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style/main/images/title/title_brief.gif&width=140&height=25)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style/main/images/title/title_report.gif&width=140&height=25)
整理‧撰文 / 陳芳毓
只要你手底下有一個不誠實、無能或不敬業的員工,你就會發現自己有做不完的事
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旗下有77家公司,每家都是產業中的領導者。巴菲特在收購公告中挑明了說,他不會花時間訓練人,所以只挑管理階層素質良好的公司。究竟,巴菲特看重的是哪些特質?
‧「我們不只要買好的事業,還要買那些擁有優質、聰明及討人喜歡經理人的企業,」這是他購併的原則。
‧「在我們長期持有的3個企業中,其經理人都具有下列3個特質:熱愛自己的工作、想法跟股東一致,而且充滿了正直與卓越的能力,」這是他投資的考量。
‧「在評估人時,你要看3種特質:品格、智慧和熱情。如果少了品格,其他兩項會害死你,」這是他給大學生的建議。
‧「高尚的品格、商業的頭腦、以股東為重、真正獻身公司,」這是他對董事會成員的期許。
‧「獨立思考、情緒穩定,並深諳人類與組織行為,」這是他挑接班人的條件。
最佳經理人:聰明、正直、討人喜歡
巴菲特非常重視「挑選對的人上車」。他說過,除了資金配置,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吸引並留住卓越的經理人「對的」人也包括「討人喜歡」這項特質在內,而這也是對經營績效錙銖必較的巴菲特,唯一願意妥協的事。「如果和我們非常欣賞的人在一起,可以獲取X的報酬率;和另一群無聊或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可以賺到X報酬率的110%,我們寧願選擇前者,也不願選後者,」他說。
擁有MBA學歷的巴菲特,並不重視學經歷等外在條件,只在乎內在性格。因為,他的父親常告誡他,「不要做任何不能被印在當地報紙頭版的事,」這使他重視道德勝於一切。而他在投資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冒險,更再次驗證了這件事。
1980年代,巴菲特曾投資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不久後,該公司卻爆發旗下經理人進行違法交易,並隱瞞實情,迫使政府決定吊銷交易執照,公司一夕間陷入破產邊緣。
為此,巴菲特親自出馬擔任所羅門董事長,以個人名譽換取政府信任,試圖拯救這家公司,彌補過失。儘管最終轉危為安,他事後仍對此說了重話:「如果承認犯錯,我還能理解;但如果讓公司名譽受損,我將毫不留情。」
雇用比自己優秀的人,組成明星球隊
巴菲特不愛人事變動,他認為,更換管理階層就像離婚,痛苦、耗時又高風險。所以,他在購併前會嚴格把關,挑到對的人,確保雙方合作愉快。他說,「和一位令你傷透腦筋的人一起工作,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可能是個壞主意,就像是為了錢結婚一樣,而且如果你已經很有錢了,這更是件瘋狂的事。」
《巴菲特給股東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提到,巴菲特信仰奧美廣告公司(Ogilvy & Mather)創辦人奧格威(David Ogilvy)的哲學:「如果我們雇用比自己更矮的人,我們就會是一群侏儒;但是,如果我們能雇用比自己更高大的人,我們就會變成一群巨人。」
在巴菲特的嚴格把關下,波克夏就像一支擁有多位明星球員的球隊,他這個「球隊經理」自然勝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