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2013/10/26從奇摩http://tw.myblog.yahoo.com/jw!rsX.CIGRCRa_XdFicsD_HV2W搬到痞客,請大家多來逛逛走走!

操作2》兩步驟3指標,從財報挖寶


看營收、負債比挑強勢好股


撰文者:胡健蘭


 



用利率走勢抓出景氣位置、找出有成長前景的產業後,接下來,你必須挑出「好」股票。操盤高手黃國忠、張繼聖及諶言3人能久抱一檔股票不賣、締造長期高績效,就是懂得挑好股。

針對沒時間盯盤的投資人,他們3人建議,可從產業龍頭股找起,因為這樣的股票在產業中競爭力最強,營運也比較穩定。

挑出產業龍頭股,並不是就高枕無憂了。除必須定期檢視投資標的營收、獲利是否穩健成長之外,還要看個股的負債比率、現金流量、股東權益報酬率,這3項指標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能力及獲利能力的重要數字,必須定期檢視。

步驟1:挑產業龍頭股

用「營收」當指標,挑出產業龍頭股。投資人可以在不同產業中,根據營收數字大小,選出該產業規模較大企業。依經理人明年一致看好的iPhone手機、LED(發光二極體)電視,及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激勵金融業成長等3大看好產業,挑出以下3檔值得長抱的產業龍頭股。


步驟2:定期檢視營運體質

負債比,不能超過45%

負債比率(Debt Ratio)為一家公司的負債總額÷資產總額。負債比愈高,代表一家公司的負債情況愈嚴重,股東必須承擔較大的財務風險,尤其在景氣不佳時,負債比高的公司,營運壓力就會比較大。所以,在經濟情況不好的時候,投資人應該遠離負債比高的公司。

一般來說,產業因屬性不同,負債比率平均值也不同,投資人在比較時,最好是拿同產業公司的均值來比較;不過大體看,不管什麼產業,要長抱的股票,負債比都不應超過45%。

要算負債比,得先查出企業的負債總額、資產總額,這兩個數字哪裡找?


1.進入證交所公開資訊觀測站(newmops.twse.com.tw),找出上市櫃公司資產負債表





2.資產負債表上可以找到「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




3.或者,可以直接在台股各主要投資網站上,查到相關資料。以鉅亨網www.cnyes.com/twstock為例,輸入股號或公司名稱後按搜尋(1),點選「財務面」(2)的「財務比率」(3),就能看到負債比(4)







 




營業活動產生的現金最好為正數
被譽為「歐洲股神」的富達國際投資總裁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以操盤25年經歷告誡投資人:「能創造現金的企業,會比消耗現金的企業優秀。」

檢視這項指標有兩大標準:1.本業產生的現金流量必須要為正數,2.最好還要能大於稅後淨利。這除了代表企業現金流量充足,而且相關流動性資產變現性也比較高,足可應付可能的支出。

哪裡可以找到營業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以及稅後淨利呢?到公開資訊觀測站找每家公司的現金流量表,查現金流量;再看損益表,查稅後純益。這些財報同樣可以在其他理財網站上查到,在前述鉅亨網的「財務面」頁籤分別選擇「現金流量表」及「簡明財報」,可以查到現金流量與稅後淨利。












股東權益報酬率,要與同產業比較
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 ROE)為稅後淨利÷股東權益總額。股東權益為一家公司的資產減去負債,就是股東們投資這家公司可以享有的權益。從ROE變化可以看出一家公司的收益能力,數字愈高,代表公司在產業中獲利能力愈高,也比較有競爭力。

通常,股東權益報酬率高於15%可被視為體質不錯的公司,不過,還是要跟同類股比較,才客觀。

哪裡查股東權益報酬率?依照前述方式進入公開資訊觀測站或其他理財網,尋找財報資料。以鉅亨網為例,在「財務面」頁籤的「財務比率」可查到。






文章引用來源:smart 智富月刊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BY畫的 地震手冊簡易圖文版重出江湖




台灣雖然位於地震帶,且從小就有防災演練,但令人訝異的是,對於地震避難的知識卻相當淺薄,這點政府主管當局實在責無旁貸,應該及早就防災觀念再加強教育 宣導。防災應是因地制宜,畢竟每棟建築的設計與使用傢俱不同,避難原則只能提供參考,只有觀念正確才能提供最好的保命判斷。
TOBY依據網路追追追的資料按室內外的地震因應法去畫下來,希望這樣可以讓無心看一堆文字的各位,可以快速地透過漫畫來了解如何面對地震。若有錯誤的地方,也歡迎大家的指正。
畢竟,人命關天,希望大家可以更正這張圖文的問題。
歡迎大家轉寄這張漫畫,各位可以用IE瀏覽器的工具列,按下檔案/傳送/以電子畫面傳送郵件,這樣就可以讓很多很多人在面對地震時,可以有基本的方式來因應。
繪圖/文字修改:TOBY 文字資料來自網路追追追。
期待大家回應,並能將這圖文寄給許多的人。
TOBY期待用這樣小小的分享,讓更多人在面對地震的時候,可以想起關鍵時刻時,正確的做法。
若TOBY的地震手冊 圖文版有錯誤的地方,更希望透過大家的眼,讓這圖文變的更完整,畢竟人命關天,TOBY希望這個圖文可以做到正確地震來時,該有的防備。
觀迎大家轉寄。

已經很多人在問了,就連自已都收到自已畫的信(笑)

由於托比的原始檔早就被偷了,所以也只能盡力而為。

若要重畫,還真的是有點困難,畢竟托比現正在趕下一本書的創作。

這個地震手冊圖文版,歡迎大家轉寄,不用再問托比囉~
謝謝各位的抬愛。
謝謝~

能盡一點心力是好事,歡迎大家轉寄啦!


引用至:


http://blog.sina.com.tw/tobydesign/article.php?pbgid=505&entryid=577966


http://studftp.stut.edu.tw/~496L0072/eqprotect/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闆我肚子餓了,來碗本店的招牌碗麵八~



拿起筷子認真的吃起來.


看~我是不是很能幹,三歲就很能用筷子吃飯飯了~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姆做的晴天娃娃,寶貝nn拿來當頭飾,看請來像小女娃一樣ha ha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同事去嚮往已久的TINA廚房喝下午茶


有地中海風情的咖啡館..及一大片草原
















大片的香草原和草地








現烤的麵包就是由裡面出爐的





風車是寶特瓶做的很環保




這裡進去是用餐區










 




夜晚的大溪橋很美



就連TINA廚房對面(大溪橋對面)的加油站廁所都很有特色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公公司旅遊去埔心農場玩,這次因為要上課關係我沒參加


很可惜~看nn和爺爺奶奶完的很開心ㄋㄟ..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精華光學董事長陳明賢、總經理周育然 生技股王經營4堂課

網友評價: 4 score ( 共有5人評價 )

報導分類:CEO管理講堂

報導時間:









    採訪 / 林文玲、陳芳毓    撰文 /  陳芳毓


    這是個突破「創新的兩難」的經典案例。



    1989年,美國大藥廠嬌生(Johnson & Johnson)研發出第一款拋棄式隱形眼鏡,原本一副要價數千元的人工打磨玻璃隱形眼鏡,頓時淪為機器生產的平價耗材。



    這場破壞式創新的風暴,橫掃全球2000多家傳統車削式隱形眼鏡廠,規模最大的精華光學,首當其衝。



    1996年,精華的營業額約3億,獲利8000萬,淨利近40%。公司雖賺錢,但盈餘都是繼續投入研發,股東們一次股利都沒發過。眼看大廠步步進逼,是該再投入1000萬,連同剛賺的8000萬,一併投入蓋新生產線;還是就地分紅,8000萬先落袋為安?



    如果你是精華的經營者,下一步會怎麼走?



    已故的精華光學創辦人周春祿決定增資。他這麼問股東:「你是想今年賺8000萬、明年賺5000萬、後年賺3000萬最後一毛錢都賺不到;還是立刻增資,拚這一次轉型?」



    這場破壞式的創新,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2000多家傳統車削式鏡片廠,絕大多數廠家決定守成,結果現在一家不剩;另外十六、七家試圖轉型,比例不到1%,但影響力也大不如前。精華是唯一的例外。



    創新的兩難,難在企業不敢將獲利賭在不確定的未來,難在新產品推出後可能會降低既有產品的銷量。儘管兩難,精華的股東們還是做出決定,花1億元打造第一條拋棄式鏡片生產線。



    15年後,精華成為生技股王,股價171元(10月20日),毛利率超過55%。隱形眼鏡是個寡占事業,在美國四大品牌占據98%市場的情況下,精華年產2億480萬片隱形眼鏡,成為關鍵的第五大;自有品牌帝康(Ticon)在台灣本土市場的銷售成績,也僅次於嬌生。



    突破創新的兩難,需要「自殺以求生存」的勇氣;周春祿不只是台灣第一代隱形眼鏡技師,更是位勇敢的創業家。但只有勇敢還不夠,技術、組織和客戶,更是撐起精華的創新三大支柱。



    技術上,身為全球最大車削式鏡片製造商,精華擁有完整的各國人種眼球光學資料庫;



    組織上,公平的分享原則,凝聚股東和員工的向心力。創業24年,原始股東仍合作愉快;



    客戶上,誠信的經營態度,讓歐洲競爭對手願意轉當生意夥伴,合作對抗美國大品牌。



    經過3年調校良率,2000年起,精華陸續獲准在台日歐美等國銷售拋棄式隱形眼鏡,業績翩然起飛。



    然而,周春祿已在多年前積勞成疾,因病過世。他的創業夥伴精華光學董事長陳明賢,與長子、精華光學總經理周育然,特別共同接受專訪,分享這位工匠創業家及精華光學的故事。


     


    Q:你父親(周春祿)是位怎麼樣的經營者?
    A:(周育然,以下簡稱「周」)世界上沒有這種人!他是把事業當成藝術,根本不在乎所得,賺的錢都給員工,一次員工日本旅遊就花了800萬,連只來3個月的作業員都可以參加!



    他跟廠商買機器,不但不會殺價,還問人家:「你這設備做得這麼好,才賣這個價錢,合算嗎?」
    很多供應商都來問我:「你們台灣人都這樣嗎?」我說,「大概只有他吧。」



    轉型成功的關鍵:
    不怕死!有關技術的事,全都要懂



    Q:1996年,精華從傳統車削片轉型成拋棄式鏡片,經過什麼樣的辯證?
    A:(陳明賢,以下簡稱「陳」)進入到未知的領域,大家心裡都毛毛的,可能十年來賺的錢全部都會虧掉,風險滿大的!



    轉型不是機器買來,就能做出七、八成,接下來改善良率就好。而是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得要自己摸索研發!需要多少錢?不知道!競爭對手有人投入了十多億,還是垮掉了!如果你是當時的股東,一定惶恐!



    我們想,如果不繼續投資,今年賺8000萬、明年賺5000萬、後年分3000萬,接下來大家各自解甲歸田;另外一種選擇是,奮力一搏。



    周執行長(周春祿)就一個、一個說服股東。他當時年紀也大了,記得他跟我說,「轉型不是為了我,是為了你們。你們還年輕,要是分了一些錢就離開了,也沒什麼成就感!」後來大家才同意做這麼大的改變。



    Q:轉型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A:(周)我父親是台灣的第一個隱形眼鏡技師。精華1986年成立,前10年只做傳統車削片(將鏡片放在機床主軸上,用車刀切出產品外型),就是在這段時間累積了很多鏡片製程設計認證需要的法規、國際人脈和獲利,才有辦法投入拋棄式隱形眼鏡的生產。



    1996年,我們釋出自行研發拋棄式鏡片的訊息,幾乎所有同業都勸我們說,「最好不要!人家嬌生(隱形眼鏡第一大品牌)1989年就開始賣了,現在全世界都是它的市場!」



    當時,日本廠商無法接受原本一副好幾千元的車削片,卻得改做只有十幾元的拋棄式鏡片,因而誤判局勢。加上自行生產成本高,於是乾脆解散研發團隊,讓我們代工。所以,我們就跟世界各地、還想留在這個行業的人合作,客戶大部分都是原本那2000家車削廠,因為他們有各地的通路關係。



    Q:為何2000多家傳統車削廠,只有精華能順利轉型?
    A:(周)就是不怕死!投入新事業遇到困難,就是要用很不尋常的方法去解決。



    做傳統車削片,不需要懂到化學原料;但做拋棄式,卻要分析六、七種化學原料的安全性,加上化工原料、模具、射出與塑化技術,通通都不一樣。我父親就利用他在全球的人脈關係,想辦法去弄懂這些事。



    競爭優勢的關鍵:
    專業!相同機器給對手,他們也做不到



    Q:精華的毛利為何能達到50%以上?隱形眼鏡業的進入障礙是什麼?
    A:(周)其實,每個行業剛開始利潤都很高,是因為競爭者加入後才降低。



    這個產業很小,但全球前三大藥廠,卻有兩大投入經營(嬌生與諾華藥廠(Novartis)旗下的視康(CIBA Vision)),是個「西方人的行業」。加上生產設備的公司少,廠商買不到現成的生產設備,得自己開發;而且就算買了硬體,軟體還是要自行修改,算是「有錢也買不到技術」。我們因此訓練出很強的資訊部門,甚至一度還獨立成公司,承攬國防工程。



    精華的工廠原本不開放給客戶參觀,但我父親說「沒關係,他們看不到機器裡面!」結果,日本人參觀完回去後買了一模一樣的機器,卻還是無法生產,最後只好跟我們買用過的二手機器!(笑)



    隱形眼鏡既是醫療器材,又是日用品,所以管制很嚴格。使用周期(如周拋、日拋)、含水量、功能(如近視、散光)等,任何一種交叉組合,都要申請證照和測試文件,新產品大約要經過3年測試、申請才能上市。加上研發,至少要5年,很多公司都熬不過這個過程。不光是設備、產品,包裝材料也要從頭研發。就拿隱形眼鏡的包裝鋁箔來說,你看(拿起產品掀起鋁箔),哪有食品需要這麼厚的鋁箔?



    Q:精華如何取得德國與日本大廠的訂單?
    A:(周)因為客戶都是做車削片出身。面對行家,我們必須展現專業,客戶才會尊敬我們,尊敬後就會產生信賴。在日本有100多家眼鏡連鎖店的HOYA、德國蔡司(Zeiss),都是我們代工。



    (陳)電子業是先有惠普(HP)、戴爾(Dell)等國際大廠,再來找代工廠;隱形眼鏡卻是先有代工廠,通路客戶才能賣拋棄式鏡片。所以,我們賣的不只是產品,而是賣設計和申請證照、文件。



    比如日本眼鏡連鎖店HOYA,原本就有賣大廠的隱形眼鏡,但是利潤比較低;所以他們會想開發自有品牌,說服消費者轉換,但自有品牌的品質必須不輸給大廠,這就要靠代工廠的技術了。



    然而,品牌商要銷售隱形眼鏡,必須用代工廠的技術和生產文件、證照產品來申請執照,一旦完成便無法變更,否則流程得重來一遍,所以品牌商選擇代工的過程很審慎,甚至長達一、兩年。代工廠若是斷貨或出問題,品牌商也無法拿他廠產品來代替,因此代工廠有較多談判籌碼。



    Q:這樣的保障,對技術的追求是不是可輕鬆一點?
    A:(周)也不行喔!(表情嚴肅)我們雖然不是直接跟前四大廠(嬌生、視康、酷柏(Cooper Vision)、博士倫(Bausch & Lomb))競爭,但是我們的客戶是!這一行,要做對5000件事情,每天才會有80萬片隱形眼鏡產出;要是搞錯幾件,今天可能就只剩兩片!



    (陳)我們必須提供足夠的品質和利潤,讓通路商有夠精良的武器跟四大廠打仗。四大廠是自產自銷,沒有中間通路的成本;這也意味我們的出貨成本,必須比對方出貨給地區子公司的價格還低才行。



    Q:如何把隱形眼鏡的品質,做到比競爭對手更高?
    A:(周)過去做車削片時,鏡片範圍非常寬廣,可以從散光360度做到2000度,有上百萬個規格。鏡片看起來雖然都是圓弧形的,但其實內、外是由許多不同的曲率、厚度所構成;像歐洲人的眼球比較陡,亞洲人比較平。



    許多公司都認為,「反正產品便宜,做到差不多就好了!」所以品質一直沒有調校起來。但消費者的眼睛是每天8小時在驗證產品。但在日本,我們被抱怨的機率低於大廠,靠的就是10年來累積的經驗。



    (陳)大廠為了為全球行銷,把成本降到最低、量拉到最大,所以會把規格簡單化。同一個規格,賣亞洲也賣歐洲。但我們不會這麼做,不能讓消費者將就。



    我們有很多附加功能,比如添加玻尿酸讓眼睛更舒服,或加了變焦讓眼睛睫狀肌(位於眼睛內部呈圓環狀的平滑肌,作用是改變水晶體的形狀,以進行對焦)調節更輕鬆。隱形眼鏡就是要戴上去立即舒適,忘了它的存在。這點大概只有嬌生跟我們差不多!(笑)



    生產品質的關鍵:
    精確!5000種規格,不容出錯



    Q:精華有幾種規格?
    A:(周)太多了,組合下來大概有5000種規格。我們的代工生產是很複雜、很有彈性的,大訂單可以做3星期,小訂單4小時就結束。(笑)



    Q:為什麼生產線可以這麼有彈性?
    A:(周)就是手腳要快!(笑)我們在日本代工的品牌超過10個,但我們會設法讓商品的塑膠、紙盒設計都不一樣。批發商或眼鏡店知道,這些產品都來自精華;但是我們不希望當消費者看到外觀時,一眼就認出那是同一家公司的產品。



    (陳)國際大廠的思維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做注模起家的,會想簡化生產線,這是大量生產的邏輯;我們做車削的,一開始就有上萬種規格,知道這一片一定跟下一片不一樣,所以會思考該怎麼讓生產線靈活。



    Q:這樣如何維持不出錯?
    A:(周)隱形眼鏡有個特點,就是即便有5000種度數,但是在半成品階段,每一片都長得一模一樣。



    在日本市場,如果包裝上寫300度,但是裡面的鏡片放錯了,消費者會去眼鏡店抱怨,眼鏡店就會通知政府衛生機構,政府衛生機構就會要求廠商下架回收。日本的政府網站,經常可以看到大廠回收錯誤商品的訊息。但我們不是大品牌,一次這樣的錯誤都經不起。我們一年生產兩億片,比的就是包裝錯誤比例有沒有遠低於大廠和同業。



    不出錯的關鍵是人,還有生產線設計的管控點。醫療器材必須有很強的追溯性,萬一出了問題,才能減少傷害範圍。為了防止出錯,讓每個鏡片的生產流程都有條碼管理,我們資訊化起步很早。



    我們最被日本客戶和政府稱道的,就是批號管制的追溯性。這批鏡片是在哪個滅菌鍋滅菌的、哪個員工做化學原料調料、幾點幾分生產,都可以透過包裝盒上的條碼追溯出來。萬一真的出錯,若能確定批號,原本可能要回收5萬片,變成只需回收300片。在這方面,我們比日本公司還日本。



    Q:會這麼小心,是因為曾經發生過任何教訓嗎?
    A:(陳)沒有。只是我們會做風險評估,萬一真的出錯,我們要怎麼從市場上流通的幾百萬片鏡片中,找出有問題的這幾百片。有些大品牌根本沒辦法追蹤,只好全部回收,損失就大了。



    (周)最主要的差別是,四大廠是直接賣給消費者,中間沒有把關;但我們是先賣給通路商,他們會先做一個嚴格的檢驗,我們的品質也算是被要求出來的。



    經營成長的關鍵:
    當槓桿的支點,站最有利的位置



    Q:精華的財務操作比較保守,跟前四大國際品牌的生意模式又很不一樣。你們要進入市場前四大,會採取什麼策略?
    A:(周)我們不會購併。韓國、新加坡很多工廠都想賣給我們,但我們不要。我們的強項是生產,現在該做的是開發客戶、拓展市場。我們也不會購併通路,如果我們自己有眼鏡行,客戶會抵制我們。



    (陳)我們現在的位置很有趣,就像槓桿的支點,占了最有利的位置。只要有風吹草動,小公司就會問:「我們賣給你好不好?」但我們又是四大品牌的眼中釘,在全球培養地方角頭和他們對抗,所以他們很想把我們吃掉。(笑)



    把公司做好,自然就會成長。別人進步7%,我卻進步10%,慢慢就會追上來了。我們花了十幾年才成為台灣第一大,就是這個道理。不要去吃「生長激素」(購併),那會有後遺症的。



    Q:精華未來的成長主要來自中國嗎?全球只有中國市場在大成長。
    A:(陳)我們產品銷售到八大工業國。中低收入地區以長周期產品為主,已開發國家則是短周期,這部分消費者付出的價格最高,但我們的利潤最高。



    對3C產品來講,中國是個大市場,但卻是光學產品的末端。近視的人會先配眼鏡,接著才會配隱型眼鏡,因為費用比較高。大陸在隱形眼鏡市場才剛起步,日拋產品的比例非常小,仍以長周期產品為主。



    再者,大陸市場「山寨」隱形眼鏡眾多,甚至把日拋型當長戴型賣,正規廠商怎麼打得過?隱形眼鏡不像手機,山寨產品會立即影響消費者健康。我們若是出貨給山寨廠商,或許可以很快成長,但也立刻賠了信譽!這種狀況下,隱形眼鏡藥水反而比鏡片好賣,因為非日拋型產品全都需要藥水,而且沒有山寨問題。



    Q:自有品牌將來會如何成長?你希望「帝康」能呈現什麼樣的品牌形象?
    A:(陳)合理的價位,高品質的產品。消費者如果能用8成的價格,買到大廠的品質,有什麼不好呢?前四大品牌,每一家投入的廣告費都比我們多,但為什麼市占率還是輸給我們?因為廣告只能引起購買欲,但是戴起來勝負立即揭曉。不舒服,消費者就不會買第二次。



    (周)多數時候,我們不是創新者,而是追隨者。我們會等大廠把消費者和眼鏡店都教育好了之後,再跟進。因為即使像他們擁有這麼多的行銷資源,推新產品也不一定百發百中。



    (陳)我們其實也試過創新。隱形眼鏡界最高階的商品「50個變焦的漸進多焦點」(將看遠、看中、看近所需要的不同屈光度集中到同一個鏡片上,形成多個焦點的鏡片)鏡片,就是我們推的。可是教育市場成本非常高,後來乾脆就把技術準備著,我們有快速生產的優勢,只要確定有市場,就會立刻跟進去!


     


    精華光學董事長 陳明賢
    出生:1959年
    學歷:高雄工專電子工程科(現改制為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經歷:康德美光學業務經理


    精華光學總經理 周育然
    出生:1957年
    學歷:大華工專電子工程科(現改制為大華技術學院)
    經歷:康德美光學廠長


    精華光學
    成立於1986年,曾是全球最大的車削式隱形眼鏡廠。在拋棄式鏡片問世後力圖轉型,目前是全球第五大隱形眼鏡製造商,市占率1.24%。營收7成來自代工,3成來自「帝康」(Ticon)自有品牌。
    單位:億元
    2004 7.2
    2005 9.5
    2006 15.1
    2007 17.4
    2008 21


    文章引用來源: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175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EO巴菲特‧經營法則1

    網友評價: 0 score ( 共有0人評價 )

    報導分類:主題學習

    報導時間:







      無論是嚴厲自省或幽默自嘲,巴菲特總是公開自己的錯誤。會公開認錯的經理人,較有可能改正錯誤。


      整理‧撰文 / 陳芳毓



      我犯了很多錯:未來,我只會犯更多錯。那是遊戲的一部分。
      只要確定做對的部分,能彌補做錯的部分就好了



      即使被封為「股神」,巴菲特也犯過不少一般投資人都會犯的錯誤,像是賣得太早、買得太貴、進入錯誤的產業等等。但相對於許多規避錯誤、找藉口推託的經營者,巴菲特對「犯錯」顯得相當坦然。



      公開認錯,提醒自己記取教訓



      巴菲特經常在年報中承認、討論自己的失敗經驗。《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中提到,當有明顯的決策錯誤時,巴菲特就會頒發「最佳錯誤獎」給自己。1994年更被他稱為是「金牌獎競爭最激烈的一年」:包括太早賣出首都企業(Capital Cities Broadcasting),以及因為評估錯誤,進入有嚴重管理問題、複雜度超乎想像的美國航空(USAir)等等。



      2003年,巴菲特再度在年報中,為了通用再保險(General Re)公司的投資失利,向股東道歉。他嚴肅地自我檢討:「如果我更果斷地早點關掉通用再保險證券子公司,我確定我可以替大家省下1億美元。



      2008年金融風暴,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way)的股價淨值下跌9.6%,儘管仍勝於標準普爾500(S&P500)指數(平均下跌37%),巴菲特仍為幾個虧損金額從數億到數十億美元不等的投資錯誤,數落自己的「非受迫性失誤」(Unforced Error,網球術語,意指在未受對手壓迫下所犯的錯誤)。



      財報透明,協助股東了解公司



      無論是嚴厲自省或幽默自嘲,巴菲特總是公開自己的錯誤。這得歸功於他長年的投資伙伴查理‧孟格(Charlie Munger),讓巴菲特能「研究他人錯誤的價值,而不只是看到別人的成功」。因為,孟格注重的是「認錯」行為的背後心態,他認為「會公開承認錯誤的經理人,較有可能改正錯誤」。因此,巴菲特十分敬重能完整並真實揭露公司財務狀況,尤其是不以「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為藉口,勇於公開其經營績效的企業及經理人。



      《巴菲特勝券在握2》(The Warren Buffett Way 2nd Edition)中提到,巴菲特認為,無論根據何種會計原則,財務報表都要幫助股東了解3個關鍵問題:1.公司大約值多少錢?2.未來償債能力如何?3.經理人到底表現如何?波克夏的年報就是如此。除了整體營運績效,也會單獨提列旗下各子公司,如蓋可保險(GEICO Insurance)、克萊頓房屋(Clayton Homes)的收益報告,並詳細解釋其每個投資舉動的原因和成果。



      《雪球》(The Snowball)作者愛莉絲‧施洛德(Alice Schroeder)解讀,巴菲特和孟格都認為「誠實和正直是最高美德,衝動和自欺是犯錯主因」,也造就了波克夏的文化。有評論家認為,要巴菲特公開認錯並不困難,因為他不必擔心丟工作。但話說回來,過去53年來,波克夏只有6年的股價淨值低於S&P 500指數,「績優的投資大師」其實並不太需要向股東解釋投資細節。



      《巴菲特的管理祕訣》(暫譯,Warren Buffett's Management Secrets)則寫道,務實如巴菲特,當然會記住教訓,讓錯誤留在過去,因為未來還有更多錢要賺


      文章引用來源: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374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CEO巴菲特‧經營法則3

      網友評價: 0 score ( 共有0人評價 )

      報導分類:主題學習

      報導時間:







        當多數企業採取相同做法時,無論它有愚蠢,經營者會不自覺地依樣畫葫蘆。這是我們要有勇氣抵禦的事。


        整理‧撰文 / 陳芳毓


        到頭來,我總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他人的



        企業經營者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或擁有社會聲望的成功人士,為何仍會做出不理性的決定、甚至違法的行為?



        巴菲特認為,那是「制度性強制力」(institutional imperative)所導致的不得不然。



        不盲從潮流,專注股東利益



        什麼樣的「制度性強制力」最容易誘發經理人的盲從行為?《巴菲特勝券在握2》(The Warren Buffett Way 2nd Edition)提出了3點:1.多數經理人管不住自己「找事做」的衝動,結果往往是不當的購併;2.多數經理人愛拿公司的銷售、收益及自己的薪資和其他企業比較,結果造成「企業過動」;3.由於多數經營者缺乏資金配置的能力,只好轉而求助投資銀行或管理顧問,更使得「制度性強制力」有機可乘。



        《巴菲特勝券在握2》進一步指出,「制度性強制力」最常發生在以下4種狀況:1.當組織拒絕改變現狀時;2.當運作效率已見降低,組織卻因為情況不緊急,而不斷推出專案和購併,彷彿只為把錢用光;3.無論想法多愚蠢,領導者只要提出願景,經理人都會立刻做出符合期待的獲利報告;4.無論同業做什麼(舉凡擴張、購併、調薪等等)都盲目跟進。



        說服股東接受短期虧損、改變經營策略,以期帶來長期出色的績效,本來就是管理階層的義務。然而,由於「跟著其他公司一起失敗,比獨立判斷調整方向容易」,使經理人容易產生「不做不錯」的心態,不但無法成為領導者,變得只會模仿,連帶使得企業陷入盲從,形成巴菲特口中的「旅鼠式經營」(lemming-like)。



        2000年初,美國企業醜聞層出不窮。巴菲特認為,根本的問題就出在於董事會缺乏獨立判斷的膽識,對主管的要求照單全收,淪為橡皮圖章。「真正的獨立,就是在見到錯或蠢的事時,願意挑戰強勢執行長……這種特質,只有在把小股東利益當回事的上乘人士身上才看得到。」



        聚焦本業,大膽創新



        由於巴菲特憎惡盲從,敢於與眾不同的經營者,自然特別吸引股神青睞。



        1980年代,當其他飲料、酒類公司都忙著投資副業時,可口可樂新任執行長羅伯特‧高祖塔(Robert Goizueta)卻發現銷售可口可樂才是獲利最高的經營方式,因而決定忽略同業的做法,把經營核心重新聚焦在本業上。這讓巴菲特在1988年首度買進可口可樂股票。



        另一個例子是克雷頓房屋(Clayton Homes)。美國許多建商都身兼銷售與房貸業務,使得經紀人為了衝成交量,往往會忽略購屋者的付款能力,導致賣出的房屋遭查封或拖欠貸款的比例甚高。儘管陷入惡性循環,卻沒人敢喊停:因為大家都這麼做,不做的人可能會失去市占率。



        然而,克萊頓房屋卻勇於拒絕從眾,採用不同的銷售佣金計算方式:不只看銷售單位數,更重視放款的品質,若屋主無法正常還款,銷售員則必須分擔違約的財務責任。2002年時,僅2.3%的克雷登屋主遲付30天貸款,是同業違約紀錄的一半。出色的經營績效,讓巴菲特決定在2003年以17億美元收購這家公司。


        文章引用來源: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376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EO巴菲特‧經營法則4

        網友評價: 0 score ( 共有0人評價 )

        報導分類:主題學習

        報導時間:







          持續雇用比自己更卓越的人,我們就會變成一群巨人。


          整理‧撰文 / 陳芳毓


          只要你手底下有一個不誠實、無能或不敬業的員工,你就會發現自己有做不完的事



          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旗下有77家公司,每家都是產業中的領導者。巴菲特在收購公告中挑明了說,他不會花時間訓練人,所以只挑管理階層素質良好的公司。究竟,巴菲特看重的是哪些特質?



          ‧「我們不只要買好的事業,還要買那些擁有優質、聰明及討人喜歡經理人的企業,」這是他購併的原則。



          ‧「在我們長期持有的3個企業中,其經理人都具有下列3個特質:熱愛自己的工作、想法跟股東一致,而且充滿了正直與卓越的能力,」這是他投資的考量。



          ‧「在評估人時,你要看3種特質:品格、智慧和熱情。如果少了品格,其他兩項會害死你,」這是他給大學生的建議。



          ‧「高尚的品格、商業的頭腦、以股東為重、真正獻身公司,」這是他對董事會成員的期許。



          ‧「獨立思考、情緒穩定,並深諳人類與組織行為,」這是他挑接班人的條件。



          最佳經理人:聰明、正直、討人喜歡



          巴菲特非常重視「挑選對的人上車」。他說過,除了資金配置,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吸引並留住卓越的經理人「對的」人也包括「討人喜歡」這項特質在內,而這也是對經營績效錙銖必較的巴菲特,唯一願意妥協的事。「如果和我們非常欣賞的人在一起,可以獲取X的報酬率;和另一群無聊或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可以賺到X報酬率的110%,我們寧願選擇前者,也不願選後者,」他說。



          擁有MBA學歷的巴菲特,並不重視學經歷等外在條件,只在乎內在性格。因為,他的父親常告誡他,「不要做任何不能被印在當地報紙頭版的事,」這使他重視道德勝於一切。而他在投資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冒險,更再次驗證了這件事。



          1980年代,巴菲特曾投資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不久後,該公司卻爆發旗下經理人進行違法交易,並隱瞞實情,迫使政府決定吊銷交易執照,公司一夕間陷入破產邊緣。



          為此,巴菲特親自出馬擔任所羅門董事長,以個人名譽換取政府信任,試圖拯救這家公司,彌補過失。儘管最終轉危為安,他事後仍對此說了重話:「如果承認犯錯,我還能理解;但如果讓公司名譽受損,我將毫不留情。」



          雇用比自己優秀的人,組成明星球隊



          巴菲特不愛人事變動,他認為,更換管理階層就像離婚,痛苦、耗時又高風險。所以,他在購併前會嚴格把關,挑到對的人,確保雙方合作愉快。他說,「和一位令你傷透腦筋的人一起工作,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可能是個壞主意,就像是為了錢結婚一樣,而且如果你已經很有錢了,這更是件瘋狂的事。」



          《巴菲特給股東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提到,巴菲特信仰奧美廣告公司(Ogilvy & Mather)創辦人奧格威(David Ogilvy)的哲學:「如果我們雇用比自己更矮的人,我們就會是一群侏儒;但是,如果我們能雇用比自己更高大的人,我們就會變成一群巨人。」



          在巴菲特的嚴格把關下,波克夏就像一支擁有多位明星球員的球隊,他這個「球隊經理」自然勝任愉快!


           文章引用來源: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