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 陳芳毓
管理者在決定資金配置時,必須提升每股的內在價值,並避免做出適得其反的事
理性和非理性的經營團隊,最大的差異何在?答案是:配置公司資金的方式。因為企業運用資金的方式,決定了他們對股東價值的重視程度。
《巴菲特勝券在握2》(The Warren Buffett Way 2nd Edition)一書指出,資金配置方式的抉擇點,通常出現在企業成長趨緩的時刻——此時企業的投資報酬率降低,但仍握有超過內部發展和營運需求的大批資金,經營者通常有3個選擇:
1.忽略投資報酬率偏低問題,持續以低水準的獲利再投資;
2.透過收購公司維持成長;
3.發放現金股利給股東。
任由資金閒置,不如還利於股東
巴菲特通常會密切注意經營者在這個緊要關頭所做的決定,因為這正是透露他們理性與否的關鍵。
《巴菲特勝券在握2》作者羅伯特‧海格斯壯(Robert G. Hagstrom)進一步解釋,有些經理人之所以不顧投資報酬率低落、仍持續投資,是因為他們相信這只是暫時的困境;然而,公司若持續忽視此問題,大筆的閒置現金將會影響公司聲譽,造成股價下滑,甚至可能引來惡意購併者的攻擊。
巴菲特認為,股東的資金也有機會成本。若企業將資金用於內部投資,可賺回高於平均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就該保留現金;否則就該將現金還給股東。
將現金還給股東的方式有兩種:1.發放現金股利;2.買回庫藏股。前者可使股東從事其他獲利更高的投資;後者則可讓股東明白,企業重視股東利益勝於擴大經營規模。釋出這樣的正面訊息,將能吸引更多能為股東賺錢的傑出經理人投靠。
專業經理人,缺乏資金配置經驗
《大師輕鬆讀——巴菲特真相》中提到,波克夏每年的保留盈餘為公司淨值的10%,而巴菲特會至少讓6成以上的資金發揮作用。三十多年來,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始終保留著現金,從未發放過現金股利,因為依照巴菲特的觀點,公司獲利率如此之高,若把錢還給股東,而不進行再投資,豈不是失去理智?
對巴菲特而言,許多經理人都是因為在行銷、生產、研發等領域優異表現而受到拔擢,但升任執行長後,卻必須扛起分配資金的重責大任,自然無法輕鬆上手。他說,「這就像一個才華洋溢的人,最終並非進入卡內基廳演奏,而是被任命為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結果使得美國企業發生許多不明智的資金配置,這也是為何大家常聽到『重組』這字眼的原因。」
「巴菲特自認,他領導波克夏與人不同之處就在『理性』,」一位《財星》(Fortune)的記者如此觀察。的確,於公於私,巴菲特都用超乎常人的理智,選擇投資的領域與方式。
文章引用至: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37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