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多靜六 – 生命的活法: 日本巨富學人本多靜六的財產告白
精采書摘搶先讀 生命的活法: 日本巨富學人本多靜六 的財產告白 作者 / 本多靜六 出版社 / 大牌出版 |
「本多式四分之一儲蓄法」,絕非我個人的創舉。早在遠古時,釋迦牟尼就在佛經中也曾提倡過。在江戶時代也是,這與松平樂翁與二宮尊德老先生,以及其他多位前輩一向推薦的儲蓄法相一致。不過,我是偶然想到它,才付諸實行的。總而言之,儲蓄的問題並不在於方法如何,而在於執行得如何。
我的做法如果再講詳細些,就是:各種經常性收入進來時,就預扣四分之一儲蓄起來。臨時收入就全部存下來,匯集到經常性收入增加的部分中。若列為方程式,會變成這樣:存款=經常性收入×1/4+臨時收入×10/10。
也就是說,把月薪與每個月其他固定收入的四分之一,以及著作收入、獎金、旅費餘額等臨時收入的全額,都投入存款中。如此一來,隔年新入帳的存款利息,就會變成經常性收入,一樣的,再把它的四分之一預存下來。
這是我從二十五歲時展開的儲蓄法。由於是在艱苦之中追求更加的艱苦,一開始的生活實在苦到不像話。不過,由於我也是發起人,家計全部交由妻子處理,因此相對而言我自己比較不在意。
現在回想起來,可以想像,當時內人恐怕比我還要辛苦多了。由於便宜的東西無法以賒帳方式購買,因此買東西全都用現金。一到月底,現金就會見底,有時甚至還每天都吃芝麻鹽。大人們還沒什麼,不懂事的孩子們就老實了。他們會哭喪著臉說:「媽媽,今晚又吃芝麻鹽嗎?」雖然內人會安慰他們:「再睡三個晚上,就買魚魚給你們唷。」但嘴上說不在意的我,對此還是會覺得很難過。不過,我的這套計畫,始終是構築在確切的理性之上。因此悽慘或可憐,只不過是一時的而已,而且還是不值一提的情感問題。我咬緊牙關,不讓自己在這時候敗給了這樣的情感。只要能像這樣持續四分之一的儲蓄,第三年就會有這麼多這麼多,第五年會有這麼多這麼多,第十年會有這麼多這麼多。我告訴家裡的人,眼前的艱苦,是以脫離艱苦為目標的艱苦,請大家多忍耐。
我的做法看起來行不通,但事實上一點也不會。如果薪水是四十圓,就當成自己只領到三十圓,十圓預扣起來就好了。得到四草袋的白米時,就當成只得到三袋就好,第四袋另計。今年的米到了明年固然不會變多,但是薪水在正常狀況下,一定會變多。只要忍耐一下,預扣餘額會漸漸變多。而且以當時的狀況而言,還是有很多和我一樣要養這麼多的家人,同樣也只靠著三十圓收入過活的人,所以只要把我的生活想成是從降低一個階層的地方開始的,也就行了。
大家或許會說,在敗戰後的今天,無論是誰都身處於最谷底的狀況,根本無法再把生活水準往下降低一個或半個階層。不過,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很確信,即便是現在,我當時的這套想法,還是可以拿來應用,做為突破經濟生活瓶頸的策略。
我在財產方面的成功,來自於股票與土地山林。
首先,從股票開始講起,我貫徹的是:「兩成就套利,翻倍就賣掉一半」這種方法。
那時候的存款利率只有四%,股票只要是極穩健的,獲利率可達八%。因此,同樣是一萬圓的本金,如果把存款提領出來投資股票,就能發揮兩倍本金兩萬圓的功用,所以我一直留意著把資金逐漸轉往股票方面去。說到股票,當時,保證金買賣的投機很興盛,很多人在超出自己實力的投機心理下賺到大錢,但也都很快就失敗,陷入悲慘的境地。這種投機,我是絕對不碰的。
因此,在打算購買某支股票時,我總是會先準備好全額的款項。由於購買手續簡單,我經常會選有潛力但目前價格偏低的績優股。不管價格跌得再多,我都會準備好全額款項,因此我總能處之泰然。然後,如果在交割期限前股價出現意外的上漲,只要漲幅到達買價的兩成,我就斷然轉賣套利,絕不貪求更多。接著,把兩成的利潤金加到本金裡,重新存為銀行的定存。也就是說,只要多出兩成的利潤,都遠比銀行存款或股票的獲利要高得多,因此我總是這樣就滿足了。這就是所謂的「兩成就套利」的方法。
接著,以前買下來的股票,有時候在經過漫長時間後,會漲到兩倍以上。相對的也有可能跌價,但由於保有這檔股票也沒什麼不好,我會一直持有下去。
因此,絕不會虧損,這種時候,我一定會先把手邊的一半持股賣掉。也就是說,只先回收投資的本金,確保為存款。因此,剩下來的股票,就完全是免費的了。免費的股票,再怎麼暴跌也不會有損失。這就是所謂「翻倍就賣掉一半」的方法。
我最早挑選的是日本鐵道的股票,但後來大家越來越不看好私鐵股票的未來性,因此我就留意著要分散風險,針對瓦斯、電力、製紙、麥酒、紡織、水泥、礦業、銀行等三十種以上的產業,分別挑選績優股。這些股票也全都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使我的股票財產總額後來達到幾百萬圓。
如果要問我,至今自己覺得操作得最好的股票投資,那是在關東大震災發生後不久的事。那時,所有股票都暴跌,其中東京電燈等股票尤其如此,甚至跌了近十圓。我仔細一想,這樣也太過悲觀了,如果此時先買進的話,一定能回復原本的水準。結果我在十二圓五十錢時開始買進,在我資金能力的範圍內買到四十五圓為止。最後,結果如我所料,股價一超過五十圓,我就趕快把手邊持股的三分之二換現,把剩下那三分之一賺到的當成免費一樣留下來。像這樣,免費的股票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虧損的。也就是說,我藉此賺到了出乎意料的一大筆錢。
我原本就不是以成為富豪為目的,雖然自己這麼做得到的財產只有一些,但如果真的去計算我至今在各學校、政府機關的實驗林、水源涵養林,以及擔任各企業家的顧問所獲得的實際成果,收入至少也有幾億圓之譜。因此,我在這裡講的絕非自吹自擂。
山林是我的專門領域,相當於其經營核心的「造林學」,也是我長久以來任教的科目。因此,以我的立場來說,當然對於山林會有更深入的興趣與研究;再者,如果我投入私人財產使公私利害相一致的話,將有助於結合學問與實際。
從德國回來任教後不久,我就創立故鄉埼玉縣的學生輔導會,開始募集基金。那時候,我去拜託的前輩們,不是責罵我「別做無謂的事,」就是挖苦我「你自己到底出了多少錢啊,」要不就是嘲笑我「等你變有錢人再來著手吧。」因此,我深深的感受到,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一定得自己先籌出一百萬圓以上,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於是我下定決心,既然以人為對象無法馬上完成這件工作,那我就另外訂定計畫,以靜候時間與自然力量的山林為對象,來籌措一筆可觀的人才培養資金。
自那時起,我一找到相對便宜的山林,就會那裡買一山,這裡買一林;價格一好就賣掉,再改買便宜的大山林。而且,我訂出逐步把分散於各地的山林集中到一個地方的計畫,也一步步付諸實行,最後變成了秩父大瀧村內八千町步的大山林。
我原本的打算是把這片山林賣掉,將所得拿來充當人才培育的資金。不過,如果把本金用掉了,就無法長久。因此,我改變了想法,覺得山林應該維持山林的樣子,予以管理與經營,再從每年的收益中先存個一百萬圓才行。然而,我自己又沒有空閒直接管理它們,後來我發現,把這些山林都捐贈給埼玉縣,交由縣方為它訂定百年大計會更好,因此在昭和五年十一月,透過「本多靜六、本多博、鈴木清次(我的秘書)共同捐贈」的形式,付諸實行。(本文摘錄自第一、二章)
reference:
http://blog.eslite.com/ntu/archives/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