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環保節能王國


玉山 /  2011/06/24



*文/黃心怡 圖/本刊資料室


訂購午餐時,盡量購買當地食材,因為縮短運送距離,可以減少廢氣排放;交通方面,則是大量依靠自行車、滑板車或走路上班。

今天有誰不知道網路龍頭公司Google?沒用過他們家的網路服務也至少聽過,但除了網路相關的服務以外,Google投資了為數不少和自身主要網路業務毫不相干的項目,有好幾項綠色投資令人驚喜,當然公司內部也不遺餘力在進行綠色行動,或許我們可以看看這間世界級大企業是如何發展網路事業,又同時能對環境有好的回饋。

Google時常給人一種做好事的印象,這可能起因於他們內部的文化。這間理想主義公司和許多大企業由上往下頤指氣使的管理方式很不同,他們給予員工較為自由的環境,讓員工有時間、有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Google人也比一般上班族有更多的活力、創意、快樂和關心。從他們的產品或活動,即可以看出端倪。


《《飲品選購當地食材》》
有三位Google員工自發性的到社區做服務,這是件好事,接著他們的同事跟著參與了進來,事情傳開來後,公司裡很多人也陸續一起投身服務工作,最後演變成官方活動,每年都會有全球各地的Google人到當地的社區做服務。

這不用經過公司的同意,想做就去做,像籌措建醫院的經費,或是在大災難時提供當地災民方便的工具等等,全是由下往上,從員工到公司、到全球的推展開來。當然,現今不可缺的環保運動也存在這樣的文化特色下,Google由自身運作著手,進而創新開發綠色投資。

Google員工普遍對於環保或任何好的事情都保有相當高的熱忱,不但自主的發起許多公益活動,也很注重綠色生活,當他們訂購午餐時,盡量購買當地食材,因為縮短運送距離,可以減少廢氣排放。如果食物吃不完也不浪費,剩菜剩飯集中堆肥。




《《員工落實無碳通勤》》
交通方面,員工大量依靠自行車、滑板車或走路上班,如果距離比較遙遠,會搭配公司的太陽能接駁巴士;換個場景,在廣大園區內移動的員工,也是踩著和Google標識一樣四彩的內部腳踏車代步,盡可能的實施無碳通勤。打從基礎員工建立出來的公司文化,再加上公司原本的開放性,良好習慣就非常容易維持。

過去幾年,電動汽車的技術已經出現在市場上,雖然還不普及,但Google老早開始努力推展綠色交通設施。除了太陽能巴士,現在有超過卅輛Google自己的Gfleet汽車,和部分員工的動力車可以在公司充電,為此,Google山景城總部(Mountain View)目前設有將近一百個電動車充電站供員工使用,未來目標是要增設到兩百五十個,這樣就能達到停車場裡有百分之五的電動車目標。

不要小看園區裡的百分之五,這可以讓公司每年少排放五千四百噸的二氧化碳,換算後,相當於路上兩千輛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者每年少開近兩千兩百五十四萬公里的車。


《《讓山羊取代除草機》》
兩年前開始,Google總部山景城不買割草機了!他們改成僱用更可愛的除草員工「山羊」,每到要除草的時候,他們請來大約兩百隻的山羊在總部園區圍籬的草地住上一星期,這些可愛的臨時工能做到媲美除草機的工作,大大減少割草機的碳排放和噪音污染,還能順便施肥。

這個構想可能很多人想過,但真正像Google去實踐執行的卻沒多少。可見,綠色生活也可以是一種創意和樂趣。

《《穿著短褲節省電源》》
可以想像雲端推手Google的數據中心是多麼的龐大,以我們一般對機房的印象,想必是開著冷氣維持機器溫度,不樂觀如此廣大的數據中心要耗多少倍的電力?不過追求環保的他們早早便想到了節省能源的必要性。

比方他們從冷卻和電力分配來改善,減少非運算以外的電力需求、溫度調節在機器可接受的高溫範圍(從一般攝氏二十二度提升到二十六度)、自然的冷卻辦法(海水、低溫空氣)減少製冷設備使用、精算設備空間和流體動力學保持空氣流量。

以上的實踐,使Google的數據中心比一般典型的機房節省了百分之五十的電力,裡頭的員工也不是整天吹著冷氣,而是穿著短褲上班。

實際上除了在運作上改善耗電外,Google也企圖做更多,甚至買下芬蘭一間靠近海灣的舊紙廠,將其改建為高效能海水冷卻系統的數據中心。

《《實質推動勝過口號》》
不只如此,為了減少碳足跡,持續性的解決方案便是找出再生能源利用,Google先後投資了愛荷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的風力發電廠,除了可自供應電外,電廠進帳也支持了部分Google的財務收入。這是長期、有意義的行動,並且是一項有遠見的決定。

Google身為國際知名企業,但在一些小地方可以做到一傳十、十傳百;想想一般員工人數少的企業,應該比Google更容易團結起來。

我們常常擔心地球生病,但真正在平常生活當中改變習慣減少污染和落實能源消耗的並不多,大部份的人很難放棄舒服的享受,要現代人不開冷氣、不用石油製品,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其實只要大家共同鼓勵、持續做一件有意義的行為,尤其是團體、企業的人脈力量,或是非口號的實質推動,積少成多,還是有幫助的。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weekly


Reference:


http://times.hinet.net/times/magazine.do?magid=11161&newsid=5545892&next=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yalee2001 的頭像
    cyalee2001

    新富族Joanne 's blog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