愈多國家大幅開放公辦民營和多元特色學校的經營,給予家長更多選校權,藉此以改善公立學校經營效率和品質。邁入家長主導選校的世代,會形塑什麼樣的學校風貌?


在美國北加州色巴斯托柏市日脊學校(SunRidge School)的校園內,三年級的小朋友正在木板畫下各種記號,把課堂上學到的測量物體的方法實際用上,準備動手蓋一座遊戲小屋。二年級的教室裡,正在玩跳繩,小朋友一邊跳一邊背誦九九乘法表:三人一組,就唸出三的倍數;七人一組,就唸出七的倍數。



「學習思考、學習關懷、學習創造」(learning to think, learning to care, learning to create)日脊學校寫下學校使命:「我們努力滿足每個孩子在成長各個階段的需要。我們協助學生發展各項能力:獨立與創意思考、自信、自主學習、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感,並確保個體與文化的多元性。」



二○○二年早春,幾位父母為了子女教育,向地方教育當局申請,希望能成立一所以華德福教育理念為基礎,並且人人讀得起的學校。同年九月,日脊成為加州第四八一所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而像日脊一樣,採用華德福教育方式的公立學校目前在加州共有三十所。


學校多元化

給予家長更多的學校選擇權、讓公立學校多元化,進而促進學校革新,提升教育品質,是近年來歐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在美國,有公辦民營性質的磁性學校(magnet school)與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便是這個政策理念下的產物。



以往,有家長選擇權的父母只存在中上階層,因為他們有能力將小孩送往他們所挑選的私立學校。

二○○二年初,美國總統布希簽署非常重要的「一個都不能放棄」(No Child Left Behind)的中小學教育修正法案,其中一章直接以「擴大家長教育選擇」為題,法案的內容指出:逐漸打破學區制觀念,逐步設立公立另類學校,擴大家長或學生的選校權。希望藉由學校之間的競爭,提升學校的水準。



磁性學校是最早由政府補助學校的形式,可得聯邦經費支助。通常是學校以發展某項專長特色,如音樂、藝術、電腦或語文來吸引學生就讀,無學區與入學條件限制。根據美國教育部統計,現有一七三六個磁性學校,伊利諾州是全美磁性學校比例最高的州,佔一五%。



特許學校的財務由政府支助,但享有高度自治,在課程內容教法、教師聘用、學校管理都有自主權,不受地方政府規範,但相對的也要對學生表現負起責任,而且不能另外收取學費。



特許學校可以聘請工程師、藥劑師或科學家當老師,即使他們沒有教師資格;當老師表現不符理想也可以馬上請他走路,不像傳統公立學校必須遵守法律規定程序。有些學校是由老師、家長與一些教育熱心人士共同成立,有些則是由非營利團體、大學或企業參與。



自從一九九一年明尼蘇達州通過第一個特許學校法,二○○八年美國已經有四十個州,超過四千個獨立的特許學校。

「我們需要一個二十一世紀教育的新願景──不僅是支持現有的學校,而且要刺激創新;不僅是投注更多經費,而且需要更多革新;父母要為兒女的表現負起更多責任;學校與政府要為成果負責。」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時期提出對美國教育的願景,要求政府、學校與父母對教育付出更多責任。

下放權力,提高標準

每個政府都清楚,國家與人民的前途首在教育。於是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前,全球興起教育改革熱。在這波持續進行的熱浪裡,有一個共同趨勢就是「下放權力,提高標準」,把辦校權力下放給學校與民間,但政府訂立嚴格的審核標準,做好「把關人」角色。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改革方案?曾任英國布萊爾首相首席教育顧問的巴柏指出,是以下三者的緊密結合:建立標準與責任制,團結各方力量與加強能力建設,建立準市場化機制。如果有一所公立學校不合格,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教育,教育部門只有一個問題應該考慮,即「如何儘快讓這些孩子獲得好的教育?」 「如果答案是關閉學校,就把它關掉,把學生轉入一個較好的學校。如果附近沒有較好的學校,關掉後在原址重辦一所學校。要不惜一切代價的去做。」從一九九七年到二○○一年,巴伯領導英國教育與技能部那段時間,關閉了一三○所教學水準沒達標準的學校。


更高標準

英國教育部門在二○○五年十月發表「提供所有人更高標準、更好學校」白皮書,希望每個孩童不管出身背景為何,不論居住何處,都能接受優質教育。而實現這願景的關鍵要素,就是加強學校多元化與自主性與擴大父母的參與及選擇。



英國政府加強學校多元化與自主性的做法是:



.引進個人、團體、組織機構參與設立新學校,帶來新活力、新想法、新技能。

.鼓勵所有學校成為基金會(foundation school)或信託(trust school)型態,讓學校能夠自主管理,並有創造自己特性與品牌的自由。



英國政府擴大父母對教育的參與,不僅在孩子學習的參與上,也在學校所提供的服務與學校管理上。二○○六年的教育與督察法設立新的家長參與途徑,不但鼓勵每個學校設立家長會議,學校營運管理納入家長看法,並鼓勵家長團體在當地學校無法滿足需求,或希望引進不同風格特色學校時,向地方當局建議設立新學校。



與美國特許學校類似的公辦民營中學(Academy),是英國這波教育改革的核心。公辦民營中學與英國一般公立中學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在學校的經營及運作由獨立的贊助人負責,但經費由政府支助,父母無須支付學費。也就是說政府將學校的經營託付給私人,形成政府與私人間的信託關係。這些私人贊助者可以來自企業、宗教團體、大學或基金會。



公辦民營學校吸引民間力量投入學校經營,改善辦學品質,提高學校競爭力。而地方政府的角色,也從「辦校者」轉為「諮詢者」與「監督者」。



二○○七年布朗政府上台後,成立兒童、學校與家庭部,更加速設立公辦民營中學,目標是四百所,而二○一○年前要設立二百所。光伯明翰市二○○七年底就陸續成立的七所公辦民營中學,主管學校事務的次長阿多尼斯指出,「伯明翰和曼徹斯特現在有全英國規模最大的公辦民營學校計畫,顯示出我們將在大都會中,以公辦民營學校的形式改善教育品質的決心。」



公辦民營學校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上,顯然已見成效。一份二○○六年七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



.公辦民營中學學生的學業成績進步的速度大於全國的平均水準。

.全新設立的公辦民營中學,有八一%學生認為自己的學業表現有進步。

.由不合格學校改造的獨立中學,有七二%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業表現有進步。

.學生出席率提升。

私立學校公立化

英美等國家積極採用「公辦民營」形式,促進公立學校多元化,荷蘭卻讓私立學校公立化,更徹底落實家長的教育選擇權,讓父母可不受經濟因素限制,為子女選擇理想學校。



荷蘭是全世界中小學生就讀私立學校比例最高的國家,七成的學童就讀於私立學校。荷蘭的私立學校涵蓋各種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各種教派創設的學校,也包含各種教育理念學校如華德福、蒙特梭利等。荷蘭義務教育從五歲到十六歲,學童在這期間不論讀公立私立(國際學校除外),都是免學費。



自一九一七年起「私校公助」就寫入荷蘭的憲法裡。荷蘭基於義務教育應是免費的原則,對私立學校給予如同公立學校的預算補助,教職員薪資、基礎建設、行政支出都由政府支付,所以私校也無收學費的理由。



荷蘭政府對於私校在管理上有要求,諸如教師的資格、師生比例、教師薪資等級及升遷等,但對課程安排與教學內容完全由學校自主。


亞洲現象

鄰近台灣,同樣重視升學與學歷的亞洲國家,如日本、香港,也開始逐步採取「擇校制」。



一九九六年,日本行政改革委員會下屬的「鬆綁支委員」重新提議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擇校制度,主張打破公立學校僵化、封閉、劃一的局面,在公立學校中引入市場競爭原則,引發極大爭論。



自二○○○年四月開始,擇校在日本成為現實,東京品川區四十所小學劃分為四塊,每一塊內家長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從二○○一年開始擴大到初中。目前已經有十分之一的區域採行「學校選擇制」。



在香港,採取學區開放制,少子化壓力下,每個學校為了爭取學生,避免被「殺校(裁併)」,校長和教育工作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全面「向市場靠攏」。這樣市場導向的學校經營,如果被家長狹隘的升學、成績至上主導,會讓公立學校「補習班化」。因此香港教育局投注大量資源做親職教育,例如香港教育局在各地辦理給家長的選校講座時,就特別強調「閱讀」是關鍵能力,把PIRLS的國際評比標準和結果分析給家長聽,讓家長感受到「閱讀」課程是選校的關鍵,透過家長的選校壓力,成功的讓香港中小學快速導入閱讀課程與相關措施,也間接造就了香港在閱讀評比排名世界第二的佳績。



不論是英美的「公辦民營」或荷蘭的「私校公助」,或是香港和日本的努力,為的都是使學校體系百花齊放,然後讓父母能夠為子女挑選最美的一朵。更好的學校,意味著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最適的選擇」,讓學校成為每個孩子人生中學習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最佳沃土。



【本文選自《親子天下》「如何幫孩子選對學校」】


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獨立教育體系─華德福

【文/周慧菁】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雜誌提供
在全球學校多元化的浪潮下,為改革公立學校,許多非主流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被引進,作為改革參考。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就像慢食、慢活,帶領我們重新思索生活意義。而主張「慢學」的華德福教育,也刺激主流教育界重新思索教育的意義與方式。



與現今社會學得越多,學得越早越好的想法相比,華德福走的是一條很不一樣的道路。走進華德福的幼稚園,只見小朋友在色調柔美、由自然素材佈置的教室裡,歌唱、畫圖遊戲、聽故事、作律動,不學電腦、不學寫字、也不學算數。華德福要求家長不要讓小孩看電視,學校也到中學階段才介紹電腦。



這個看似「很跟不上時代」的教育方式,卻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獨立教育體系。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千所華德福學校及一千四百所華德福幼稚園分布在83個國家,並持續增加中。亞洲第一所華德福小學,就位於宜蘭冬山鄉的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屬於公辦民營。連比爾蓋茲的基金會最近也捐助美國加州沙加緬度成立華德福學校。而同時,歐美有愈來愈多的公立學校老師接受華德福教育的在職訓練,希望將華德福特殊的教育方式引進自己的課堂。



英國教育與技能部2005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其中建議公立學校可向華德福教育學習:及早引進及學習外國語的方法;統整的教學法;重視口語發展;強調節奏,課程步調良好;所有課程設計都依據孩童發展;藝術與創意的教學法。





豐富孩子的美感體驗

華德福教育理念源自於「人智學」(Anthroposophy),人智學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身心靈全面發展,成為真正自由的人。1919年人智學創立者史丹納( Rudolf Steiner)應一位德國工業家之邀,為他在司圖卡特華德福工廠的員工子女創辦一所小學到高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也為社會開啟了一道很不同的教育視野。



點燃每個小孩與生俱有的學習熱情,並終生持續,是華德福老師的一個基本任務。「當學習與小孩的經驗相連結,他們就會產生興趣並變得主動積極,所學的就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華德福學校就是要培養這樣的學習。」北美德福學校聯盟前主席巴那斯表示。

為了豐富孩子的感官體驗,讓他們的手腦心能均衡發展,並培養創造力與想像力。華德福學校有大量的美術、音樂、戲劇、手工藝等藝術課程,而且所有學科如自然、數學、語文、地理、歷史等,都是統整教學,並盡量啟發孩子的美感經驗。



華德福學校沒有考試、不打分數,每個學生自己紀錄下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成果並與大家分享。這讓孩子了解,學習是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與別人比較。



華德福學校的課程設計,是配合孩子各個發展階段的需要循序漸進,特別注重打好基礎,絕不求孩子學得快。例如華德福小學一年級還沒開始學寫字,只是聽大量故事並朗誦大量詩歌;學會寫字後,到三年級才開始學閱讀。「我們是在重複人類學習書寫的過程,」資深華德福教師、現在美國加州從事師資培訓工作的史瓦茲解釋,「先是口語傳述、故事,然後是洞穴圖畫或神廟圖畫,那是圖像。接著是象形或表意文字,最後才是字母的發展。」有許多華德福家長回憶,自己小孩一開始時似乎落後於他們就讀其他學校的朋友,但到三、四年級時就趕上了,而且變得超愛閱讀。



這是因為在教閱讀之前,華德福老師努力建構讓孩子喜愛語言的基礎。美國約翰摩斯小學老師華倫,兩年前將華德福教學法引進她四年級班上。「一開始我並沒有讓他們讀的更多,我開始講故事、朗誦詩詞。他們從傾聽而非閱讀中學習。他們變得很會聆聽。」現在她班上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標準的人數從45%跳升到85%。

避免學生過早接觸電腦

為了避免孩童過早接觸電腦,會被剝奪許多對這世界「活生生」的體驗,華德福學校要到中學階段才有電腦課程。在介紹電腦之前,學生已學了電力與磁力,也學了為什麼在電子環境裡二進位數字系統運作得最好。



此外,他們也認識了那些使電腦成為可能的偉大科學家與數學家,如巴貝其、維納、愛因斯坦、巴斯卡等。之後在課堂上,老師也會跟他們討論電腦帶來的改變與影響。所以電腦課不是教學生如何用電腦而已,是讓學生學習從更深、更廣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而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





不重升學但能力更好

雖然華德福教育完全不以升學為目的,也不注重學業成績。但當學生具有了學習的能力,也熱愛學習,各方面表現都不會是問題。澳洲一項比較大學生學業表現的研究發現,華德福畢業的學生無論在人文或科學上的表現都優於非華德福畢業生。而美國華德福學生的SAT成績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德國華德福畢業生通過大學入學測驗比例是公立中學的二至三倍。



培養學生責任感是華德福教育很重視的一環。英國麥克候學校老師羅拉認為,「在華德福教育下,學生認識到自己是整體的一個部分,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個人對群體、對大自然負有責任。」在加拿大一項對學生道德判斷所做的測試裡,華德福學生得分遠高於公立高中與教會學校。



「華德福教育一直激勵我努力做個更好的人,」挪威總理史多騰柏格是華德福校友,兩個小孩也就讀華德福,他的經驗之談正是華德福教育最好的註腳。


【本文選自《親子天下》「如何幫孩子選對學校」】

品格,家長選校最在乎的事

【文/陳珮雯、林玉珮】

少子化海嘯來得又急又洶,根據內政部統計,二○○八年出生的台灣之子首度跌破二十萬,僅有十九萬八千人,不到二十年前小學入學新生人數的一半。而根據教育部統計,二○○八年國小畢業生人數約三十一萬人,對照去年的出生嬰兒數量,六年後,台灣國民小學的新生數量將大幅縮減近四成。



這個數字意謂著,國民義務教育將邁向消費者主導的時代。幾年後,國民中、小學的供給將遠超過需求,現今兩千多所小學、七百多所國中校長,未來招生時,可能要捧著獨具特色的辦學企劃,才能說服家長讓孩子入學。



台北市南湖國小校長馮清皇說,少子化,學校供過於求,學區已經框不住家長的選擇了。如果學區規定的學校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就會像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形容的,「父母會『用腳選校』」。



家長的「教育自由選擇」權,跟著少子化浪潮水漲船高,父母對孩子該念什麼學校,更有主張,面對孩子的就學,從過去被動、義務地接受學區安排,轉為主動選擇適合孩子發展的學校。更有愈來愈多父母出現捨近求遠的擇校行動,為了孩子能念好學校,從跨區、跨鄉鎮、甚至不惜換工作、搬家、遷戶口,進行島內移民,不斷上演著「孟母三遷」現代版。



家長教育選擇權大興,台灣選校時代來臨

根據《親子天下》「家長選校大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的家長曾為了幫孩子選學校而苦惱,更有七成以上的家長思考過學區以外的學校,交叉分析也顯示,年收入愈高的家庭,會思考學區之外選擇的比率也愈高。逾五成的家長採取實際行動,為了小孩能就讀心中理想的學校而遷戶籍。在孩子準備進入中、小學前,有近五成的家長,事前參觀了二至五間的學校。雖然家長的選擇意願高,但是相關資訊非常封閉,在幫孩子找學校時,多半都是靠「親朋好友打聽」取得相關訊息。



從台北市大直北安路開車到大屯山上的湖山國小,淇淇媽媽再熟悉不過了,她每天山下、山上來來回回接送淇淇兄妹,長達十一年了。淇淇媽媽是一家室內設計公司的負責人,工作很忙,但她說,「每天少睡半個小時,可以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很值得的。」

雖然住家學區裡的永安國小是出了名的明星學校,但淇淇媽媽覺得學生人數太多,光是下課要上個廁所都排不到,久了也會影響健康。



而在被淇淇稱為「夢幻島」的湖山國小,每一年級只有一個班,每位老師都認識所有學生。校園有樹屋、溫泉、生態池,還有雨天會在校門口打傘接小朋友進學校的校長、主任們。淇淇媽媽說,「孩子是受到每一位老師的關愛,這是大學校看不到的。」



從大學時代對教育就懷抱理想、充滿熱情的郭朝清,十二年前返回家鄉宜蘭礁溪進入某公立小學當老師。開學沒幾天,他對看到的教育現場實況「非常震驚」:幾乎每個低年級老師都拿著『愛的小手』進教室,然後,不時聽到老師的咆哮聲,還有,啪!啪!啪!的打手掌聲。「我怎麼能讓我的孩子讀這樣的學校!」郭朝清未雨綢繆,為當時幼齡的兒子尋找能「以孩子成長為中心」、「孩子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的理想教育學校。



他選擇了宜蘭公辦民營的慈心華德福學校,從礁溪到冬山,不但二個孩子先後進入這所由宜蘭縣政府特許的實驗中小學,郭朝清自己也成為華德福教師。

私校崛起,公校的警訊

在公校供過於求、家長選擇權高漲的時代裡,過往被認為是菁英貴族、富裕人家才念得起的私立中小學,也成為重視教育、雙薪中產階級的新選擇。



《親子天下》針對四八○○名家長的網路調查顯示,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五成五以上的家長會讓孩子就讀私立中小學。近六成五的家長認為,目前私立中、小學的教學品質比公立好。五成六的父母同意,整體來說,私校提供的「服務」較能滿足其需求。



原本孩子就讀北市公立小學的施煥陽,在上學期將升上小四的兒子轉到私立學校,原因是孩子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長期與導師的互動關係不良,有一天小孩與老師甚至在班級走廊上演追逐戰。轉到私立小學一學期之後,施煥陽認為,私立學校教師的教學熱忱及親師互動明顯比公立學校好。



在出版業服務的陳意鳳是雙薪家庭,小孩下課後,不知該送到哪去,又不想讓孩子搭車前往安親班,徒增交通旅途中的風險。再從費用上考量,公立學校的學費加上安親班的收費,總體教育費用與念私立小學差距不大,私小下課後,學校還會安排老師進行課輔,或進行社團、才藝活動,提供一站購足的教育服務解決方案,因此,陳意鳳在女兒小一時,就決定讓她念私立小學。



在台灣二千六百所小學中,一百七十所私立小學僅佔六.五%,卻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家長會選擇讓小孩念私校,私校大受歡迎的現象,無疑值得現今公立學校省思。





理想學校:品格優先,升學擺後面

現代孟母心目中理想的好學校,並非印象中的升學掛帥,而是品格優先。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幫孩子找學校,最重視的前三名項目分別是「學校對品格教育的重視程度」、「交通及接送便利性」、「環境與設備」,「學校升學率或學生學力表現」已排名至第六。



針對品格教育,私校真的做得比公校好嗎?調查中顯示,超過半數的家長不同意目前私立中、小學比公立學校更重視品格教育。



不滿意的孩子目前就讀學校的項目,前三項優先分別是「教師的教學風格與文化」、「學校對品格教育的重視程度」、「環境與設備」。



「品格教育要以身作則,但現在有些老師卻連這點都做不到」,孩子就讀北市明星國小二年級、在班上當愛心媽媽的凃士明說,有次宗教團體趁晨間故事時間到班,透過手語帶動唱的方式,教導班上孩子扶貧助弱的觀念,為了活絡現場學習氣氛,開口邀請老師一起參與,沒想到老師不但沒有回應,連頭也不抬一下,「應對他人的邀約,就算不想參與,也要有禮貌的拒絕,這不是我們在家一直教導孩子的嗎?」



凃士明指出,孩子才小二,接近月考時,每天花兩小時的時間考試,要訂正的測驗卷一拿回家,連家長都嚇傻了,密密麻麻的兩頁,成人都不見得有耐心看完題目,更何況是一個專注力有限的小二學生。



比起兩頁考卷、每天花一半的上課時來考試,凃士明更希望老師能以身作則,重視孩子品格的養成。

同樣家住北市的王萍貞說,從小孩回家的談話間就能觀察學校落實品格教育的程度,她發現,當前校園的品格教育真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最近就讀小四的女兒帶回家的同班同學故事,讓她聽了潸然淚下。



女兒班上有位行為乖張的孩子,除了不服老師的管教,還會至校園停車場,以沙子塞堵老師們的汽機車排氣管,導師拿這個孩子沒辦法,即開始以言語威脅:「如果你再不聽話,我會告訴你爸爸,讓他打死你。」老師會這麼說是因為,這個孩子處在家暴的環境下,有次來上學,這位孩子的某側臉頰是片的泛紫。



王萍貞不能理解,老師對這個孩子的管教方式為什麼不能多點愛心與耐心,或是向校方、外界尋求有效的方法來幫助他,反而還利用孩子遭家暴的恐懼進行管教。 



少子化的趨勢下,家長選擇權高漲的「買方市場」,將有機會創造出更多讓孩子快樂上學的「更好的學校」。

【本文選自《親子天下》「如何幫孩子選對學校」】


参考: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education-lover/article/view?aid=149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  站  連  結 



Touch Typing



打字練習 [適用年級: 中年級,高年級]


*孩子透過遊戲及測驗方式來練習英文打字。



National Geographic for Kids



兒童版國家地理網站 [適用年級: 中年級,高年級]


*讓孩子透過影片,活動,遊戲及故事來學習地理相關知識。



NASA for kids



兒童太空總署營  [適用年級: 高年級]


*讓孩子透過活動及閱讀來學習太空相關知識。



Dinosaurs: The National History Museum's Dino Directory



恐龍介紹 [適用年級: 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


*詳細豐富的恐龍知識,喜歡恐龍的小朋友千萬不要錯過囉!



The Kidzpage



線上英文小遊戲 [適用年級: 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


*包羅萬象的英文小遊戲,讓你快樂地輕鬆學會英文。



Studio Classroom



大家說英語 / 空中英語教室


[適用年級: 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


*可線上收聽 / 收看 節目。



 Student Post



學生郵報    [適用年級: 中年級,高年級]


*可線上閱讀當月文章。




線上英語字典,有即時發音功能 [適用年級: 中年級,高年級]


*讓孩子學會自行查閱資料。




史努比線上英語漫畫 [適用年級: 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


*每日更新 Snoopy 漫畫,讓孩子閱讀簡短文章以強化閱讀能力,並透過有趣的漫畫提升孩子閱讀的興趣。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兒童版 [適用年級: 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

*內有芝麻街及其他有趣的故事和遊戲,可讓孩子閱讀。




兒童俱樂部 [適用年級: 低年級,中年級]


*內有多樣的故事,手工作品,韻文及字圖卡等。可讓孩子線上閱讀,也可讓家長在家中協助孩子練習。




線上閱讀及遊戲 [適用年級: 低年級,中年級]


*可讓孩子線上閱讀,並有逐字發音,可讓孩子自行在家練習。




文法貓 [適用年級: 高年級]


*文法解說,可讓高年級的孩子自行閱讀以充實文法知識。




線上英語故事書 [適用年級: 高年級]


*線上漫畫,短文及笑話,可讓孩子自行閱讀。



參考:


http://61.220.27.205/~eng123/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激發啟蒙力,幼兒英文母子一起來learning


1)kids認 ABC翻繪本


http://www.starfall.com/


2)學英文歌(flash英文兒歌)


http://www.gfes.tpc.edu.tw/board/abc-song/


3)kids聽英文故事網站(英國文化協會)


http://learnenglishkids.britishcouncil.org/en/short-stories


4)作美勞學abc


http://kizclub.com/index.html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大特色小學-台北縣市


 


無意中看見商中有一報導原來台灣有這些有教學特色的小學可選,且其中的秀朗國小剛好離我家很近ㄋ~


文章轉貼來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9/school/about_taipei.php
























































































































台北縣市基隆市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市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市
台南縣市
高雄縣市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連江縣



台北縣市



學校
名稱



特色



關鍵
能力



規模



校長



電話



學校
網站



九份國小



1)結合九份藝術人才與特色,興建洗金體驗館、礦坑走廊,並發展「九份 礦夫營」特色課程(2)聘請社區耆老、藝文人士到校,擔任「九份礦業文化」社區老師,協助學生導覽、解說、培訓。



文化力
表達力



70



黃旭輝



(02)
2497-2263



連結



大理國小



生活能力指標教學:儘管該校弱勢、單親、隔代教養等學童的比例偏高,然而,學校以「帶好每一個學生」為目標,以「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為前提,設定能力指標,透過故事屋、繪本教學、潔牙教室,轉化學生生活能力;透過社團激勵學習動力。



生活力



906



虞志長



(02)
2306-4311



連結



公館國小



都市森林小學:環繞愛自己、愛學校、愛社區、愛地球的觀念,打造與蝶共舞 的森林小學,結合e化教學、校園植物學習手冊編製、教學光碟製作,建立孩 子深度永續觀念。



認知力



253



簡邑容



(02)
2735-1734



連結



文化國小



英語教學:全台最早推動外籍老師教學的公立小學;更高的英語課程比重: 一至六年級每週英語教學五至九節課;英語園遊會與英語情境體驗、成立接待家庭制度、邀請國外學生互動交流;寒暑假鼓勵學生製作中英書本;中高 年級每週中午到各班演講朗讀,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溝通力
語言力



1,717*



黃三吉



(02)
2893-3828



連結



永安國小



「小論文」研究:師生在團體討論中決定主題、學習內容,給予孩子彈性自主 的學習空間與時間;學習時間與課表彈性化,首創「學習時間單位」與「塊狀 時間」的理念,解決教學時數、調課與學童遊戲時間不足的問題;建立「新學 力」評量。



學習力



1,390



何秋蘭



(02)
2533-5672



連結



米倉國小



建立學校如童玩夢工廠:透過多元遊戲、社團與玩具,啟發學生多元智慧,
讓學生透過各項遊戲,喜愛上學,獲得成功經驗,建立學生自信與解決問
題、團隊合作能力。



自信
表達力



274*



吳望如



(02)
2618-2202



連結



秀朗國小



閱讀運動:推行閱讀護照認證,學生畢業前須完成護照認證,未完成者,不 發給畢業證書。從1987年開始成立游泳隊,到1991年成立游泳專班,游泳課 列為秀朗小朋友「一人一技」的重點目標。



語文力
耐力



4,403



潘慶輝



(02)
2942-0451



連結



和美國小



透過海洋運動教學:浮潛教學、攀岩活動、獨木舟教學,並結合社區產業生 態教學:九孔養殖、石花菜生態教學,增進學生對環境的認同感、成就感與 自信冒險精神。



冒險力
自信



57*



張伯瑲



(02)
2490-9035



連結



河堤國小



深耕閱讀活動:成立「台北兒童故事寶盒」,由學童自編故事於電台定期播
放;以二手書建構「凳子圖書館」,在走廊轉角處砌築「閱讀歇腳亭」,地板
教室「甜蜜蜜故事屋」。



語文力



744



王博弘



(02)
2367-7144



連結



直潭國小



1)快樂上學:每週一、三、五第一節為社團課,週四上午規畫學生才藝秀, 讓學生一早就喜歡上學(2)自主的學習課程:高年級學生每週都有自主學習 課程,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的主題進行(3)體驗教學,讓學生透過 不同情境,學習體驗問題、解決問題。



學習力



143*



許德田



(02)
2666-7278



連結



南港國小



自然科教學:積極蒐集各項自然教材;建置教材園,如水生植物生態池、昆 蟲網室、植物栽培區和石頭教材園等;架設學習網站,長期累積昆蟲相關主 題學習資訊。



認知力
科學力



1,127



湯昶洪



(02)
2783-4678



連結



南湖國小



數位天文教育:台北市唯一擁有數位化天文館的國小,藉由活動、操作、觀 察、體驗等課程安排,學生從探索天文知識的奧妙中拓展視野,充實基本天 文知識,提升思考探索的能力,進而瞭解宇宙浩瀚,培養樂觀與尊重之品格。



探索力
品格力



1,938



馮清皇



(02)
2632-1296



連結



建安國小



1)生態保育:螢火蟲課程、蝴蝶課程、青蛙、獨角仙等、溪流課程、濕地課 程,促進學生的環境認知與正確生命觀(2)透過能源節約課程與學生能源 節約自治團體(建安省政府),培養學生合作、溝通的能力。



合作力



162*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上照片:小恩恩看完黑白書後想睡覺ㄌ..於是ㄚ哭了起來


以下轉貼文章:







   6個嬰兒照顧問題解答   



 馬偕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 何啟生







不管事先做了多少準備,等到小baby一出生,還是會發現許多看似平常,卻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讓爸爸媽媽們不知該如何是好,0歲寶寶單元歸納出嬰兒飲食、睡眠、疾病、清潔……,共20個常見的育嬰困擾,請教資深的小兒科醫師何啟生,讓家長們對於照顧小寶寶更有信心。


◆ Question 1. 

要不要將寶寶的手腳包起來?

中國人習慣將寶寶包得密密實實的,認為這樣寶寶較有安全感,而且也不會因為身體反射動作而受到驚嚇,可是西方的父母卻喜歡讓寶寶手腳自由活動,以便促進其身體感覺發展,究竟寶寶的手腳該不該包起來呢?

正解

新生兒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手腳,往往會因為身體痙攣或一些突發的聲音,而產生驚嚇反射動作,並且容易從睡夢中驚醒。包裹他的手腳,可以讓他重溫母體中的安全感,慢慢適應外界的環境,同時也能幫助嬰兒保持體溫,因此,醫師建議,滿月以前的寶寶在睡覺的時候,最好將其手腳包起來,等到滿兩個月以後,寶寶開始想探索外界,也比較不容易受驚了,就可以脫離襁褓。

◆ Question 2. 

寶寶要穿多少才不會著涼?

阿媽們有句諺語:「嬰兒沒有六月天」,也就是說嬰兒怕冷、不怕熱。因此,為了避免寶寶著涼感冒,爸爸媽媽拼命給孩子加衣服,全身裹得像個小粽子,可是反觀歐美日等國家,即使大冷天,寶寶也穿的不多,這使得新世代的父母產生「寶寶該穿多少才不會著涼」的困擾。

正解

嬰兒的新陳代謝比成人快,所以也比較怕熱,冬天時固然應該穿的保暖一點,但是天氣熱的時候,穿太多反而會令寶寶不舒服,加上他的體溫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在給他穿衣時,必須更注意環境的冷暖變化。一般而言,大人覺得冷,必須穿多時,就給寶寶多穿一件;大人覺得熱,必須少穿時,就幫寶寶多脫掉一件,而夜晚則比白天多穿一件。

◆ Question 3. 

寶寶哭的時候,該不該抱他?

新手父母最怕聽到寶寶哭,一來是捨不得,二來是怕吵到鄰人,於是寶寶一哭,就趕緊抱他起來,可是幾次之後,聰明的寶寶立刻發現,「哭」是吸引大人來抱他的最有效方法,而變成一種習慣,這可累壞了沒有經驗的父母,在抱與不抱之間,左右為難,萬一家中的阿公、阿媽再插手干涉,問題就更複雜了。

正解

哭,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嬰兒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尿片濕了、肚子餓了、想睡覺了或是生病了……,家長應該先檢查一下,如果這些因素都排除了,寶寶還是哭個不停,就表示他可能缺乏安全感或是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這時候就應該先和他說說話,安撫他的情緒,如果還是無效,才把他抱起來,萬一媽媽們太忙,不能馬上抱他,讓他哭一會兒,也是可以的。

◆ Question 4. 

可不可以搖晃寶寶?

很多人都有經驗,寶寶吵鬧的時候,只要搖一搖他,就可以獲得暫時的寧靜,有些寶寶甚至必須靠大人搖晃才能入睡,然而也有人認為大力搖晃寶寶,會對腦部造成傷害,搖晃寶寶真的有這樣的危險性嗎?該怎麼搖,才正確呢?


正解

嬰兒喜歡被搖晃,但是卻可能因為用力過猛,而表現出不安、嗜睡、流口水、四肢無力、抽筋、痙攣、嘔吐、呼吸加速、體溫下降(心跳過慢)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昏迷、死亡,這便是所謂的嬰兒搖晃症候群,主要是因為嬰兒的頭部較重(佔了身體總重量的25%),而且腦部的水含量較多、髓鞘發育不成熟,加上他的頸部支撐力不夠,被搖晃時,腦部容易受到壓迫與扭曲,因此,醫師呼籲,家長要搖晃寶寶時,只能輕輕地前後、左右晃,不可旋轉、上下晃動,或突然改變方向;另外,類似搖晃的動作也會導致同樣的危險(反覆將寶寶拋到空中、將寶寶架在肩背上搖動、將寶寶放在大人腿上晃動、抱著寶寶旋轉等),也應盡量避免。

◆ Question 5. 

寶寶的睡眠時間多久為正常?

剛有寶寶的父母幾乎都會加入熊貓族行列(眼眶掛著黑輪),因為寶寶好像睡沒有多久就會醒來,或是白天猛睡覺、晚上精神百倍,爸爸媽媽們的生活作息也就因此而大亂,疲憊又充滿疑惑的家長不禁要問︰寶寶的睡眠時間多長才算正常?怎麼做才可以讓寶寶配合大人的作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呢?


正解

剛出生的小寶寶一天要睡將近20個小時,1~3個月大的寶寶則睡15~15.5個小時……隨著年紀的增加,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會愈來愈短,不過由於較小寶寶的睡眠覺醒循環較短,所以,夜間醒來的次數便會增多,同時,胎兒在母體中,沒有白天、晚上的差別,出生後無法適應大人「白天活動、晚上睡覺」的方式,就會有「日夜顛倒」的情形。改善的方法是白天不要讓寶寶睡太多(尤其是黃昏過後),盡量逗他玩,給他適當的運動,喝奶時間到了,即使他還在睡,也要把他叫醒,等到快睡覺前,再幫寶寶洗個溫水澡,就比較容易讓他乖乖入睡了。

◆ Question 6. 

應該讓寶寶養成獨睡習慣嗎?

這也是東西方育兒觀念的分歧點,歐美國家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儘早培養獨立性,因此寶寶從一出生起,就有自己專屬的嬰兒房,與父母分房而睡;但是東方寶寶卻多半與照顧者同一個房間,有些甚至睡在父母的床上,方便爸爸媽媽們照顧,究竟哪一種方式才最適合小嬰兒呢?


正解

寶寶從小單獨睡,可以培養獨立性,同時也不會受到大人活動的干擾,但是在照顧上,則較為不便,如果孩子有發燒、生病等特殊因素的話,同房而睡,寶寶較有安全感(可以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家長也能就近照顧,因此,醫師建議1歲以下的幼兒最好與父母同房不同床,一方面可以省去家長兩地奔跑,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即時的照顧。
 






育兒生活雜誌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上為爸比哄貝比的照片,可能是因為星期天帶貝比去大哥新家,貝比不適,這二天晚上都不睡,我和老公深夜輪流哄阿,抱的,小睡半小時後又起床哭,一直到早上8:00才睡...


以下轉貼文章~



愛哭兒怎麼辦


哭是嬰兒與外界溝通的最直接工具,隨著嬰兒地成長,父母也逐漸可以猜出嬰兒不同的哭鬧所代表的意義. 但是對一個初為人父母者,最痛苦的莫過於夜深人靜正好眠時嬰兒莫名的哭鬧. 通常此時嬰兒多已經吃飽了,尿布也是乾的.只見嬰兒漲紅了臉,腹部緊繃,雙腳伸直的哭叫著,怎麼哄都哄不停.匆匆忙忙趕緊將嬰兒帶到醫院的急診室,醫師做過檢查後,很輕鬆地告訴你這是嬰兒腹絞痛,長大了就會好.


  當遇到嬰兒哭鬧時,第一個先要了解的是他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了?是否是尿布濕了,或是穿得太熱或太冷. 如果同時嬰兒出現張嘴,伸吐舌頭,做出吸吮的動作,或是嘴巴張大歪向旁邊找東西吃,或是手放到嘴內吸吮時,都可以試著再餵他吃奶了.如果上述情況都排除了,且無生病的情況時,就要考慮是否是嬰兒腹絞痛了.


  什麼是嬰兒腹絞痛呢? 嬰兒腹絞痛通常在出生兩週左右開始出現,通常出現在傍晚到半夜的時間.真正的造成原因並不明.有的人認為和腸胃過敏有關,但是有些哺餵母乳的嬰兒也會有這種情況.此時可以注意母親的飲食中是否有可能引起過敏的成份,例如牛奶,巧克力,咖啡,及藥物等.一般而言,在母親停止攝取這些食物後的兩週內,嬰兒的哭鬧應該停止;如果仍持續存在,則非造因.一般並不特別建議吃配方奶的嬰兒在有此現象時就換奶粉.也有的人認為與嬰兒的神經中樞不成熟有關,所以大部分在三四個月大後會逐漸減緩.


  有關嬰兒腹絞痛的處理,一般不建議使用藥物.哺餵母乳的母親可以稍注意自己的飲食是否有影響,但是換成所謂的免敏奶粉通常沒有必要.最主要的治療就是時間,但是在這一段等待的時間中,父母還是有一些可以讓自己和嬰兒過得舒服一點的方法. 下面就是一些實際的建議 :


簡化家事


*頭六個月用紙尿布或請尿布公司洗.


*衣服及尿布洗好後不要摺,買幾個乾淨的大籃子放.


*如果有朋友願意幫忙時,安排他們一週一次來喝個茶及幫忙一些家事.


*到大專夜間部或專科學校找一個年輕人,一週一次來幫忙粗重的家事.


*早上將廚房水槽放滿熱清潔水,將一天的髒碗盤放入其中,而後只需簡單地沖洗晾乾.


*洗尿布時第一次的清洗水加半杯醋,可減少尿布疹.


*食物煮好後不要用盤子,直接將鍋子端出食用.準備一些紙碗盤,以備你疲憊不堪時使用.


*買一些冷凍食品,備不時之需.


*在早上精神好時準備晚餐,做多一點,額外的部份可冰凍起來隔幾天再食用.


*儲存一些高能量的點心:高蛋白質食物--如花生,豆子,起司,高維他命食物--如新鮮的水果,可生吃的蔬菜,果汁,及全麥餅乾.


*早餐要吃得豐盛,如此在下午約二至四點最累時仍有力氣.


*學著用水果,優格,及一些天然的食品做一些高營養的小餐點.


*在廚房旁準備一個小床或小圍欄,放一些嬰兒在你準備晚餐時可以看和玩的音樂鈴或玩具.


*每週一次去餐廳吃飯,很多餐廳都歡迎嬰兒.


*和其它同樣有愛哭兒的家庭每週一起聚餐,你們可一起分享經驗,一起吃飯


如何安撫你的嬰兒


*準備一個推車,如此你可隨時隨地搖嬰兒入睡.


*錄下吸塵器轉動的聲音,嬰兒自己的聲音,或收音機頻率不對時的雜訊,可幫助嬰兒入睡.


*試著讓嬰兒以直立的姿勢睡在汽車安全椅上,可減輕肚子疼痛.


*讓煩躁的嬰兒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穿嬰兒鞋.


*做一個嬰兒背帶,當他煩躁時就背他.


*絕對不要為了換尿布吵醒嬰兒.


*嬰兒一旦睡著後不要移動他.


*如果外面空氣不太冷時,和你的嬰兒站在門外一會兒,吹吹新鮮空氣.


*在地上放一個穩定的坐墊,讓嬰兒雙腳垂下在上面小睡.


*不要擔心嬰兒晚上會著涼,他不需要比你多的被子,甚至他可能喜歡涼快一點.


*即使是冬天也給嬰兒日光浴,讓他不穿衣服正對著陽光進來的窗戶,躺在嬰兒椅或棉被上.


*讓嬰兒躺著,下腹部貼著你膝蓋上的熱水袋以減輕其腹痛.


*試著使用不同抱嬰兒的姿勢來減輕他的腹痛.可讓嬰兒臉朝下躺在你的手臂


上,臉頰靠在你的手肘.或讓他背貼著你的腹部,彎屈其膝蓋靠近他的胃.


*讓嬰兒右側躺幾分鐘後再讓他直立,可使吞進去的空氣排出.


*以肛溫表沾點嬰兒油或凡士林刺激肛門,可幫助他排氣或排便.


*讓嬰兒只穿尿褲,躺在父親裸露的胸前,如此他們可同時小睡一番.


*以低沉的聲音唱安撫的歌.


*試著一邊規律地發出最原始的呻吟聲,一邊抱著嬰兒慢舞(跳-停,跳-停).


*當嬰兒睡著時,將有你味道的T恤或睡袍放在嬰兒身邊,如此當你不在旁時他仍有安全感.


照顧嬰兒


*和嬰兒一起洗個溫水澡,如此彼此都能放鬆.


*將嬰兒放在一個大塑膠洗衣籃內洗澡以免滑落,


*抱嬰兒在你大腿上換衣服,如此他不會冷也不怕掉下來.


*如果嬰兒因洗澡而煩躁,讓嬰兒躺在溫暖的毛毯上擦澡.


*幫嬰兒剪指甲時,讓嬰兒背對著你坐在你大腿上.如果他會因此而煩躁時,在他睡著時才剪指甲.


*不需用任何東西清他的耳朵或鼻子.


*晚上用較多層尿布,或用吸收力較強的紙尿褲,如此不會因尿濕而影響你和他的睡眠.


*當嬰兒努力想解大便時,可讓他的腳抵住你的手.


*在嬰兒換衣服地方的旁邊放一個輕的籃子,如此你可很容易拿到所需的所有東西--尿布,乳霜,衣服.


照顧你自己


*不論日夜,嬰兒睡覺你就睡覺.


*將較大的小孩帶到朋友家,如此你可以有一段私人的時間和嬰兒一起休息; 或是安排一段固定的安靜時刻,每個人(包括你,嬰兒,及大孩子)一起小睡,聽音樂或閱讀.


*在附近找一個心愛的充電處,一個小池子,一片草地,或是公園裏一個隱秘的角落, *每天下午和你的嬰兒去那兒一個小時.


*以洗衣籃或穩固的盒子做一個小床,如此你可以帶著他每個房間走.


*將臥室的鐘拿掉,如此你不會知道現在是清晨四點鐘.


*買一些小書供你在半夜唸.


*在浴室或洗手間放一本有鼓勵或提神字句的書.


*收集美麗藝術品,漂亮風景,或家庭裝潢等的圖畫,供你在情緒低落時振奮精神用.


*把你最喜歡的金玉良言貼在浴室的鏡子,廚房的櫥櫃,或任何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如此當你在房間內活動時都可看得到.


*當你有片刻空閒時就休息,不論是在廚房,餐桌下,或客廳的地板,只要有時間就休息.


*帶著嬰兒四處走走,新鮮的空氣,運動,或是變化的風景對你們兩人都有幫忙.


*去剪個頭髮或燙髮,如此即使你很疲憊也仍看起來不錯.


*如果你需要休息時,把電話聽筒拿起來.


*在白天時,換下衣服,拉上窗簾,甚至穿上睡衣,使你的身體容易入睡.


*在嬰兒出生後頭六個月不要計劃外出,讓你的親戚來找你.


如果你已試過各種方法來安撫你的嬰兒,而他仍哭鬧不休時,讓他躺在床上,


你趕快沖個澡後躺在床上,讓嬰兒躺在你的身上休息. 和嬰兒一起過一個"無所事是"的一天,去公園一整天,或是舒適的在嬰兒身旁睡一整天. 買一個隨身聽,準備一些好聽的音樂,供你半夜醒來睡不著時聽. 讓家人在回家前吃一點高蛋白的點心,回家後不要急著吃忙亂的晚餐,而是一家人舒服的休息時刻. 在嬰兒最煩躁的時刻放你最喜歡的優美音樂. 和配偶一起和嬰兒洗澡,彼此有皮膚的接觸.


尋求支持


*與鄰近的新父母組織一個父母嬰兒支持團體,輪流至每個人家.


*與另一對父母交換照顧嬰兒,一週中有一個晚上在你家,另一個晚上在他家.


*打電話給支持你的親朋好友.讓他們知道能和他們談話對你十分重要,並請他們每週定期打電話給你.


*如果有親戚問你有關嬰兒哭鬧的事情時,告訴他已給醫師看過,且在幾個月後


就會好了(無論如何,嬰兒在那時應長大而好了).


*不要擔心鄰居對你嬰兒哭鬧的看法.如果有人和你提起時,就說那是因為他太


晚生出來的關係(或者其它類似的答案),並且預計於三個月大後就會好.


*訂閱有關父母的雜誌或書本.


房間擺設


*如果廚房或客廳有空間的話,放一張搖椅及腳凳.


*在搖椅旁準備一盞燈,如此你可一邊搖嬰兒一邊看書.


*窗戶用厚毯子或遮光簾蓋住,如此嬰兒不會被早晨之亮光或聲音吵醒.


*在為嬰兒換尿布的地方,貼你喜歡的一些卡片,小詩,小鏡子等在眼睛看得到的地方.


*在餵奶處準備各種枕頭及墊子,使自己放鬆有支撐.另可準備腳凳,及一張放飲料的小桌子.


*準備一個冰桶放置你喜歡的清涼飲料,及一個杯子在餵奶處.


*在洗手間放一個放每天信件的籃子,如此你可利用在那裏的時間整理信件.


  每個嬰兒都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氣質. 當你遇到的是一位比較不易安撫的嬰兒時,要了解錯不在父母,而只是嬰兒的需求比較高.降低對嬰兒的期望,改變自己的生活作息,有時會比要求嬰兒配合我們簡單的多.無論如何,嬰兒終會長大的.






















nav
undefined
[關閉]













nav
undefined
[關閉]











nav
undefined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上為太空裝貝比,貝比現在1個月又17天,一天奶量600cc以上,4400公克.


以下轉貼育兒文章~







 








寶寶吃不下怎麼辦?
增進寶寶食慾有妙招!


採訪/張采妮
諮詢/臺安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 方旭彬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主治醫師 李春銘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 李青蓉
參考書目/寶寶吃飽了嗎?(婦幼家庭出版社)
     完美寶貝健康蔬(柿子文化出版社)

寶寶奶量變少,會不會影響發育?是寶寶的健康出現警訊嗎?家長又該如何對症下藥,增進寶寶食慾?
讓本篇一次告訴你!


【要吃多少才足夠?】

了解寶寶食慾不佳之前,得先了解寶寶一天中的熱量需求量多大?吃多少才能滿足寶寶的成長發育所需?很多媽咪擔心寶寶喝的奶量不夠,希望醫生能告知哺餵的次數或餵哺時間的長短。事實上,只要寶寶餓了,媽咪就可以開始哺餵母乳,直到寶寶吃飽了,自然就會把頭轉離開,或鬆開嘴巴。而喝嬰兒配方奶的寶寶(四個月以內),奶量每天每公斤(寶寶的體重)約150㏄,譬如4公斤的寶寶,一天總奶量約為150㏄ × 4=600㏄。一歲以後,母奶、配方奶以外的食物變成寶寶的主要食物,奶量減為早晚一杯或是一瓶即可。

有些媽咪會擔心假使寶寶有時吃的多,有時又吃的少,是否會影響寶寶成長的營養所需?臺安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方旭彬醫師表示,六個月到週歲的寶寶,總奶量通常不會再大量增加,甚至逐漸減少。家長應先看看寶寶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生長」指的是體重身長頭圍,可參考寶寶的健保手冊中的生長百分位是否已低於第三百分位或在短時間內急速下降。「發育」指的是寶寶到了該年齡的功能是否已經成熟,如四個月抬頭,五至六個月翻身,七個月會坐,八個月會爬等等。

此外,方旭彬醫師表示,媽咪也能藉由寶寶吸吮時間長短、寶寶臉部表情、小便次數來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
出生1~3天:大便顏色呈墨綠色,粘稠,也就是胎便。
出生4~7天:大便受到食物的影響,顏色變淡,漸漸轉為黃褐色,尿量也變多。
出生1個月左右:寶寶吸吮的時間一次約20~30分鐘,寶寶臉上有滿足感;一天小便次數6次以上,喝母奶者大便通常3次以上。
出生1~2個月:寶寶喝奶的次數和時間逐漸固定,且寶寶腸胃發育較為成熟,喝母奶者大便次數減少。

【食慾不好的原因】

哺餵器具改變-不少媽咪反應,原本喝ㄋㄟㄋㄟ都很順利的寶寶,從醫院回來後,奶量卻變少。原來,寶寶在家中使用的奶瓶奶嘴和醫院使用的都不一樣,造成寶寶無法適應,相對的造成寶寶在吸吮上的困難。在此也提醒各位家長,寶寶從醫院帶回家後的過渡時期,最好先使用和醫院同款式的奶瓶奶嘴,讓寶寶適應後,日後再針對寶寶喝奶的順暢度,變換不同孔徑的奶嘴。

◎進入厭奶期-
寶寶成長到四個月之後,開始進入厭奶期,也就是所謂的「副食品」期。這時候的寶寶會表現出一些動作,譬如當奶瓶靠近嘴巴的時候,會明顯的把頭轉開,或是嘴巴閉的緊緊的,甚至用手推開。這表示,寶寶已經開始想吃不一樣的東西囉!方旭彬醫師建議,以每禮拜增加一種新副食品為基準,等寶寶適應第一種副食品後,再換第二種副食品...etc。
等寶寶習慣稀飯、肉泥、菜泥後,再慢慢添加到稀飯裡面,變成肉泥粥或是菜泥粥,增加飲食變化以及趣味。

◎刺激性的菜餚-
進入副食品階段後,有些寶寶食慾很好,但是吃下去又會立刻吐出來,家長要注意是否讓寶寶吃到太刺激性的食物,譬如辣、酸、鹹等刺激性調味食物或是食物太大塊、纖維太粗,讓寶寶不好消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李青蓉表示,因為嬰幼兒的腸胃功能發育尚未成熟,家長應避免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養成重口味的飲食習慣。媽咪也可以在副食品內添加柑橘類的水果代替檸檬、食用醋,增進寶寶的食慾!

◎寶寶身體不適-
假使寶寶有嘔吐,便秘或是拉肚子的狀況,家長應趕緊將寶寶交給醫生診治。 
方旭彬醫師表示,寶寶有時會因為心情、環境因素而大小餐,爸媽不用太擔心,不用刻意非得一餐固定餵多少量才滿意。假使寶寶的生長曲線在合理範圍內,精神很好,也沒有肚子脹、便秘、拉肚子等不舒服的症狀,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強迫他吃東西! 

◎太過悶熱/衣服包太緊-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主治醫師李春銘表示,寶寶在醫院嬰兒室裡,空調設備皆有控制,寶寶食慾正常;寶寶回家後,家長擔心寶寶會受涼,將孩子包的密不通風,假使家中又有人抽煙,煙味加上悶熱,使寶寶的感覺不舒適,食慾當然變差囉!

◎家中氣氛不好-
寶寶的感覺相當敏感,假使家中的氣氛不好,或是受到責罵,也會影響寶寶的情緒反應。李春銘醫師建議,等寶寶到達7~8個月時,也可以讓寶寶學著自己吃,假使食物灑得滿地,也不要急著大聲斥責,應讓孩子有自我學習的空間。

◎吃藥影響食慾-
李春銘醫師表示,像支氣管擴張劑、交感神經興奮劑這方面的藥物,或是某些感冒藥,可能會造成影響,假使家長仍無法放心,可拜託醫師處方給予較好服用的感冒藥,或是選擇感冒糖漿。

【生長曲線表】
家長可以依據生長曲線圖,判斷寶寶的生長狀況。

【如何增進寶寶食慾】

#減少外界刺激-
寶寶喝ㄋㄟㄋㄟ的時候,盡量讓寶寶專心,週遭環境避免太過吵雜、看電視、玩具、或是光線刺激。

#洗個澡,食慾會更好-
陪寶寶玩耍後,媽咪不妨試著先幫寶寶洗個澡,會發現寶寶的食慾變好囉!因為寶寶玩耍、消耗熱量後,情緒仍處在興奮狀態,假使先幫寶寶洗個舒舒服服的澡,舒緩寶寶的情緒,就像大人泡完溫泉、全身放鬆後,自然就會胃口大開的情緒一樣哦!

#準備寶寶專用餐具-
幫寶寶準備可愛造型的碗盤和湯匙,讓他們擁有自己專屬的食具,會讓寶寶吃的更好,更有參與感!

#運用時令蔬果-
由於夏季悶熱難耐,不僅大人食慾受影響,寶寶食慾好壞表現更明顯!媽咪不妨變化烹調方式。營養師李青蓉建議,媽咪可以做些涼拌菜,或是在副食品中添加時令水果泥,譬如鳳梨、芒果等素材,讓寶寶開胃,吃的更開心!

【結語】

期待寶寶健康長大,是父母們最大的心願!與其擔憂寶寶吃的少,會不會長的不好,不如試著去了解寶寶的習性,均衡營養攝取;畢竟寶寶不會說話,還是得靠爸媽細心的觀察照顧呀!

 







(詳文請見2005.7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