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士‧葛布士班09.16.99
「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的消息,漸成為年度新聞
又一次美麗的夕陽
持續增加的證據顯示,由於人類每年排放到大氣的60億噸二氧化碳,限制熱能散發,氣候正在急劇變化中。
光1998一年,我們就看到:讓魁北克和新英格蘭區陷入癱瘓的冰雹,巴西、墨西哥、佛羅里達的火災失控;致命的熱浪,橫行於中東、德州、印度;墨西哥先是鬧七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接踵而來竟是大水災;洪水氾濫,在中國大陸造成一千四百萬人的無家可歸,在孟加拉、有三千多萬人流離失所,是該國最慘的一次;越南旱災連連,中美洲則是暴風雨不斷,傷亡達9000人之多。
最令人擔心的還是氣候變化的速率。不過5年前,多數科學家還認為,下個世紀中,氣候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可是現在,這些徵象他們都已經看到了。
1998年夏天,我參加一個集會,會議中千鎚百鍊出一套對付氣候不斷升高和能源問題的策略-「世界能源現代化計畫」。我們希望它可以引導解決問題的爭論,朝向永續平衡的終極目標。當然,這將會是很困難的。
協商惡化
首先,回溯一下現況
僅管氣候是越來越不穩定,由於美國不肯妥協,聯合國的京都協議,正一跛一跛地走向僵局,甚至是潰散瓦解。
98年夏,共和黨國會議員,受有錢有勢的石化燃料集團遊說影響,通過法案,禁止美國環保局(EPA)採取任何落實京都協議的行動,即使是「計畫、研究」都不可以。參議員Chuck Hagel (共和黨、內布拉斯加州.)還共同發起一項決心,要求發展中國家必須「有意義的參與」,以為美國批准該協議的條件,還推動法案通過,禁止克林頓政府的任何金錢支助,以確保這些國家積極參與。
儘管由於碳排放源無法勝數,又缺乏取締辦法,「國際廢氣排放貿易」條約,根本無法監控與執行。美國和歐盟代表仍互不相讓,美方當時堅持,在條約義務中,應允許美方無任何排放限制。有關排放權的部分,富國主張用1990年的排放水準計算,多數發展中國家卻認為應根據人口分配。
所有這些爭論,都著重在減量5.5%的建議範圍。可是,依「跨政府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估算,這是個來自100國、兩千多位科學家所組成的團體,要減60-70%的量,世界氣候才能重新穩定。因此,大自然需要的,簡單的說,是要全世界大量轉移到使用再生能源,同時提高能源效率才行。
風的工具
攝影:Warren Gretz, NREL/PIX.
轉移面臨的阻力,特別是在美國,一直是擔心排放減量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崩盤,其實這是錯的。
其實,全球過渡到再生高效的能源,將從根本上增加世界經濟的穩定、公平以及財富。讓各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無須擔心大氣問題。也讓能開發中國家在提升生活水準的同時,不必連累工業化國家的經濟成就。
一群有計畫的人
1998六月,16個經濟學家,一些能源公司總裁、科學家和政策專家包括筆者在內,在哈佛醫學院的「健康與全球環境中心」集會,針對氣候變化,研究新的對策。
「世界能源現代化計畫」即源自於此,目的在緩和氣候變化對全球的衝擊,同時對今日危險不安的全球經濟結構,有穩定的作用。
這個計畫,包含三個互動、互補的策略:
策略一,改變津貼政策。美國政府現在每年大約要花200億美金在石化燃料的補貼上,全世界政府在這方面,估計要花掉3000億美金。如果這些能夠取消,燃料價格應能正確的反應,此舉將有助於降低石油和煤的消耗。
太陽能系統
攝影:Warren Gretz, NREL/PIX.
這些錢若用來補助再生能源的開發,將成為吸引能源公司主因去投資諸如:燃料電池、太陽能、生物能、風力等能源,而將再生能源推向世界工業的大聯盟。同時,部分錢可用來訓練原煤礦業、石化燃料業的工人,轉業到再生能源或其他行業去。
策略二,對所有國家,採取累進式、更嚴格的石化燃效標準,視同京都協議的一部份,補充或取代那效果不彰的「廢氣排放貿易」方案。
從發電方面舉個例來說:一般燃煤電廠的燃效約為35%,比較起來,高效能的天然氣電廠,加上汽電共生設備,就可以達到75%至90%之高。單是從燒媒改成燒天然氣(汽電共生),就可以減少排放量50%以上的改善。相對的,在運輸、工業生產、加熱、冷卻方面,也可以得到類似的成績。
世界上所有工業化和開發中國家,如果都能採用進步的石化燃效標準的話,可以立刻創造出一個全球再生能源市場。假如各國又能承諾,在現有水準上制定比率、一級一級的提升本國的石化燃效,如此一來,京都協議所期望的公平體制--廢氣排放「買賣」(cap-and-trade),在工業化和開發中國家所造成的僵局就能迎刃而解。(值得一提的是,就石化燃料標準來看,所有的非碳再生能源,都是100%的燃效。)
累進式燃效和再生標準的建立,並取消不利競爭的種種控制,一個建基於效率和價格兩個條件的自由能源市場,就能夠產生。
因此,我們相信,上面幾點再加上改變津貼政策,應該就足以讓工業界開始推動能源轉移。
分享財富
不巧的是,未來10年、溫室效應氣體最大的來源,不在美、日、西歐,而是中國大陸、印度、墨西哥、巴西、和所有努力脫離長期貧困的國家。
所以,任何解決氣候變化的策略,若要落實,需要將對氣候無害的能源技術,轉移給開發中國家。當然,這些國家都樂於改用太陽、風、氫等能源,可是,她們一點自行轉移的財力都沒有。
因此,「世界能源現代化計畫」的第三個策略,主要在提供財務支援給開發中國家,供其過渡至乾淨、高效的能源上。我們提議,對每一筆國際貨幣交易徵稅,這些交易一天約130萬兆美元,每一元徵收0.25分,扣掉成本,一年就有2000到3000億美元的稅收,可用來資助如:印度的風力農場,薩爾瓦多的太陽能生產線,南非的汽電共生的電廠,俄羅斯的燃料電池廠。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James Tobin最先構想出,這個稅可用來當做穩定國際金流的工具。在各種建議中,從國際貨幣交易上徵稅,似乎是最公平的、沒有差別的、適用最廣的機制,它分佈在整個資本結構上,消費者事實上是看不到的。
無論如何,其他還有相當具有籌款潛力的財源,如碳能源加稅、飛機票加稅,部分保護石油商務安全的國防預算,也可移做此用。
不管是什麼財務機制,這種性質的基金,對窮國經濟的刺激,很類似二次戰後馬歇爾計畫對西歐經濟的刺激一樣,將靠人援助的貧窮國家,轉變為健康茁壯的貿易伙伴。
全球能源過渡期間,數百萬個工作機會,將在世界各地創造出來,會進一步拉近工業國和開發國的經濟差距,再生能源工業,也將迅速地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
從這裡,我們到得了那裡嗎?
展望近期政治,各國仍在爭論不休這很難落實的廢氣減量方案,美國國會就連稍作讓步都拒絕考慮。看起來,這種規模的計畫有點不實際。
不過,是有一些有意義的改變在進行。石化燃料圈內的變化正在出現,像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Sunoco、殼牌(Shell)、德士古(Texaco)、福特(Ford)、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還有許多公司,現正突破和其他石油業、汽車製造業的身份階級。兩年前(97), 英國石油執行長John Browne,針對目前氣候變化的險況,提出一份有力的說帖。隨後宣布,在太陽能方面,,英國石油公司預期在未來10年,每年做10億美金的生意。克萊斯勒和福特也發佈說,2002年、兩公司將開始合作行銷燃料電池汽車。當年二月,殼牌和克萊斯勒也共同宣布一項計方案,計畫將冰島的經濟,全部建立在氫氣燃料上。
除商業圈之外,其他地方也在改變中。這個議題,終於得到社會大眾的矚目。世界各地、大家都特別警覺到這越來越不穩定、越來越惡劣的天氣,開始擔心自己和子孫的未來。
正如自然界的氣候在劇烈變化著,社會和政治的氣候,也一樣圍著這個主題在劇烈變化中。今天看來似乎是不可行的計畫,可能馬上就會變得不但可行,而且必然發生。
當然,如果我們不去改變,前途恐怖而且一片茫茫。南極冰帽的崩解,阿拉斯加森林的陸續死亡,聖嬰現象的模式改變,傳染病北移,連續性的暴風雨繼續延伸,變樣的乾季雨季模式,溫度趨向極端等等。全球氣候的加速變化,將不只是在世界經濟扯破一個洞而已,甚至極可能毀滅我們的現代文明。,
除非我們立即採取行動。
本文作者:羅士‧葛布士班,The Heat Is Online網站的開創人,也是Boston Globe, Washington Post, Village Voice, Philadelphia Bulletin.的編輯和記者。
原文與圖片詳見: http://www.gristmagazine.com/grist/
maindish/gelbspan091699.stm
版權歸屬 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ENS),環境信託協會 (蘇崧棱 譯,周曉雯審校)
中英對照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
ecoeco/issue-ecoeco00052501.htm
reference:
http://e-info.org.tw/issue/ecoeco/issue-ecoeco00052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