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選對學校關鍵十問 擇校世代來臨 特搜全台300特色學校
|
A:替孩子選學校時,千萬別因為「某一單項原因」就驟下決定,也別篤信「聽說牌」。「與其花時間『選』學校,我更花時間『跑』學校,」媽媽社群經營者陳安儀提醒。
除實地觀察外,拉長思考的時間,亦可降低錯誤決定的風險。建議的做法是,列出家長與孩子在意的指標後逐一思量,考慮過程也不應太匆促,若能有三個月以上時間,長期觀察目標學校,並好好與家人、孩子討論,相信在溝通過程中,父母與孩子都能更了解彼此對學校教育的期待。
《荳芽.不上安親班》的作者、奧林文化總編輯謝淑美,打從孩子念幼稚園小班時,就開始思考念小學的問題,而且她再三提醒:「孩子是當事人,為什麼許多父母都忘了問問孩子的意願?」因此她選校都帶著孩子,聆聽孩子的想法。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王欽哲,曾於二○○六年針對嘉義地區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國外比較時發現:國內家長在替孩子選擇學校前,通常較重視學校外在環境與教育專業條件,反而很少像法國或美國家長,會詢問子女「是否喜歡學校?」,或「學校課外活動是如何安排?」等問題。
「這些屬於孩子內心感受,或人際關係互動的問題,若能一併列入家長選校參考,將使行使選校考量的主角由家長轉移至學生個體,更符合教育的主體性,」王欽哲在研究中提醒父母,選校時納入孩子意願的重要性。
對教育方式,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指標與權重,每位家長所能提供的支援、補強系統也不同。以下整理諸多選校可茲考慮的指標(見表一),家長亦可根據自身情況,加上自認重要的其他指標,讓思考選校議題時,能走出單一盲點,思考更周密全面。
Q2:該讓孩子念私校好,還是公校好?
A:「不論選擇公校或私校,父母只是去選擇面對不同的問題而已,」謝淑美如此認為。
究竟公校、私校,哪一種適合自家孩子?這個問題父母與其到處向外打聽,倒不如靜下心「向內找答案」;而且不論最後選擇為何,父母都應具備「解決孩子不同問題」的勇氣與智慧。
去年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弘道獎得主,宜蘭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也認為,家長一定要先靜下心,先審視家庭有哪些優勢與支援,有哪些是先天不足難以提供的,再根據公校、私校的特長與互補性做選擇。
國內公立國中小,普遍特色是班上學生家庭背景多元,趨近社會真實縮影;學校氛圍與校長理念、領導魅力密切相關,但由於校長遴選制八年一任,辦學風格有可能因校長與行政團隊更迭而有差異。此外,尤其讓家長擔心的是,公立教師職業因工作穩定有保障,在教學態度、親師溝通熱忱度、專業提升積極度上,參差不齊現象明顯。
因此,選擇公校的家長,對於課後安親須另行安排,尤其在親師交流上,建議家長能提升溝通技巧,甚至全職媽媽也可透過擔任志工,了解學校運作機制。
至於以升學率見長的私立中小學,普遍生活管理比公校嚴格,多會主動安排加深、加廣的系統性教材;同時私校較有企業經營概念,教師評鑑與考核氛圍較公校落實,老師也明顯更重視家長意見與需求。
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私校學生家庭背景同質性高,課業壓力重、學習時間安排緊湊,無形中減少了孩子自我時間管理、摸索自主學習的機會。
不論父母選擇為何,前宜蘭縣教育局長文超順亦持平指出,若非出於學習障礙,當孩子在就學過程中碰上無法適應或挫折情形,建議儘快轉到「可採取不同教育模式」的學校來幫助孩子。
Q3:要選擇規模大的大學校好,還是精緻的小學校好?
A:目前公立國、中小班級平均人數,大約在三十人上下,若是教育局公告的「額滿學校」,班級人數、總班級數都會較高;至於招生良好的私立學校,每班人數則大多在四十五至五十人之間。
普遍來說,小校老師往往身兼數職,大校在課後安親、家長志工團體與社區協會上,可召集較多輔助人力,同儕競爭的對象較廣;但也因學生人數多,「效率管理」變得重要,學生個別需求較易被「稀釋」,每位學生被分到的空間與資源,有時甚至還不如小校。
粘巴達假日學校創辦人粘峻熊認為,當學校師生人數較少時,「老師容易被校長看見,孩子也容易被老師看見,」他指出,一些較進步的教育理念,在大校推動往往得衝破層層關卡,實行有其困難,效果也常被打折扣;但在精緻小校,老師努力的理念容易被看見,學生個別差異也容易被關照。
然而,若學校過小人數過少,同樣對孩子有不利影響。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指出,學校教育不僅止於知識學習,人際互動發展也是重點。「若在漫長求學階段,接觸同儕都只有十幾個人,則孩子所接觸到的人際學習不夠完整,缺乏競爭下,較難激發學習動機。」
林謄蛟認為以目前二十五至三十人為一班,是可兼顧學習與人際發展的適中數目。
Q4:私立學校學費大致如何?念私校會讓孩子變勢利嗎?
A:私立中小學學費差距很大,每學期註冊費從近四萬起跳,到超過十萬者均有;除學費外,還有許多支出家長必須負擔,包括每月固定月費、餐點(除午餐外,有些還包括下午點心)、交通車費、制服費等。
此外,有些私校開設有雙語班、英語實驗班,由於延聘外籍師資,月費也會比一般高。某些設備極佳的私小,每學期父母須投資的教育費用可達十五萬。
從家庭社經背景觀察,私校同學家境普遍優渥,也有家長擔心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是否會養成勢利或愛比較的態度。對此,家長除可詢問學校是否就「金錢觀」融入品格教學外,亦可觀察學校是否有類似「寒冬送暖」活動,讓家境優渥的孩子,有機會體會「助人為樂」信念。
但更重要者,父母能否以身作則,恐怕才是釜底抽薪之道。自願到西非布吉納法索服替代役三年,目前擔任榮總住院醫師的連加恩,小時候就讀復興中小學,是大家眼中的貴族學校。不過,他父親常在寒暑假時,帶著他們去災區或鄉下義診;有次一群來自啟明學校的白化症學生,來他父親的診所看牙,當時小學三年級的他記得,父親連一毛錢看診費都沒有收。
私校環境,不必然與勢利畫上等號;但父母身教與潛移默化,卻是箇中關鍵。
Q5:從哪些小細節,可以了解一個學校的辦學理念、特色與風格?
A:明道中學國中部主任蕭碧瑤,根據十餘年執教經驗,建議家長可從以下蛛絲馬跡,見微知著:
◆公車捷運觀察法:孩子的問題,經常不是發生在家裡,也不是發生在學校,而是在通勤路中。因此家長可在上下課時間,親自乘坐通勤路線的公車捷運,從車上觀察學生是否輕聲細語、能否禮讓老弱婦孺,由此可看出學校的生活禮節與品格教育。
◆遊樂場所突檢法:家長可在上課期間,晃晃學校附近如網咖等場所,可看出學校管理層面嚴謹還是鬆散,以及學生蹺課情形是否嚴重。
◆學生氣質觀察法:在放學時段到學校門口觀察,學生氣質在那時最能真實展現。「看了兩三家,一定會有感覺,」蕭碧瑤說,可觀察學生的服裝儀容、談吐互動,是否看起來快樂,同學三五成群,聊天說笑高興的回家?由此可看出孩子在校心情與人際關係。
◆補習安親班造訪法:親自到社區補習班大本營,觀察學生大多來自哪所學校,主要是補習哪些科目;也可與櫃檯資深安親班老師聊聊,了解附近幾所學校的教學深度、學生程度、作業多寡、考試難易度等。
◆活動網頁觀察法:若家長很重視非課業的多元活動,可到學校「活動訊息公告」項下,觀察行政單位是否公布許多「非學業成績相關」的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此外,在學校榮譽榜中,也可觀察在多元活動獲獎的學生,是否總來自相同班級,來判斷這些多元活動究竟是全校積極參與,還是僅止於某些班級特別投入。
◆圖書館網頁觀察法:「圖書館如同學校的心臟,一所學校是否在跳動,就看圖書館,」蕭碧瑤說,圖書館通常都有獨立網頁,可觀察是否有閱讀部落格、集點兌換圖書禮券、學生讀後心得分享等活動,了解學校是否鼓勵閱讀。
◆校內刊物觀察法:透過刊登學生文章的學校刊物,可觀察學校學生的寫作與文藝水準。尤其在國中小,這些刊物對老師多屬額外負擔,若學校每年都固定出版自編刊物,且內容具頗具可看性,則可推判學校對閱讀寫作有足夠重視。
◆專業設備觀察法:學校在展示硬體設施時,通常會展示各科專業教室。家長可藉機詢問「這些教室的使用率如何」,看看校方是否能說出明確數字,了解是否致力提升專業教室使用率,還是只在貴賓參訪時才端出牛肉。
◆教師朋友探聽法:每種行業都有所謂的「圈內消息」,老師當然也不例外。家長可從擔任教師的親朋好友中去打聽,直接問他們「如果可以選擇,會讓孩子念哪所學校」,請他們分析箇中原因。尤其是年輕教師、尚在考試中的流浪教師,往往對哪所學校經常開缺、校長經營風格等圈內消息,更為敏銳靈通。
◆教師熱忱體驗法:招生說明會、運動會、園遊會的開放活動,是了解學校老師熱忱度的大好機會。不妨趁機與老師打個招呼:「很辛苦喔!假日還要來學校」,若多數老師給予「很高興家長也這麼關心孩子、我認為這對孩子們好」的正面回應,那恭喜您!父母可以先放一半的心;但若多數老師回應冷淡,甚至回答「沒辦法啊!拿人薪水總得做事」的話,建議家長還是多走訪幾家吧!
Q6:我如何能知道居住縣市的學區劃分狀況?
A:以學區來說,國中、國小教育屬地方政府管轄權責,主要負責單位為各縣市政府教育局,通常由國教、中教科等單位,在不違背教育部既定原則下做細部規劃。在學區劃分上,是由各區公所在每年度三、四月間劃定學區,家長可詢問里鄰長,或根據居住里鄰別,至各縣市教育局、區公所網站查詢所屬學區。
基於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台灣與美國相同,大架構上仍屬學區制,但仍有部分選擇彈性。查閱各縣市學區一覽表時,家長不難發現,雖然多數鄰里是隸屬單一學校,然教育當局仍會依據人口、交通、學校位置、社區文化、政策考量等因素,規劃某些里鄰為兩所(或以上)學校的「共同學區」,家長與學生可以根據意願,在限定內的幾所學校進行選擇。如以台北市南港區中研里為例,就是舊莊、胡適、南港與白雲四所國小的共同學區。
至於歸屬於「大學區制」或「自由學區」的學校,通常地處偏僻或座落郊區,學區人口嚴重外移。由於學區內自有學生招生不足,因此教育主管機關劃定一個更大範圍區域,只要戶籍設於此範圍內,家長均可選擇就讀。
大學區制對偏遠小校而言,可避免被裁撤、整併,也是發展多元教學理念的轉機;而這些學校通常也會致力發展自身特色,吸引遠道家長。
不可諱言,學區的劃分很難「皆大歡喜」,也一直是教育主管機關的「敏感」課題;尤其是國內家長根深蒂固的「搶進名校」心理,讓明星學區往往成為家長寄籍戶口的「一級戰區」,甚至成為房仲業行銷、推升房價的重要因素。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指出,雖然台灣屬學區制,但真正會受到「學區」限制的,「其實就僅限少數那十幾所額滿學校,」若非額滿學校,基本上在入學審核上,並不會太過刁難。
Q7:學區內有兩所學校,一所自由開放多元;另一所勤管嚴教,我該選擇哪一種學校? A:國高中退休教師,現為專職親職演講者的牧語軒,當年替兩個孩子選擇學校時,秉持「回歸以孩子為主體」的思考方式,頗值得家長參考。 家住郊區,目前兩個孩子都就讀第一學府的牧語軒說,當年夫妻倆為了孩子選校也曾意見相左,後來達成兩點共識:一是以「近」為原則,二則是以「孩子特點」為考量基準。 當時在她考慮名單者,A校學區社經背景優,學生讀書風氣好,老師補充教材多,但路程遠,來回交通得花兩小時以上。B校就是她任教的學校,走路只要十分鐘,但學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協助較無力,學生素質不一,老師教學上較難補充。C校生態環境與B校類似,來回耗時約三十分鐘,但與父親上下班同一路線。 做好學校分析後,接著更重要的是分析孩子特質。老大個性獨立、榮譽心強,不喜「被盯梢」,因此在老大認同下選擇C校就讀;老二個性懶散,隨性自在,所以最後決定讓老二就讀母親任教的B校,就近「監督」,結果兩個孩子都適應良好。 宜蘭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認為,以父母對孩子個性的觀察與了解,並參酌孩子意願,終究可討論出一所「適性」學校。 Q8:何時讓孩子住宿比較適合?若決定讓孩子念住宿學校,該注意些什麼? A:兒童與青少年諮商專家楊俐容以其經驗指出,小學通常不太適合,國中青春期則視孩子狀況,若成熟度高、家庭親密感夠,通常不致於有太大問題。 成熟度,指孩子能否坦然面對陌生環境與人際課題的能力,而依附關係則牽涉家庭親密度與安全感。楊俐容強調,讓孩子參與並理解「為何要住校」的過程非常重要。 尤其對單親家庭來說,事前溝通更不能少。父或母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因為大人留在家裡時間太少,只放你一個人在家反而照顧不到」、「親子親密感是我最在意的,並非因嫌麻煩才讓你住宿」,爭取孩子了解與共識。同時當孩子假日回到家中,對住宿生活的困境與課題,也要與孩子一同面對,都有助於降低住宿的負面影響。 若已決定讓孩子住宿,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建議,宿舍管理面嚴謹安全與否,以及住宿制度面是否與生活教育相結合,是家長在參觀學校宿舍時,可觀察的重點。 從安全面來看,家長可詢問學校「宿舍輔導老師是專職,還是由白天也上班的老師兼任?」、「有哪些物品是不能帶到宿舍?學校如何落實檢查?」「晚上能讓學生外出補習嗎?」等問題,了解宿舍管理嚴謹與否。 「看宿舍,並非只看外觀豪華與否,可留意制度是否與品格教育相連結,」洪騰祥舉例,如慧燈透過寢室值日生制度,負責替室友打菜、整理送洗衣物,培養團隊合作與服務精神。 隨著都會區雙薪、核心家庭日增,提供住宿的中小學,儼然成為家庭愈來愈倚重的「家庭教育外包機構」。「但若原本就與家庭疏離的孩子,又讓孩子念住宿學校,結果往往會讓孩子與父母更疏離,」楊俐容再次提醒。 Q9:所謂另類學校、實驗學校,以及公辦民營的特殊學校,和一般公立學校有什麼不同?什麼孩子適合念這些學校? A:隨著教育者與家長對傳統教育弊端反思,國內有別於傳統制式教學、走開放教育的學校也日漸蓬勃。這些學校,有公立也有私立,多屏棄傳統重視考試升學的填鴨教學,強調以孩子為主體,重視人格發展與自主學習。由於這些學校背後多擁有獨樹一幟的理念,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理念學校(IDEAL School)。 如台北縣烏來鄉的種籽實小,透過課程自編、選課制度、自主與民主機制、混齡上課等方式,讓國小學童自己掌握學習歷程。苗栗縣卓蘭的全人中學,收小六到高三學生,秉持開放教育理念,採行蘇格拉底式教學、分組混齡學習與自學制度,強調教師應負責在討論中提出深刻而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索。 普遍而言,理念型學校很強調「親師生」合作,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協力造校。「再好的學校教育,都不能取代家庭,」公辦民營的宜蘭縣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校長張純淑,就希望家長能接受「孩子每天都應見到父母」理念,所以不接受寄宿孩子入學,因孩子而舉家搬遷的家庭,在慈心佔一半以上。 這些另類實驗性學校,多透過招生說明會、試讀觀察、家長面談等三階段,評估孩子適應性,也相當重視家長理念與學校的契合度。許多在傳統學校適應不良的孩子,往往在這些學校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 Q10:如何「打聽」學校與老師?有哪些方式與管道?可以怎麼問、怎麼看出端倪? A:與其道聽途說,建議還是親自帶孩子用腳跑、用眼看最真切。因為,別家孩子認為的缺點,或許在你家孩子眼裡,根本不是問題! 謝淑美認為,家長打聽的重點,應放在「不會因教師不同而改變」的學校政策與大方向。例如:期中、期末考共考幾次?學校有哪些特色社團?幾年級開始上英文課?這些不會因人而大幅變動的客觀資訊,才是父母更須掌握的重點。 至於與孩子密切互動的老師,開學初的親師座談,是最佳相見歡時機,家長再怎麼忙碌都不應該錯過。 此外,學校網頁與Google搜尋法,也不失為間接認識老師的方式。明道中學蕭碧瑤觀察,有些學校會根據教師專業,在各科目項下介紹教師背景與專長;若學校網站沒有這些資訊,搜尋力驚人的Google偵探,有時也能搜出如獲獎資訊、曾製作的學習單、甚至教學自評表等意外驚喜。 不過,在目前絕大多數學校並無法選老師的情況下,學著適應新老師與環境,恐怕仍視孩子進入學校的重要人際功課。「既然無法選老師,更有建設性的做法,就把重點放在觀察孩子是否適應良好吧!」務實的謝淑美建議。 【本文選自《親子天下》「如何幫孩子選對學校」】 在美國北加州色巴斯托柏市日脊學校(SunRidge School)的校園內,三年級的小朋友正在木板畫下各種記號,把課堂上學到的測量物體的方法實際用上,準備動手蓋一座遊戲小屋。二年級的教室裡,正在玩跳繩,小朋友一邊跳一邊背誦九九乘法表:三人一組,就唸出三的倍數;七人一組,就唸出七的倍數。 「學習思考、學習關懷、學習創造」(learning to think, learning to care, learning to create)日脊學校寫下學校使命:「我們努力滿足每個孩子在成長各個階段的需要。我們協助學生發展各項能力:獨立與創意思考、自信、自主學習、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感,並確保個體與文化的多元性。」 二○○二年早春,幾位父母為了子女教育,向地方教育當局申請,希望能成立一所以華德福教育理念為基礎,並且人人讀得起的學校。同年九月,日脊成為加州第四八一所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而像日脊一樣,採用華德福教育方式的公立學校目前在加州共有三十所。 學校多元化 給予家長更多的學校選擇權、讓公立學校多元化,進而促進學校革新,提升教育品質,是近年來歐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在美國,有公辦民營性質的磁性學校(magnet school)與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便是這個政策理念下的產物。 以往,有家長選擇權的父母只存在中上階層,因為他們有能力將小孩送往他們所挑選的私立學校。 二○○二年初,美國總統布希簽署非常重要的「一個都不能放棄」(No Child Left Behind)的中小學教育修正法案,其中一章直接以「擴大家長教育選擇」為題,法案的內容指出:逐漸打破學區制觀念,逐步設立公立另類學校,擴大家長或學生的選校權。希望藉由學校之間的競爭,提升學校的水準。 磁性學校是最早由政府補助學校的形式,可得聯邦經費支助。通常是學校以發展某項專長特色,如音樂、藝術、電腦或語文來吸引學生就讀,無學區與入學條件限制。根據美國教育部統計,現有一七三六個磁性學校,伊利諾州是全美磁性學校比例最高的州,佔一五%。 特許學校的財務由政府支助,但享有高度自治,在課程內容教法、教師聘用、學校管理都有自主權,不受地方政府規範,但相對的也要對學生表現負起責任,而且不能另外收取學費。 特許學校可以聘請工程師、藥劑師或科學家當老師,即使他們沒有教師資格;當老師表現不符理想也可以馬上請他走路,不像傳統公立學校必須遵守法律規定程序。有些學校是由老師、家長與一些教育熱心人士共同成立,有些則是由非營利團體、大學或企業參與。 自從一九九一年明尼蘇達州通過第一個特許學校法,二○○八年美國已經有四十個州,超過四千個獨立的特許學校。 「我們需要一個二十一世紀教育的新願景──不僅是支持現有的學校,而且要刺激創新;不僅是投注更多經費,而且需要更多革新;父母要為兒女的表現負起更多責任;學校與政府要為成果負責。」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時期提出對美國教育的願景,要求政府、學校與父母對教育付出更多責任。 下放權力,提高標準 每個政府都清楚,國家與人民的前途首在教育。於是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前,全球興起教育改革熱。在這波持續進行的熱浪裡,有一個共同趨勢就是「下放權力,提高標準」,把辦校權力下放給學校與民間,但政府訂立嚴格的審核標準,做好「把關人」角色。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改革方案?曾任英國布萊爾首相首席教育顧問的巴柏指出,是以下三者的緊密結合:建立標準與責任制,團結各方力量與加強能力建設,建立準市場化機制。如果有一所公立學校不合格,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教育,教育部門只有一個問題應該考慮,即「如何儘快讓這些孩子獲得好的教育?」 「如果答案是關閉學校,就把它關掉,把學生轉入一個較好的學校。如果附近沒有較好的學校,關掉後在原址重辦一所學校。要不惜一切代價的去做。」從一九九七年到二○○一年,巴伯領導英國教育與技能部那段時間,關閉了一三○所教學水準沒達標準的學校。 更高標準 英國教育部門在二○○五年十月發表「提供所有人更高標準、更好學校」白皮書,希望每個孩童不管出身背景為何,不論居住何處,都能接受優質教育。而實現這願景的關鍵要素,就是加強學校多元化與自主性與擴大父母的參與及選擇。 英國政府加強學校多元化與自主性的做法是: .引進個人、團體、組織機構參與設立新學校,帶來新活力、新想法、新技能。 .鼓勵所有學校成為基金會(foundation school)或信託(trust school)型態,讓學校能夠自主管理,並有創造自己特性與品牌的自由。 英國政府擴大父母對教育的參與,不僅在孩子學習的參與上,也在學校所提供的服務與學校管理上。二○○六年的教育與督察法設立新的家長參與途徑,不但鼓勵每個學校設立家長會議,學校營運管理納入家長看法,並鼓勵家長團體在當地學校無法滿足需求,或希望引進不同風格特色學校時,向地方當局建議設立新學校。 與美國特許學校類似的公辦民營中學(Academy),是英國這波教育改革的核心。公辦民營中學與英國一般公立中學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在學校的經營及運作由獨立的贊助人負責,但經費由政府支助,父母無須支付學費。也就是說政府將學校的經營託付給私人,形成政府與私人間的信託關係。這些私人贊助者可以來自企業、宗教團體、大學或基金會。 公辦民營學校吸引民間力量投入學校經營,改善辦學品質,提高學校競爭力。而地方政府的角色,也從「辦校者」轉為「諮詢者」與「監督者」。 二○○七年布朗政府上台後,成立兒童、學校與家庭部,更加速設立公辦民營中學,目標是四百所,而二○一○年前要設立二百所。光伯明翰市二○○七年底就陸續成立的七所公辦民營中學,主管學校事務的次長阿多尼斯指出,「伯明翰和曼徹斯特現在有全英國規模最大的公辦民營學校計畫,顯示出我們將在大都會中,以公辦民營學校的形式改善教育品質的決心。」 公辦民營學校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上,顯然已見成效。一份二○○六年七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 .公辦民營中學學生的學業成績進步的速度大於全國的平均水準。 .全新設立的公辦民營中學,有八一%學生認為自己的學業表現有進步。 .由不合格學校改造的獨立中學,有七二%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業表現有進步。 .學生出席率提升。 私立學校公立化 英美等國家積極採用「公辦民營」形式,促進公立學校多元化,荷蘭卻讓私立學校公立化,更徹底落實家長的教育選擇權,讓父母可不受經濟因素限制,為子女選擇理想學校。 荷蘭是全世界中小學生就讀私立學校比例最高的國家,七成的學童就讀於私立學校。荷蘭的私立學校涵蓋各種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各種教派創設的學校,也包含各種教育理念學校如華德福、蒙特梭利等。荷蘭義務教育從五歲到十六歲,學童在這期間不論讀公立私立(國際學校除外),都是免學費。 自一九一七年起「私校公助」就寫入荷蘭的憲法裡。荷蘭基於義務教育應是免費的原則,對私立學校給予如同公立學校的預算補助,教職員薪資、基礎建設、行政支出都由政府支付,所以私校也無收學費的理由。 荷蘭政府對於私校在管理上有要求,諸如教師的資格、師生比例、教師薪資等級及升遷等,但對課程安排與教學內容完全由學校自主。 亞洲現象 鄰近台灣,同樣重視升學與學歷的亞洲國家,如日本、香港,也開始逐步採取「擇校制」。 一九九六年,日本行政改革委員會下屬的「鬆綁支委員」重新提議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擇校制度,主張打破公立學校僵化、封閉、劃一的局面,在公立學校中引入市場競爭原則,引發極大爭論。 自二○○○年四月開始,擇校在日本成為現實,東京品川區四十所小學劃分為四塊,每一塊內家長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校,從二○○一年開始擴大到初中。目前已經有十分之一的區域採行「學校選擇制」。 在香港,採取學區開放制,少子化壓力下,每個學校為了爭取學生,避免被「殺校(裁併)」,校長和教育工作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全面「向市場靠攏」。這樣市場導向的學校經營,如果被家長狹隘的升學、成績至上主導,會讓公立學校「補習班化」。因此香港教育局投注大量資源做親職教育,例如香港教育局在各地辦理給家長的選校講座時,就特別強調「閱讀」是關鍵能力,把PIRLS的國際評比標準和結果分析給家長聽,讓家長感受到「閱讀」課程是選校的關鍵,透過家長的選校壓力,成功的讓香港中小學快速導入閱讀課程與相關措施,也間接造就了香港在閱讀評比排名世界第二的佳績。 不論是英美的「公辦民營」或荷蘭的「私校公助」,或是香港和日本的努力,為的都是使學校體系百花齊放,然後讓父母能夠為子女挑選最美的一朵。更好的學校,意味著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最適的選擇」,讓學校成為每個孩子人生中學習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最佳沃土。 【本文選自《親子天下》「如何幫孩子選對學校」】 與現今社會學得越多,學得越早越好的想法相比,華德福走的是一條很不一樣的道路。走進華德福的幼稚園,只見小朋友在色調柔美、由自然素材佈置的教室裡,歌唱、畫圖遊戲、聽故事、作律動,不學電腦、不學寫字、也不學算數。華德福要求家長不要讓小孩看電視,學校也到中學階段才介紹電腦。 這個看似「很跟不上時代」的教育方式,卻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獨立教育體系。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千所華德福學校及一千四百所華德福幼稚園分布在83個國家,並持續增加中。亞洲第一所華德福小學,就位於宜蘭冬山鄉的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屬於公辦民營。連比爾蓋茲的基金會最近也捐助美國加州沙加緬度成立華德福學校。而同時,歐美有愈來愈多的公立學校老師接受華德福教育的在職訓練,希望將華德福特殊的教育方式引進自己的課堂。 英國教育與技能部2005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其中建議公立學校可向華德福教育學習:及早引進及學習外國語的方法;統整的教學法;重視口語發展;強調節奏,課程步調良好;所有課程設計都依據孩童發展;藝術與創意的教學法。 豐富孩子的美感體驗 華德福教育理念源自於「人智學」(Anthroposophy),人智學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身心靈全面發展,成為真正自由的人。1919年人智學創立者史丹納( Rudolf Steiner)應一位德國工業家之邀,為他在司圖卡特華德福工廠的員工子女創辦一所小學到高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也為社會開啟了一道很不同的教育視野。 點燃每個小孩與生俱有的學習熱情,並終生持續,是華德福老師的一個基本任務。「當學習與小孩的經驗相連結,他們就會產生興趣並變得主動積極,所學的就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華德福學校就是要培養這樣的學習。」北美德福學校聯盟前主席巴那斯表示。 為了豐富孩子的感官體驗,讓他們的手腦心能均衡發展,並培養創造力與想像力。華德福學校有大量的美術、音樂、戲劇、手工藝等藝術課程,而且所有學科如自然、數學、語文、地理、歷史等,都是統整教學,並盡量啟發孩子的美感經驗。 華德福學校沒有考試、不打分數,每個學生自己紀錄下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成果並與大家分享。這讓孩子了解,學習是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與別人比較。 華德福學校的課程設計,是配合孩子各個發展階段的需要循序漸進,特別注重打好基礎,絕不求孩子學得快。例如華德福小學一年級還沒開始學寫字,只是聽大量故事並朗誦大量詩歌;學會寫字後,到三年級才開始學閱讀。「我們是在重複人類學習書寫的過程,」資深華德福教師、現在美國加州從事師資培訓工作的史瓦茲解釋,「先是口語傳述、故事,然後是洞穴圖畫或神廟圖畫,那是圖像。接著是象形或表意文字,最後才是字母的發展。」有許多華德福家長回憶,自己小孩一開始時似乎落後於他們就讀其他學校的朋友,但到三、四年級時就趕上了,而且變得超愛閱讀。 這是因為在教閱讀之前,華德福老師努力建構讓孩子喜愛語言的基礎。美國約翰摩斯小學老師華倫,兩年前將華德福教學法引進她四年級班上。「一開始我並沒有讓他們讀的更多,我開始講故事、朗誦詩詞。他們從傾聽而非閱讀中學習。他們變得很會聆聽。」現在她班上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標準的人數從45%跳升到85%。 避免學生過早接觸電腦 為了避免孩童過早接觸電腦,會被剝奪許多對這世界「活生生」的體驗,華德福學校要到中學階段才有電腦課程。在介紹電腦之前,學生已學了電力與磁力,也學了為什麼在電子環境裡二進位數字系統運作得最好。 此外,他們也認識了那些使電腦成為可能的偉大科學家與數學家,如巴貝其、維納、愛因斯坦、巴斯卡等。之後在課堂上,老師也會跟他們討論電腦帶來的改變與影響。所以電腦課不是教學生如何用電腦而已,是讓學生學習從更深、更廣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而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 不重升學但能力更好 雖然華德福教育完全不以升學為目的,也不注重學業成績。但當學生具有了學習的能力,也熱愛學習,各方面表現都不會是問題。澳洲一項比較大學生學業表現的研究發現,華德福畢業的學生無論在人文或科學上的表現都優於非華德福畢業生。而美國華德福學生的SAT成績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德國華德福畢業生通過大學入學測驗比例是公立中學的二至三倍。 培養學生責任感是華德福教育很重視的一環。英國麥克候學校老師羅拉認為,「在華德福教育下,學生認識到自己是整體的一個部分,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個人對群體、對大自然負有責任。」在加拿大一項對學生道德判斷所做的測試裡,華德福學生得分遠高於公立高中與教會學校。 「華德福教育一直激勵我努力做個更好的人,」挪威總理史多騰柏格是華德福校友,兩個小孩也就讀華德福,他的經驗之談正是華德福教育最好的註腳。 【本文選自《親子天下》「如何幫孩子選對學校」】 少子化海嘯來得又急又洶,根據內政部統計,二○○八年出生的台灣之子首度跌破二十萬,僅有十九萬八千人,不到二十年前小學入學新生人數的一半。而根據教育部統計,二○○八年國小畢業生人數約三十一萬人,對照去年的出生嬰兒數量,六年後,台灣國民小學的新生數量將大幅縮減近四成。 這個數字意謂著,國民義務教育將邁向消費者主導的時代。幾年後,國民中、小學的供給將遠超過需求,現今兩千多所小學、七百多所國中校長,未來招生時,可能要捧著獨具特色的辦學企劃,才能說服家長讓孩子入學。 台北市南湖國小校長馮清皇說,少子化,學校供過於求,學區已經框不住家長的選擇了。如果學區規定的學校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就會像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形容的,「父母會『用腳選校』」。 家長的「教育自由選擇」權,跟著少子化浪潮水漲船高,父母對孩子該念什麼學校,更有主張,面對孩子的就學,從過去被動、義務地接受學區安排,轉為主動選擇適合孩子發展的學校。更有愈來愈多父母出現捨近求遠的擇校行動,為了孩子能念好學校,從跨區、跨鄉鎮、甚至不惜換工作、搬家、遷戶口,進行島內移民,不斷上演著「孟母三遷」現代版。 家長教育選擇權大興,台灣選校時代來臨 根據《親子天下》「家長選校大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的家長曾為了幫孩子選學校而苦惱,更有七成以上的家長思考過學區以外的學校,交叉分析也顯示,年收入愈高的家庭,會思考學區之外選擇的比率也愈高。逾五成的家長採取實際行動,為了小孩能就讀心中理想的學校而遷戶籍。在孩子準備進入中、小學前,有近五成的家長,事前參觀了二至五間的學校。雖然家長的選擇意願高,但是相關資訊非常封閉,在幫孩子找學校時,多半都是靠「親朋好友打聽」取得相關訊息。 從台北市大直北安路開車到大屯山上的湖山國小,淇淇媽媽再熟悉不過了,她每天山下、山上來來回回接送淇淇兄妹,長達十一年了。淇淇媽媽是一家室內設計公司的負責人,工作很忙,但她說,「每天少睡半個小時,可以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很值得的。」 雖然住家學區裡的永安國小是出了名的明星學校,但淇淇媽媽覺得學生人數太多,光是下課要上個廁所都排不到,久了也會影響健康。 而在被淇淇稱為「夢幻島」的湖山國小,每一年級只有一個班,每位老師都認識所有學生。校園有樹屋、溫泉、生態池,還有雨天會在校門口打傘接小朋友進學校的校長、主任們。淇淇媽媽說,「孩子是受到每一位老師的關愛,這是大學校看不到的。」 從大學時代對教育就懷抱理想、充滿熱情的郭朝清,十二年前返回家鄉宜蘭礁溪進入某公立小學當老師。開學沒幾天,他對看到的教育現場實況「非常震驚」:幾乎每個低年級老師都拿著『愛的小手』進教室,然後,不時聽到老師的咆哮聲,還有,啪!啪!啪!的打手掌聲。「我怎麼能讓我的孩子讀這樣的學校!」郭朝清未雨綢繆,為當時幼齡的兒子尋找能「以孩子成長為中心」、「孩子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的理想教育學校。 他選擇了宜蘭公辦民營的慈心華德福學校,從礁溪到冬山,不但二個孩子先後進入這所由宜蘭縣政府特許的實驗中小學,郭朝清自己也成為華德福教師。 私校崛起,公校的警訊 在公校供過於求、家長選擇權高漲的時代裡,過往被認為是菁英貴族、富裕人家才念得起的私立中小學,也成為重視教育、雙薪中產階級的新選擇。 《親子天下》針對四八○○名家長的網路調查顯示,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五成五以上的家長會讓孩子就讀私立中小學。近六成五的家長認為,目前私立中、小學的教學品質比公立好。五成六的父母同意,整體來說,私校提供的「服務」較能滿足其需求。 原本孩子就讀北市公立小學的施煥陽,在上學期將升上小四的兒子轉到私立學校,原因是孩子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長期與導師的互動關係不良,有一天小孩與老師甚至在班級走廊上演追逐戰。轉到私立小學一學期之後,施煥陽認為,私立學校教師的教學熱忱及親師互動明顯比公立學校好。 在出版業服務的陳意鳳是雙薪家庭,小孩下課後,不知該送到哪去,又不想讓孩子搭車前往安親班,徒增交通旅途中的風險。再從費用上考量,公立學校的學費加上安親班的收費,總體教育費用與念私立小學差距不大,私小下課後,學校還會安排老師進行課輔,或進行社團、才藝活動,提供一站購足的教育服務解決方案,因此,陳意鳳在女兒小一時,就決定讓她念私立小學。 在台灣二千六百所小學中,一百七十所私立小學僅佔六.五%,卻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家長會選擇讓小孩念私校,私校大受歡迎的現象,無疑值得現今公立學校省思。 理想學校:品格優先,升學擺後面 現代孟母心目中理想的好學校,並非印象中的升學掛帥,而是品格優先。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幫孩子找學校,最重視的前三名項目分別是「學校對品格教育的重視程度」、「交通及接送便利性」、「環境與設備」,「學校升學率或學生學力表現」已排名至第六。 針對品格教育,私校真的做得比公校好嗎?調查中顯示,超過半數的家長不同意目前私立中、小學比公立學校更重視品格教育。 不滿意的孩子目前就讀學校的項目,前三項優先分別是「教師的教學風格與文化」、「學校對品格教育的重視程度」、「環境與設備」。 「品格教育要以身作則,但現在有些老師卻連這點都做不到」,孩子就讀北市明星國小二年級、在班上當愛心媽媽的凃士明說,有次宗教團體趁晨間故事時間到班,透過手語帶動唱的方式,教導班上孩子扶貧助弱的觀念,為了活絡現場學習氣氛,開口邀請老師一起參與,沒想到老師不但沒有回應,連頭也不抬一下,「應對他人的邀約,就算不想參與,也要有禮貌的拒絕,這不是我們在家一直教導孩子的嗎?」 凃士明指出,孩子才小二,接近月考時,每天花兩小時的時間考試,要訂正的測驗卷一拿回家,連家長都嚇傻了,密密麻麻的兩頁,成人都不見得有耐心看完題目,更何況是一個專注力有限的小二學生。 比起兩頁考卷、每天花一半的上課時來考試,凃士明更希望老師能以身作則,重視孩子品格的養成。 同樣家住北市的王萍貞說,從小孩回家的談話間就能觀察學校落實品格教育的程度,她發現,當前校園的品格教育真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最近就讀小四的女兒帶回家的同班同學故事,讓她聽了潸然淚下。 女兒班上有位行為乖張的孩子,除了不服老師的管教,還會至校園停車場,以沙子塞堵老師們的汽機車排氣管,導師拿這個孩子沒辦法,即開始以言語威脅:「如果你再不聽話,我會告訴你爸爸,讓他打死你。」老師會這麼說是因為,這個孩子處在家暴的環境下,有次來上學,這位孩子的某側臉頰是片的泛紫。 王萍貞不能理解,老師對這個孩子的管教方式為什麼不能多點愛心與耐心,或是向校方、外界尋求有效的方法來幫助他,反而還利用孩子遭家暴的恐懼進行管教。 少子化的趨勢下,家長選擇權高漲的「買方市場」,將有機會創造出更多讓孩子快樂上學的「更好的學校」。 【本文選自《親子天下》「如何幫孩子選對學校」】 参考: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education-lover/article/view?aid=149
在全球學校多元化的浪潮下,為改革公立學校,許多非主流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被引進,作為改革參考。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就像慢食、慢活,帶領我們重新思索生活意義。而主張「慢學」的華德福教育,也刺激主流教育界重新思索教育的意義與方式。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雜誌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