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領域、12法則,像巴菲特一樣投資!


巴菲特常說「因為我是生意人,所以我是比較好的投資者;因為我是投資者,所以我是比較好的生意人。」他用經營企業的態度來投資股票,因此評估特別小心、行動特別審慎,也因此大幅降低風險。究竟,他在出手購買股票時,會確認哪些重點?


整理 / 陳芳毓



企業原則
□這企業是否簡單易懂?
「在你的能力範圍內投資」
巴菲特只投資他在產業和財務知識上,足以理解的公司,他稱之為「核心能力範圍」。他認為,如果不了解這個產業,就無法做出明智的投資決定。
例:巴菲特投長期持有汽水、報紙、糖果等公司的股票,卻絕不碰科技公司,對好友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微軟(Microsoft)也不例外。



□這家企業是否能穩定創造獲利?
「從穩定中獲利,我喜歡這樣」
巴菲特不喜「熱門股」、也不愛經常改變基本方向的公司,更刻意避開宣稱正在「轉虧為盈」的企業。他只看過去的績效,不看未來的願景。
例:巴菲特喜歡每天都可以賣出產品的公司,因為那代表穩定的銷售,像可口可樂(Coca Cola)、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吉列刮鬍刀(Gillette)等。



□這家企業的長期發展遠景是否看好?
「我看的是長期競爭優勢,以及此優勢(會否)長期存在」
巴菲特偏好「市場特許業」──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被消費者需要、沒有替代品且不受政府政策管制影響太大。這些條件形成企業的「護城河」,河越寬,投資人利益越大。
例:十年內市場都不會劇烈變動或消失的企業,是巴菲特的首選,像可口可樂、沃爾瑪(Wal-Mart)、華盛頓郵報等。




管理原則
□經營團隊是否夠理性?
「我只和值得尊敬的經營者共事」
巴菲特認為,盈餘用於再投資,能賺到高報酬,公司就該將盈餘再投資。反之,若公司坐擁現金卻無法創造高回報,理性的做法就是回饋股東。
例:回饋股東的方法有二,一是發放現金股息,讓股東能將資金投入更好的投資標的;二是買回庫藏股,讓外界知道管理者在意股東利益,吸引好經營人才投靠。



□經營者對股東是否誠實坦白?
「公開誤導普羅大眾的執行長,總有一天會誤導自己而出錯」
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財報,揭露程度遠高於「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巴菲特也推崇有勇氣公開討論錯誤的經理人,他認為這種人較可能改正。
例:巴菲特自承曾犯過4個錯:買下不具優勢的企業(如波克夏)、誤投有問題的產業(如鞋業)、過早出脫持股、明知企業潛在價值卻未買進股票(如沃爾瑪)。



□經營者是否會盲從?
「他們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告訴諸位,就是盲目模仿同業。」
巴菲特發現,經營者常產生從眾行為,不論該種做法有多不理智。因為,跟著其他公司一起失敗,常比獨立判斷、調整方向容易。
例:經理人為何盲從?1.有錢就想花掉;2.愛與同業比較績效,造成企業「過動」;3.誇大自己的經營能力;4.不懂運用資金,以致遭投資機構操縱。




市場原則
□這家公司的實質價值為何?
「你付出的是價格,得到的是價值」
巴菲特認為,企業的價值,等於終身產生的總收益,再以恰當的折現率推估。傳統事業的總收益比高科技業好預測,可預測性高了,風險自然就降低了。
例:巴菲特通常以美國長期公債利率做為折現率,但他會再加上一定的安全空間(約3%),以降低風險。



□是否能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到這家企業?
「大好的投資出現在好公司遭逢不尋常狀況而使股價被低估時」
「以低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價格買進」的概念,來自巴菲特的恩師班傑明‧葛藍姆(Benjamin Graham)。這使他免遭價格下滑的風險,也帶來超高的獲利。
例:受合夥人查理‧孟格(Charlie Munger)影響,巴菲特遇到有價值的公司如喜事糖果(See's Candies),並不堅持以最低價買進,但他仍保有在股市低迷時才進場承接的原則。




財務原則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夠高嗎?
「好的業務或投資決定,可以不靠財務槓桿,就會有令人滿意的經濟成效」
巴菲特只看ROE(淨利÷股東權益),不看每股盈餘(EPS),因為後者只是「煙霧彈」。
例:一般而言,ROE高於15%就算是高績效。但可口可樂在過去30年間,ROE使終在20~30%間,甚至一度超過40%,而美國飲料業界平均卻不到20%。



□「業主盈餘」(owner’s earning)是多少?
「不是所有的收益都一樣重要」
巴菲特自創「業主盈餘」一詞取代現金流量,來評估企業獲利能力。因為企業計算現金流量時,常忽略了資本支出。
例:業主盈餘=公司淨收入+折舊+耗損+攤提-資本支出-必要營運資金。由於許多數字都來自預測,業主盈餘其實接近自由現金流量。但巴菲特引述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話說:「我寧願是大約對了,也不願精準地錯了。」



□獲利率高嗎?
「真正好的經理人可不是一覺醒來後心血來潮地說:『今天我要砍成本』,這就好像他睡醒後才開始決定練習呼吸一樣荒謬。」
巴菲特認為,若無法把銷售轉成獲利,就像偉大企業作了拙劣投資一樣。所以經常宣布削減成本的公司,才算是有良知。
例:巴菲特非常節省開支。波克夏只有15位職員,沒有法務、人資、投資人關係等部門,更沒有滿屋MBA背景的員工研究合併策略,稅後管銷費用不到營收的1%。



□公司保留的每一塊錢盈餘,是否至少創造了一塊錢的市場價值?
「在這浩瀚的拍賣市場中,我們的工作是挑出一家能把保留一元盈餘變為至少一元市值這種經濟特質的公司」
巴菲特認為,若保留盈餘能賺到高於平均的回報,公司市值自然會成長。他的快速測試法是「增加市值不應低於保留盈餘」,若大於保留盈餘則更佳。
例:1990年代,巴菲特投資的可口可樂和吉列刮鬍刀,都用1美元創造了7到9美元不等的市值。


文章引用至: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36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