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 陳芳毓
到頭來,我總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他人的
企業經營者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或擁有社會聲望的成功人士,為何仍會做出不理性的決定、甚至違法的行為?
巴菲特認為,那是「制度性強制力」(institutional imperative)所導致的不得不然。
不盲從潮流,專注股東利益
什麼樣的「制度性強制力」最容易誘發經理人的盲從行為?《巴菲特勝券在握2》(The Warren Buffett Way 2nd Edition)提出了3點:1.多數經理人管不住自己「找事做」的衝動,結果往往是不當的購併;2.多數經理人愛拿公司的銷售、收益及自己的薪資和其他企業比較,結果造成「企業過動」;3.由於多數經營者缺乏資金配置的能力,只好轉而求助投資銀行或管理顧問,更使得「制度性強制力」有機可乘。
《巴菲特勝券在握2》進一步指出,「制度性強制力」最常發生在以下4種狀況:1.當組織拒絕改變現狀時;2.當運作效率已見降低,組織卻因為情況不緊急,而不斷推出專案和購併,彷彿只為把錢用光;3.無論想法多愚蠢,領導者只要提出願景,經理人都會立刻做出符合期待的獲利報告;4.無論同業做什麼(舉凡擴張、購併、調薪等等)都盲目跟進。
說服股東接受短期虧損、改變經營策略,以期帶來長期出色的績效,本來就是管理階層的義務。然而,由於「跟著其他公司一起失敗,比獨立判斷調整方向容易」,使經理人容易產生「不做不錯」的心態,不但無法成為領導者,變得只會模仿,連帶使得企業陷入盲從,形成巴菲特口中的「旅鼠式經營」(lemming-like)。
2000年初,美國企業醜聞層出不窮。巴菲特認為,根本的問題就出在於董事會缺乏獨立判斷的膽識,對主管的要求照單全收,淪為橡皮圖章。「真正的獨立,就是在見到錯或蠢的事時,願意挑戰強勢執行長……這種特質,只有在把小股東利益當回事的上乘人士身上才看得到。」
聚焦本業,大膽創新
由於巴菲特憎惡盲從,敢於與眾不同的經營者,自然特別吸引股神青睞。
1980年代,當其他飲料、酒類公司都忙著投資副業時,可口可樂新任執行長羅伯特‧高祖塔(Robert Goizueta)卻發現銷售可口可樂才是獲利最高的經營方式,因而決定忽略同業的做法,把經營核心重新聚焦在本業上。這讓巴菲特在1988年首度買進可口可樂股票。
另一個例子是克雷頓房屋(Clayton Homes)。美國許多建商都身兼銷售與房貸業務,使得經紀人為了衝成交量,往往會忽略購屋者的付款能力,導致賣出的房屋遭查封或拖欠貸款的比例甚高。儘管陷入惡性循環,卻沒人敢喊停:因為大家都這麼做,不做的人可能會失去市占率。
然而,克萊頓房屋卻勇於拒絕從眾,採用不同的銷售佣金計算方式:不只看銷售單位數,更重視放款的品質,若屋主無法正常還款,銷售員則必須分擔違約的財務責任。2002年時,僅2.3%的克雷登屋主遲付30天貸款,是同業違約紀錄的一半。出色的經營績效,讓巴菲特決定在2003年以17億美元收購這家公司。
文章引用來源: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37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