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麻省理工學院的史隆管理學院是由著名的通用汽車總裁史隆(Alfred P. Sloan)所發想,創立於一九五二年。它援用了麻省理工學院在科學與技術上的資源,透過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的嚴謹研究方法,研究管理上的問題。五十年後,史隆管理學院聚集了企業界與管理界的國際領導人、史隆的教師群、學生以及校友等,再度針對引導企業界與管理界的基本原則提出看法。
這本書集結了由學生-教師群所發表的論文、企業與世界級的領導人所發表的演說,以及從這場特殊的研討會中所摘錄的討論內容。這些人聚在一起,以麻省理工學院和史隆管理學院的特質──創造力(creativity)與創新(innovation)為基礎,對管理的未來提出了方針。
全球化經濟的複雜度不斷提高,再度引發了另一個討論的主題,與會者便針對公司治理的議題,探討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範圍不斷擴大所產生的影響。第三個主題則不可避免地要討論技術與科學的變化,從以網際網路做為行銷工具,到資訊科技對組織所產生的影響等等。
節錄自本書:
「開放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新興特徵,但我們必須讓它能發生作用。否則,國家與人民都可能退避在質易保護主義的背後,或者,更糟的是,他們會為了狹隘的國家利益而拒絕承擔全球公民責任,不管這麼做對這個互賴的世界是否恰當。企業不只是為了製造工作機會、投資與成長而存在,同時還要推動全球公民責任。」──安南(Kofi Annan),聯合國秘書長,引自「國際社會中的企業公民責任」
「歷史上從沒有一段時期的企業像今天一樣,擁有許多創造差異化的擴張能力、資源、知識與專門技術等。現在,企業領導人比以往更有機會為企業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重新定義──運用我們的能力,改善人們的生活、社區以及國家。」──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惠普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引自「恢復誠信:企業責任與執行長」
「如果我們身處一個以網路為中心式的組織,在這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可同時接觸到資訊,古老「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已適用於每個人,屆時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角色轉移?……在以網路為中心的世界中,最好的決策都是由那些最接近行動的人所做出來的。」──康迪特(Phil Condit),波音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引自「未來導航:以網路為中心的組織」
推薦序:
未來五十年的挑戰與機會
毛治國
本書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史隆管理學院,於二00二年十月為慶祝成立五十年週年所舉辦研討會的一份紀錄。按照本書第一章的說法,研討會的主要宗旨是探討:史隆管理學院在管理研究與管理教育歷經了第一個五十年之後,未來的第二個五十年,引領他們的原理原則應該是什麼?並且希望藉由研討會吸引更多的企業領導人與管理教育工作者,共同深入探究未來五十年的挑戰與機會。
反思與回應
MIT的史隆管理學院,是半個世紀之前,在當時美國通用汽車總裁史隆(Alfred P. Sloan, Jr.)的贊助下成立。該學院自始便針對管理實務的需求,用嚴謹的學術研究做基礎,以發展現代管理理論與教育課程做為目標。當今管理領域中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理論與工具如財務管理的選擇權定價理論、人力資源管理的Y理論、資訊管理的決策支援系統、預測系統行為的系統動力學等,都是它在學術上的重要里程碑。
半個世紀過去了。面對安隆做假帳事件所出現的企業誠信危機;科技發展所導致的大規模產銷匯流與產業結構的解構和重組;網際網路普及應用所引發的企業典範變遷;以及全球化風潮下,所出現跨國企業必須正視的國際公民(社會)責任……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這樣一個企業與管理教育發展的歷史性關鍵時刻,做為全球管理教育領導者之一的史隆管理學院,必然有它自己的反思與回應。本書可視為該學院對於上述議題,思考上的一個紀錄。本書認為,只要我們能虛心地回歸企業經營的基本面,有創意地運用知識的力量,並且負責任地改善經營管理的實務作為,就應該有能力迎接這些挑戰。
三項主張因應挑戰
為了因應當前企業與管理教育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本書歸納了三項基本主張:
(1)在企業的經營上,企業經理人必須以「公開、透明化、負責任」三項指標,做為檢驗自己行為的準則。其實,這是要求企業經理人對於什麼是企業經營的本質,要有痛徹的反省與覺悟;也就是說,企業經營必須回歸基本面。
企業經理人必須認清他們的責任是管理公司,而非管理股價;他們的日常決策必須在長期投資與短期獲利之間求取平衡;他們必須在專業判斷上有自己的定見,不應凡事都隨著媒體或華爾街分析師所唱的「流行歌曲」起舞——例如「本夢比」的說法。換句話說,企業經理人唯有在認知與實際行為上,重新將「誠信」做為最根本的職業倫理(professional ethics)信條,才能恢復投資人與整個社會對他們的信心。
(2)在企業責任的認知上,傳統的觀點是從企業利害關係人的角度來定義,認為企業的責任就是針對股東、顧客與員工三種對象,創造並平衡三者的利益。後來更宏觀的生態系統觀點被提出來,認為企業為了維持它的永續發展,除了上述三種對象之外,還應該將供應商、通路商,乃至當地社區等納入範圍,亦即企業也有責任為他們創造共生共榮的環境。
全球化的發展,則使企業責任的問題變得更為複雜。例如:跨國企業的供應商,在開發中國家所支付的低廉工資(每日一?二美元),是不是一種壓榨?跨國企業該用什麼樣(或誰)的標準來訂最低工資?雇用十五歲以下的童工,是否不人道?但在義務教育不普及的開發中國家,這些童工的就業,可能是他們家庭收入的最大來源,即使不就業他們可能也只是上街遛達或嗑藥。
為了使企業在全球經濟體中扮演優良企業公民的角色,以及使企業經理人知道如何面對日益龐大與複雜的利害關係人,本書主張:管理教育需要做的,不是將某一種特定的企業公民責任的觀點,強加到學生身上;而是要在教育學程中,將這個議題的優先性提高到其他管理課目之上,以培養學生通過企業公民責任的觀點,討論其他經營管理議題的習慣;並且使學生本能地以企業公民責任的標準,做為他們決策與行動的標竿。
(3)從工業革命開始,科技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資訊革命之後,科技對人類文明的衝擊更形深遠。今後,企業與產業的解構重組,還會更激烈地繼續發生;生活方便性的增加與個人隱私的遭受威脅,兩者間的矛盾還會進一步加劇;產銷結構的全球化潮流,還會更波瀾壯闊地發展。不會善用新技術解決問題的企業,在市場中恐怕都不可能長期生存。
有鑒於諸如運算科技、生物工程、微型化技術等尖端研發上的進展,以及交疊運用後,可產生塑造未來企業風貌的強大威力,本書認為:由於這些科技同時具有很強的優勢與高度的風險,未來的經理人(不論有無技術的學位)除了必須對各種新興科技帶來的潛在利益、風險以及道德挑戰,要有深刻的了解外,還必須懂得如何創新地應用這些新興科技。
消費者優勢湧現
二十世紀九0年代隨著 dotcom 泡沫的形成,以及「新經濟」的說法盛行之後,在華爾街分析師推波助瀾之下,導致全球許多上市企業一度誤入歧途。企業的本質價值受到嚴重的斲喪,目前確實到了企業道德必須重整的地步。有鑒於二十世紀之後,企業體是政府部門之外,人類文明發展最主要的一股驅動力量,史隆管理學院在這一議題上,確實做了非常深切的反省。在我來看,他們其實是在強調中國儒家一貫主張「本末之辨、道術之分、德能之別」的重要性:企業經理人必須把握企業經營的基本面,並且要操守與能力並重。唯有專業經理人禁得起這種道德標準的檢驗,企業才能確保永續經營與發展;這也是企業經理人面對未來日益複雜的經營環境時,必須具備的基本價值認知與決策智慧。
對於濫觴於一九九0年代的網路科技,本書的主要著眼點放在它對市場消費行為的影響上。本書認為,在充斥各種市場資訊的網路世界興起後,消費者可以從中性的第三者,或是負責任的生產者網站上,取得充分的訊息,進行消費前的分析與比較;因此,過去「推式行銷」(push marketing)的模式,未來將被「信賴行銷」(trust marketing)所取代。過去的市場,由於供需雙方的「資訊不對稱」,使不誠信的生產者與經銷商可對消費者上下其手,施展許多不公平的促銷手法。網路科技賦予消費者在未來消費市場更多的主導權。因為消費者利用網路上的資訊,可以:(1)有更多的通路可供選擇;(2)有更豐富且可靠的資訊可做事前比較與分析;(3)更簡化的交易流程,使消費者可以評估一筆交易,並更方便地執行一項交易。這些效應結合起來,就徹底打破過去資訊不對稱局面,形成網路時代的「消費者優勢」。事實上,這股優勢在全球各地已經開始顛覆許多傳統行業,並形塑許多新興的商業機會。例如:旅遊業,航空業,乃至於美國的汽車經銷業,都是首當其衝的行業。「消費者優勢」的湧現,對於今後的企業行銷來說,代表的是一種非常真實的挑戰與新生的機會。
訓練具新思維的企業經理人
對於九一一紐約世貿大樓的悲劇,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本書採取的觀點,不從「反恐」著墨,它反過來提醒大家:全球化利益的分配不均,會對跨國公司與整個全球化歷程產生劇烈的反作用力。其實,這也是本書會把「企業責任」放大成「全球公民責任」這一主張的論據基礎。從這一角度來反省九一一事件的意義,確實讓人佩服提出這種主張的人,所具有的歷史洞察力、恢弘的眼界與胸襟,以及職業道德上的擔當。
面對如此眾多的挑戰,我們需要的是一批具有新思維的企業經理人。今天的企業經理人準備好了嗎?這其實是今後所有管理教育者與企業領導人的共同課題。要因應這些嚴苛的挑戰,我們可以想像,不只今後的管理教育學程需要相當幅度的更張,以便訓練出足以面對挑戰的新一代企業領導人;同樣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再教育系統,使目前已經在職的專業經理人,也能成為今後勝任的決策者。本書對於這個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但我認為還需要更多討論與實驗,才能找出各自因地制宜最適當的(可行)做法。
在史隆學院修課,對我來說已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當時自己還是MIT的博士班學生,為了寫論文,就到﹁course 15﹂——MIT其他學院的學生對史隆管理學院的暱稱——修了許多課程。當中有幾門課,確實使自己後來受益無窮(例如:組織變革管理)。日前《天下雜誌》表示即將出版本書,問我可否為它寫一篇序文。書稿寄來瀏覽之後,發現其中許多論點,也正是自己最近在思考的議題。因此,除了介紹該書內容之外,也在此順便表達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就請方家一併指正。
(本文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教授、中華電信公司前董事長)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