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2013/10/26從奇摩http://tw.myblog.yahoo.com/jw!rsX.CIGRCRa_XdFicsD_HV2W搬到痞客,請大家多來逛逛走走!



CEO巴菲特‧經營法則2

網友評價: 0 score ( 共有0人評價 )

報導分類:主題學習

報導時間:






    企業運用資金的方式,透露出經營者是否理性、重視股東價值。


    整理‧撰文 / 陳芳毓


    管理者在決定資金配置時,必須提升每股的內在價值,並避免做出適得其反的事



    理性和非理性的經營團隊,最大的差異何在?答案是:配置公司資金的方式。因為企業運用資金的方式,決定了他們對股東價值的重視程度。



    《巴菲特勝券在握2》(The Warren Buffett Way 2nd Edition)一書指出,資金配置方式的抉擇點,通常出現在企業成長趨緩的時刻——此時企業的投資報酬率降低,但仍握有超過內部發展和營運需求的大批資金,經營者通常有3個選擇:



    1.忽略投資報酬率偏低問題,持續以低水準的獲利再投資;



    2.透過收購公司維持成長;



    3.發放現金股利給股東。



    任由資金閒置,不如還利於股東



    巴菲特通常會密切注意經營者在這個緊要關頭所做的決定,因為這正是透露他們理性與否的關鍵。



    《巴菲特勝券在握2》作者羅伯特‧海格斯壯(Robert G. Hagstrom)進一步解釋,有些經理人之所以不顧投資報酬率低落、仍持續投資,是因為他們相信這只是暫時的困境;然而,公司若持續忽視此問題,大筆的閒置現金將會影響公司聲譽,造成股價下滑,甚至可能引來惡意購併者的攻擊。



    巴菲特認為,股東的資金也有機會成本。若企業將資金用於內部投資,可賺回高於平均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就該保留現金;否則就該將現金還給股東。



    將現金還給股東的方式有兩種:1.發放現金股利;2.買回庫藏股。前者可使股東從事其他獲利更高的投資;後者則可讓股東明白,企業重視股東利益勝於擴大經營規模。釋出這樣的正面訊息,將能吸引更多能為股東賺錢的傑出經理人投靠。



    專業經理人,缺乏資金配置經驗



    《大師輕鬆讀——巴菲特真相》中提到,波克夏每年的保留盈餘為公司淨值的10%,而巴菲特會至少讓6成以上的資金發揮作用。三十多年來,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始終保留著現金,從未發放過現金股利,因為依照巴菲特的觀點,公司獲利率如此之高,若把錢還給股東,而不進行再投資,豈不是失去理智?



    對巴菲特而言,許多經理人都是因為在行銷、生產、研發等領域優異表現而受到拔擢,但升任執行長後,卻必須扛起分配資金的重責大任,自然無法輕鬆上手。他說,「這就像一個才華洋溢的人,最終並非進入卡內基廳演奏,而是被任命為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結果使得美國企業發生許多不明智的資金配置,這也是為何大家常聽到『重組』這字眼的原因。」



    「巴菲特自認,他領導波克夏與人不同之處就在『理性』,」一位《財星》(Fortune)的記者如此觀察。的確,於公於私,巴菲特都用超乎常人的理智,選擇投資的領域與方式。


    文章引用至: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375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品牌白木屋+大溪老街


    這次教會區牧總聚緣故才有這次品牌參訪的機會


    看看別人是如何經營品牌


    白木屋品牌文化館 | 電話 03-4965558、03-4965757 | 地址 桃園縣楊梅鎮高獅路813巷22弄6號


    http://wwhousegallery.com/about_us.php



    一進門口就有超級big cake ..



    對這章翻拍大海報情有獨鍾就拍了下來


    愛有千百總,決定只有一種(真的很有感觸)


    我也覺得有感而發:選擇有很多總,決定只有一種





    蛋糕櫃的cake,每個手工都很細緻,這總用心你懂嗎?




     



    這個就是去年母親節就很想買的那個... 





    so cute






    1F 巧克力屋內擺了各式手工巧克力做的裝飾用小物(買了也捨不得吃ㄅ)



    1F  DIY教室





    可愛的公仔


     



    2F展示區




    至身大蛋糕模型中



     




    累了 就連休息也很愜意


     



     



    連做壞的產品都很美



    ORDER咖啡和CAKE的吧台







    開放的庭院的咖啡



    願力池(make wish pool)



    可愛的白木屋食尚公仔們,共五種款式,分別是食神、慕慕、巧克、蛋寶跟忍者



    食神



    慕慕



    忍者



    巧克




    蛋寶(右)



     



    慕慕







     


    食神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領域、12法則,像巴菲特一樣投資!


    巴菲特常說「因為我是生意人,所以我是比較好的投資者;因為我是投資者,所以我是比較好的生意人。」他用經營企業的態度來投資股票,因此評估特別小心、行動特別審慎,也因此大幅降低風險。究竟,他在出手購買股票時,會確認哪些重點?


    整理 / 陳芳毓



    企業原則
    □這企業是否簡單易懂?
    「在你的能力範圍內投資」
    巴菲特只投資他在產業和財務知識上,足以理解的公司,他稱之為「核心能力範圍」。他認為,如果不了解這個產業,就無法做出明智的投資決定。
    例:巴菲特投長期持有汽水、報紙、糖果等公司的股票,卻絕不碰科技公司,對好友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微軟(Microsoft)也不例外。



    □這家企業是否能穩定創造獲利?
    「從穩定中獲利,我喜歡這樣」
    巴菲特不喜「熱門股」、也不愛經常改變基本方向的公司,更刻意避開宣稱正在「轉虧為盈」的企業。他只看過去的績效,不看未來的願景。
    例:巴菲特喜歡每天都可以賣出產品的公司,因為那代表穩定的銷售,像可口可樂(Coca Cola)、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吉列刮鬍刀(Gillette)等。



    □這家企業的長期發展遠景是否看好?
    「我看的是長期競爭優勢,以及此優勢(會否)長期存在」
    巴菲特偏好「市場特許業」──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被消費者需要、沒有替代品且不受政府政策管制影響太大。這些條件形成企業的「護城河」,河越寬,投資人利益越大。
    例:十年內市場都不會劇烈變動或消失的企業,是巴菲特的首選,像可口可樂、沃爾瑪(Wal-Mart)、華盛頓郵報等。




    管理原則
    □經營團隊是否夠理性?
    「我只和值得尊敬的經營者共事」
    巴菲特認為,盈餘用於再投資,能賺到高報酬,公司就該將盈餘再投資。反之,若公司坐擁現金卻無法創造高回報,理性的做法就是回饋股東。
    例:回饋股東的方法有二,一是發放現金股息,讓股東能將資金投入更好的投資標的;二是買回庫藏股,讓外界知道管理者在意股東利益,吸引好經營人才投靠。



    □經營者對股東是否誠實坦白?
    「公開誤導普羅大眾的執行長,總有一天會誤導自己而出錯」
    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財報,揭露程度遠高於「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巴菲特也推崇有勇氣公開討論錯誤的經理人,他認為這種人較可能改正。
    例:巴菲特自承曾犯過4個錯:買下不具優勢的企業(如波克夏)、誤投有問題的產業(如鞋業)、過早出脫持股、明知企業潛在價值卻未買進股票(如沃爾瑪)。



    □經營者是否會盲從?
    「他們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告訴諸位,就是盲目模仿同業。」
    巴菲特發現,經營者常產生從眾行為,不論該種做法有多不理智。因為,跟著其他公司一起失敗,常比獨立判斷、調整方向容易。
    例:經理人為何盲從?1.有錢就想花掉;2.愛與同業比較績效,造成企業「過動」;3.誇大自己的經營能力;4.不懂運用資金,以致遭投資機構操縱。




    市場原則
    □這家公司的實質價值為何?
    「你付出的是價格,得到的是價值」
    巴菲特認為,企業的價值,等於終身產生的總收益,再以恰當的折現率推估。傳統事業的總收益比高科技業好預測,可預測性高了,風險自然就降低了。
    例:巴菲特通常以美國長期公債利率做為折現率,但他會再加上一定的安全空間(約3%),以降低風險。



    □是否能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到這家企業?
    「大好的投資出現在好公司遭逢不尋常狀況而使股價被低估時」
    「以低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價格買進」的概念,來自巴菲特的恩師班傑明‧葛藍姆(Benjamin Graham)。這使他免遭價格下滑的風險,也帶來超高的獲利。
    例:受合夥人查理‧孟格(Charlie Munger)影響,巴菲特遇到有價值的公司如喜事糖果(See's Candies),並不堅持以最低價買進,但他仍保有在股市低迷時才進場承接的原則。




    財務原則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夠高嗎?
    「好的業務或投資決定,可以不靠財務槓桿,就會有令人滿意的經濟成效」
    巴菲特只看ROE(淨利÷股東權益),不看每股盈餘(EPS),因為後者只是「煙霧彈」。
    例:一般而言,ROE高於15%就算是高績效。但可口可樂在過去30年間,ROE使終在20~30%間,甚至一度超過40%,而美國飲料業界平均卻不到20%。



    □「業主盈餘」(owner’s earning)是多少?
    「不是所有的收益都一樣重要」
    巴菲特自創「業主盈餘」一詞取代現金流量,來評估企業獲利能力。因為企業計算現金流量時,常忽略了資本支出。
    例:業主盈餘=公司淨收入+折舊+耗損+攤提-資本支出-必要營運資金。由於許多數字都來自預測,業主盈餘其實接近自由現金流量。但巴菲特引述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話說:「我寧願是大約對了,也不願精準地錯了。」



    □獲利率高嗎?
    「真正好的經理人可不是一覺醒來後心血來潮地說:『今天我要砍成本』,這就好像他睡醒後才開始決定練習呼吸一樣荒謬。」
    巴菲特認為,若無法把銷售轉成獲利,就像偉大企業作了拙劣投資一樣。所以經常宣布削減成本的公司,才算是有良知。
    例:巴菲特非常節省開支。波克夏只有15位職員,沒有法務、人資、投資人關係等部門,更沒有滿屋MBA背景的員工研究合併策略,稅後管銷費用不到營收的1%。



    □公司保留的每一塊錢盈餘,是否至少創造了一塊錢的市場價值?
    「在這浩瀚的拍賣市場中,我們的工作是挑出一家能把保留一元盈餘變為至少一元市值這種經濟特質的公司」
    巴菲特認為,若保留盈餘能賺到高於平均的回報,公司市值自然會成長。他的快速測試法是「增加市值不應低於保留盈餘」,若大於保留盈餘則更佳。
    例:1990年代,巴菲特投資的可口可樂和吉列刮鬍刀,都用1美元創造了7到9美元不等的市值。


    文章引用至: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364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hat!原來這樣就能成功》


    讀好書:


    整理 / 謝明彧


    《What!原來這樣就能成功》
    作者:葛里森‧韋恩(Garrison Wynn)
    葛里森.韋恩曾經是專業的脫口秀演員,也是韋恩解決方案(Wynn Solutions)公司創辦人。該公司提供商業策略與影響技巧給全球的聽眾。十多歲時,韋恩與人合作推銷全球第一部電動遊樂器,到27歲時,他成為《財星》(Fortune)雜誌500大企業史上最年輕的部門主管。
    出版社:麥格羅‧希爾
    出版日期:2010年2月9日
    ISBN:978-986-157-695-4


     


    我們經常會被灌輸一些該如何才能成功的想法或因素——智商、教育、最佳作業方法、最佳產品、最佳時機,而我們往往也都不假思索地照單全收。但有時候,我們最好咀嚼一下、吐出來,有關事業成功的一些最常見「真相」,常常聽起來都很合理,其實只是謊言。



    成功的祕訣,和你想的不一樣



    迷思1:正向思考的力量,能推動你成功。這個迷思是說,為了成功,首先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只是,當你向成功人士請益時,你會發現他們在抱持成功信念的同時,也存在著負面思考。而心中的這股暗流,會驅使他們展望、留意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障礙,幫助他們為各種可能妨礙前進的狀況做好準備,結果反而促使他們不會撞上太多預料之外的阻礙。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企管研究所教授周京(Zing Zhou)研究發現,職場上的負面態度,很可能是改善和進步的有效催化劑。她建議,經理人在將負面思考視為務必要剷除的厭惡特質時,宜三思而後行,因為「對維持現狀、對事情當下情況的不滿足,會促使人們發展出想法,找到創意的解決之道。」



    換言之,負面思考者的表現反而會優於樂觀主義者,因為他們會預期問題、趨勢、動盪,事先做好計畫以超越這些波動。他們的前進動力不是自我保證(反覆告訴自己「我做得到、我做得到、我一定能做到」),而是需要一點自我保險(「我能做到,因為A、B和C狀況不會再妨礙我」)。



    迷思2:要超越競爭對手,就要給得更多、更好、更先進、更強化。這句話的核心概念是,最好的產品一定會贏。不過經驗說的卻是另一回事:只要符合需要,人們很可能會選擇普通的產品,而非好的那個。



    麥當勞賣出全世界最多的漢堡,但他們的漢堡是全世界最棒的嗎?答案是很普通。不過,麥當勞漢堡銷售第一的地位,數十年來不曾被動搖。普通漢堡之所以會贏,是因為麥當勞滿足了兩大需求:快速、食物。麥當勞很方便、熟悉、到處都有,所以打敗更好的漢堡業者,贏得生意。



    事實上,第二或第三好的產品成為暢銷第一名的情形還滿常見的,因為人們多半會選擇讓自己最安心的產品,很少會去尋找或選擇最好的那一個。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觀念或想法上。最優秀的想法可能無法成形,因為難以理解,而普通的想法常常會出頭,因為簡單明瞭,人人都能接受。



    迷思3:天分是成功的基石。這個說法隱含的意思是,最聰明的人註定會登峰造極。然而,聰明並不是成功的同義詞。許多人會很驚訝地發現,成功最大的決定因素是「清楚度」、而非智力。



    人都只會和夠清楚的人打交道,他們會為清楚的想法背書。如果有人能清楚地溝通,而多數聽眾都能理解,那麼他便能發揮很大的影響力,即使他所傳達的意見未必最有價值。



    觀察成功的領導人會發現,通常他們都不是特別聰明,而他們也都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所以會用心傾聽,蒐集許多資料,獲得寶貴的資訊。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老闆很蠢,請記住,他已經聰明到足以當你的老闆。



    重點是:別讓你的聰明阻礙你說出道理。如果沒人聽懂你在說什麼,那麼你的聰明才智,一點都不重要。如果沒人能領會你足智多謀的點子,那這點子完全無用。即使你不認為自己聰明,也可以比你那超級聰明的對手更有影響力。記住,要盡量使自己的論點清楚易懂,你可能就比天才更聰明了。



    沒有公平競爭,只有善用優勢



    要追求成功,最有效的選擇就是運用個人優勢,把自己變成一個可信、易懂的解決之道。不管你要的是一份工作或影響力,你都應該設法確認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像是個解決方案;最好還能在動手之前,就讓別人相信你的優勢。如此一來,當你動手時,就能獲得相當的信任。



    我稱此為「立即印象衝擊」(instant image impact):有些人就是有辦法在比賽前讓自己居於有利位置,不只是讓他們有更好的成果,別人也認為他們會有更好的成果。



    你的競爭對手可能會說這是不公平的優勢,但這正是你所想要的,如此才能準備好一場不公平之戰。公平競爭往往被過度看重了。請給我一個不公平競爭、讓我占盡上風,我隨時要抓住這種難得的機會。



    人生並不公平,很少有兩個人在面對同一情勢時是勢均力敵的。這表示一定有人使得戰局偏向他這一方。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處於不利之地,為什麼不找出並應用個人優勢,好平衡自己與他人的距離?也許你不見得都占上風,但一定能給自己更好的成功機會。


    文章來源引用至: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358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神、首富與管理大師


    整理、撰文 / 陳芳毓



    談到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除了股神、世界第二富豪,以及眾人競標與他共進午餐的老先生,你還知道多少?



    認識巴菲特的第一個關鍵字,是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40多年前,它原本只是巴菲特投資的一家小紡織廠。多年來,巴菲特透過它進行各種購併及投資,最後成為一家旗下擁有77家企業、員工數近30萬名的巨型控股公司。



    波克夏不只是巴菲特的投資總部,更是他的管理實驗場。巴菲特曾在1980年代末,刊登一則廣告,宣告波克夏的5項購併條件:



    1.規模夠大(公司稅後盈餘至少1000萬美元);
    2.有夠高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低負債、甚至零負債;

    3.良好的管理團隊(我們不提供管理人員);
    4.單純的企業(若涉及太多科技,則超出我們所能理解的範圍);
    5.出價(若價格不明,我們不會浪費自己或賣主的時間討論)。



    從這裡可以看出,巴菲特只重視兩件事:「管理金錢」和「領導人才」。



    股神巴菲特:充滿熱情、堅持原則與紀律



    巴菲特從小就對理財有天分。5歲開始賣可口可樂、11歲開始投資股票;求學時申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被拒絕,轉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跟隨投資大師班傑明‧葛蘭姆(Benjamin Graham)學財務投資。30歲左右,就因為幫眾親友管理資金,而成為百萬富翁。


    因為會管錢,所以更善用錢。富豪巴菲特在生活上異常節省,他不買豪宅、名車,衣服、鞋子都是穿破了才換;甚至連最愛喝的可口可樂,都為了求便宜而以「箱」為購買單位。



    同樣的風格,也反映在巴菲特保守的經營策略上。巴菲特的高度紀律和冷靜的性格,是一般人學不來的天賦,也使他不會因為短期的股價波動而心慌或激動,做出錯誤的投資判斷。



    他勤讀企業財報,慎選投資標的,只信自己的知識經驗,不聽小道消息;他不投資複雜的產業、用低廉價格長期投資優秀企業,以避免投資風險、降低經營成本。



    說巴菲特節儉,還不如說他腦海裡永遠不停地在計算「投資報酬率」——希望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最大的價值,並回饋給股東。



    合夥事業負責人出身的巴菲特,時時把股東放在第一位。當他評估企業績效時,看的並非每股盈餘(EPS),而是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他堅信,企業若無法將股東的資金做有效的運用,就應該將現金還給股東,讓他們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而波克夏年年打敗大盤的績效表現,正是巴菲特忠於股東託付的最佳證明。



    CEO巴菲特:找對人,就放手授權



    波克夏旗下有77家公司,各個都是所處產業的領導者,也是波克夏優異績效的背後推手。但這些一流企業的執行長及專業經理人,卻共同服膺於一個領導者:巴菲特。



    巴菲特處理人事議題分外細膩。前述購併原則中說得很清楚:波克夏不提供管理人才,被購併公司必須「自備」優秀人員。這意味著,經營團隊的能力與操守,是巴菲特決定投資的關鍵之一。而一旦決定買入一家公司,巴菲特則會絕對信任原本的經營團隊,不會安插「國王的人馬」;他也相當授權,不會動輒要求執行長們到總部報告績效。



    對照來看,許多企業購併新事業後的第一個的舉動,就是立刻更換管理階層以「宣示主權」,巴菲特的放手(hands off)與尊重,更顯示出他的睿智與氣度。他這麼做的道理很簡單:當初正是這一群經理人創造了高績效的企業,才吸引波克夏投資,所以何不讓這一群好人才,繼續為公司創造高績效呢?



    「尊重經營者」的好名聲,使得巴菲特在購併談判時,往往握有較高的勝算:在競爭對手願意出兩倍價錢的情況下,許多經營者仍願意將苦心創立的公司,以低價賣給波克夏。



    領導者巴菲特:誠實、幽默、讚美每個人



    如今世人眼中的巴菲特,是廣受經理人愛戴的領導者。然而,青年巴菲特卻是不善交際,一緊張就跟對方大談股票經的「投資宅男」。為了克服這個障礙,他特地去上卡內基課程(Carnegie),學習溝通表達技巧。
    卡內基強調的「名字是最悅耳的聲音」「以讚美取代批評」「坦白認錯」「避免爭執」等30項原則,不僅協助巴菲特克服了公開演講的挑戰,更被他日後在團隊領導上,運用得淋漓盡致。



    無論是股東會或公司年報,巴菲特總會把握每一個機會,連名帶姓地讚美旗下的經理人;他用幽默感和感激,數度化解股東會上的衝突;一旦發現自己犯錯,他也立刻放下「股神」的身段,公開向股東道歉。在巴菲特溫暖的領導下,波克夏就像是個大家庭:被購併的企業執行長們,除了退休外,沒有任何人離職或跳槽競爭對手。



    《經理人》編輯團隊在閱讀近30本關於巴菲特的中英文著作後,驀然發覺:巴菲特在投資上的成功,來自於他在管理上的通透;原來在「股神」和「首富」的表象之下,巴菲特也堪稱實至名歸的「管理大師」。


    文章引用來源: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360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對工作的熱情,要超越對財富的喜愛


    整理‧撰文 /  陳芳毓



    如果你一直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目的只是為了讓履歷表好看點,我覺得你一定是瘋了——這跟把性愛留起來,等到老了再來享受,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你為這個工作瘋狂嗎?」這是巴菲特面試時,一定會問的問題,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身為全球首富的巴菲特,年近80仍擔任執行長,親自主持股東會,花數小時回答小股東的問題,充分展現出他對經營的熱情與責任。他曾在公司年報中寫道,「我們喜歡和熱愛自己公司的人做生意,而不只是熱愛做生意帶來的金錢。」



    至於什麼是為工作瘋狂?他說過一個裁縫師傅的笑話。



    有位篤信天主教的裁縫師,終其一生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存夠旅費,去梵蒂岡見教宗一面。某天,他終於得償宿願,去了梵蒂岡。返鄉後,所有朋友都跑來七嘴八舌地詢問:「你快說說看,教宗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穿中號,44腰,」裁縫說。



    熱愛工作的人,就是對的人



    巴菲特曾說,「當我要決定某人是否適合現在的位置,我第一個自問的問題,就是『他喜歡的是錢,還是這個工作?』因為,如果這些人愛的是錢,當我買下這個公司的第一天,他們應該都會離職了。」



    巴菲特很明白,只要一開始就找對了人,以後就無須再煩心換人的事。那些被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購併的企業執行長,早已富有到不需靠工作為生,「但這並不會減低他們對工作的興趣;他們選擇繼續工作是因為熱愛自己的工作,並且充分享受表現傑出所帶來的成就感」。



    他解釋,當經營者與公司有情感上的依附,通常也象徵著誠實的財務、值得驕傲的產品、尊重顧客,以及忠實、有經營方向的工作夥伴。也因為相信經理人們對工作懷抱著無比熱忱,所以波克夏並沒有限制退休年齡,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他不想再做為止。



    重視顧客的人,連休假都在想工作



    如上所述,波克夏並沒有強制退休年齡,內布拉斯加家具賣場(Nebraska Furniture Mart)的創辦人布太太(Rose Blumkin),更是直到104歲去世為止,都一直在她一手創辦的家具店裡工作。



    《巴菲特的管理祕訣》(暫譯,Warren Buffett's Management Secrets)描述,60多年來,布太太只休假過一次,後果卻悽慘無比。布太太完全無法離開「她的店」;回到家後,她迫不急待地等待天亮回去上班,只為了想看到「她的顧客」。而她唯一的興趣,就是在鎮上到處開車亂逛,看看競爭對手都在做什麼。



    布太太是俄國移民,沒有顯赫的學經歷背景,卻是巴菲特激賞的經理人之一。巴菲特認為,要決定一個人未來是否是個成功的經理人,看的不是他上哪所大學,而是他小時候有沒有擺攤賣檸檬水。因為從小就對做生意有興趣的人,日後更有可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5歲開始賣可口可樂、11歲開始買股票的巴菲特,可應驗了這個道理!


    以上文章引用來源: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mod=locality&func=view&id=2367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沛婚禮照片網止:



     

    以下為影音(WEDDING &KUSO共二篇)



    影片列表





    1. 小沛婚禮


      小沛婚禮


      12345


       0 views





    2. 同事搞笑祝福小沛結婚篇



     


    以上為汶芸BLOG影音網址:



     

    另外大家先看一下攝影大哥的Blog~(專業無話說)

    http://blog.xuite.net/master_ivan/blog


    http://www.wretch.cc/video/tu640523


     


    小沛同學的blog也有照片哦


    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winnilcs&book=109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向愷:中經院ECFA報告 三大謬誤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
    記者雷盈/攝影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昨(21)日指出,中華經濟研究院做的ECFA報告有三大荒謬假設,並高估ECFA效益。他認為,簽定ECFA後台灣將邊陲化、香港化。

    群策會昨日舉辦「馬政府中國政策的危險性」座談會。林向愷在會上表示,中經院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報告有三大荒謬假設:假設台灣時時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假設台灣產品可「完全替代」日、韓、東協產品;排除台灣商品在國內市場被大陸商品替代的可能性。

    林向愷表示,如果台灣經濟時時處於充分就業狀態,也表示所有人都找得到適合職業,而且勞工在不同產業部門間可以自由移動,也就是說,台積電工程師可以轉業去當農民,農民也可以轉任做工程師。

    在充分就業的假設下,簽定ECFA對某些產業造成的失業問題,可透過薪資向下調整,使勞工的工作意願降低、勞動供給自然減少,以解決失業問題;或是,勞工可從受害產業轉移到受益產業中,經濟自然回復到充分就業狀態。林向愷認為這是錯誤評估。

    第二個隱含在報告裡的假設是,簽定ECFA後,台灣輸往中國的產品無須關稅,台灣生產的石化原料將在中國市場完全取代韓國、日本的化學原料,台灣生產的機械產品也可取代韓國、東協的機械產品。

    林向愷認為,關稅並非影響產品競爭力的唯一因素,更何況各國所生產的產品並不完全相同,不可能完全替代。

    第三,報告排除、忽視了台灣商品在台灣市場中,被中國商品替代的可能性。林向愷說,「中經院的報告認為台灣商品可替代日、韓、東協,卻不討論台灣可能被中國替代。」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說,ECFA的議題應該要擴大辯論,全民一起來討論,把所有的利弊得失攤開來說,讓所有人搞懂。

    兩岸經貿關係越來越緊密,林向愷指出,台灣不要過度倚賴大陸市場,政府應該多跟先進國家建立良好往來關係,平衡發展。


    引用來源:http://www.udn.com/2009/11/22/NEWS/MAINLAND/MAI3/5264573.shtml



     


     


    簽訂ECFA將讓台灣徹底邊陲化


    林向愷


     


    面對全球景氣衰退,馬政府所推出的減稅、發放消費券、擴大內需方案以及擴展出口的「新鄭和計畫」,仍無法提振台灣經濟,與中國洽簽ECFA遂成為馬政府最後法寶。馬英九強調簽訂ECFA有急迫性「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將來吃虧更大」,陸委會更將此視為台灣重返世界舞台的敲門磚同時,中國政府官員卻明確表示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必須經過中國同意,台灣必須開放中國農工產品進口。面對社會強烈質疑,政府官員、親藍學者與親中媒體一直說不出來為何簽訂ECFA對台灣利多於害,最後只有想到藉訪台的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教授的光環以平息反對聲浪為其政策辯護。


       2000年後,民進黨政府大幅放寬廠商投資中國的限制,台商著眼於中國市場規模與勞動成本的優勢紛紛到中國複製「台灣成功的經驗」,讓台灣與中國由原有的國際貿易關係轉變為克魯曼教授所稱的區域貿易關係,此處「區域貿易關係」係指由於技術、資金以及具有移動能力的人員(企業主、高階管理及高科技人才)沒有移動障礙,導致這些生產要素大量外移。台商投資中國占GDP比重由1999年不到1%快速上升到2008年的2.5%,台商成為中國出口的主力,民間消費主力跟著外移導致台灣民間消費持續不振,台商投資中國取代投資台灣導致2000年後台灣國內投資率屢居亞洲四小龍之末,結果八年來勞工薪資成長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此驗證克魯曼教授的「核心-邊陲」理論:經濟整合後,區域間貿易成本下降,廠商到市場規模較大的區域投資與生產相對更為有利,導致市場規模愈大的區域所享受的經濟整合利益愈大,最後成為經濟整合區域內投資與生產的核心,而市場規模居於劣勢的區域,則因產業外移成為邊陲,投資與生產活動不增反減,整體犧牲最大。近年來產業陸續移往中國後,廠商自台灣進口的原物料與零組件比重持續下降就是最好的說明。


       馬政府上台後並未正視「核心-邊陲」效應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反而誇大與中國經貿合作的好處,以「民進黨都擋不住,怎可以批評別人」為推諉之詞,急著與中國簽訂ECFA。與中國簽訂ECFA,對台灣經濟的衝擊還會出現克魯曼教授所說的「軸心(hub)-輪輻(spoke)」現象。假設中國分別與東協及台灣簽訂雙邊貿易優惠協定,由於台灣與東協間無類似協定,使得台灣與東協間貿易成本高於台灣與中國間或東協與中國間的貿易成本。為了規避台灣與東協間較高的貿易成本,台灣與東協的經貿活動必須透過中國,中國就成為東協-中國-台灣經濟區域的軸心,而台灣則淪為東協-中國-台灣經濟區域的輪輻無法與世界主要國家簽定FTA情況下,先與中國簽訂ECFA,將迫使台灣必須透過中國才能與其他國家發展經貿關係。此種「以中國為軸心」的發展策略成為廠商全球化佈局唯一選項後,只有強化廠商到中國投資的意願,與經濟部所宣稱的「不簽ECFA會讓台灣邊陲化」的論點完全相反。


       馬政府認為,簽署ECFA後,台灣業者就不需登陸投資」。顯然馬政府亦未考量到簽訂ECFA後廠商選擇何處投資時所產生的「產業區位選擇」效應,而此正是克魯曼教授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當規模經濟與廠商群聚效應顯著時,市場規模愈大的國家吸納周邊國家生產與投資活動的能量就愈大。只要與市場規模愈大的國家間的商品與生產要素移動愈自由,磁吸效應就愈強。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後,如果廠商著重中國市場規模與廠商群聚效應,只要在台灣生產的成本高於在中國生產的成本,廠商不會因兩岸貿易成本降低而留在國內投資仍會選擇外移。所以,簽訂ECFA並不會讓廠商根留台灣,反而是台灣產業全面外移中國,台灣與中國將進一步轉變為城鄉經貿關係。


    台灣與中國間的語言、生活習慣與文化差異較其他主要國家為小,一旦兩岸間人員、資金與技術完全自由移動後,台灣將是受中國經濟磁吸效應影響最大的國家。為擺脫磁吸效應,台灣必須與先進國家發展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並降低與先進國家的貿易障礙。克魯曼教授1996年所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指出如果參與經濟整合國家間的生產要素(資金、技術與具有跨國移動能力的人員)完全自由移動,市場規模較小的國家必須設法降低與經濟整合區域以外其他國家的貿易成本,才能減輕其國內產業外移到經濟整合區域內市場規模較大國家所產生的衝擊。


    由於中國相對於台灣具有勞動成本、規模經濟以及廠商群聚效應的優勢,與中國簽訂ECFA所產生的磁吸效應必然會比過去更強,對沒有跨國移動能力成員的工作機會與所得將是更嚴重的衝擊。為捍衛這些成員的基本生存權利,馬政府與其急著簽訂ECFA,不如先提升「經貿自主」以減輕過去政府錯誤政策所產生磁吸效應的衝擊,提升「經貿自主」就是政府運用有效政經手段(如:租稅、商品檢驗標準、政府預算資源及法律規定)提升我們所擁有技術、人員與其他資源的創造、管理及分配能力以確保台灣的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


       克魯曼教授1991年出版的《Geography and Trade》一書中,曾探討1878年加拿大政府如何提升經貿自主以降低對美國經濟的依賴,其中包括建立關稅障礙迫使加國消費者轉向國內生產者購買農產品,建造東西向鐵路將加國交通軸線由南北向轉為東西向;加國政府透過關稅保護國內市場的同時,引進大量移民,擴大國內市場規模支持在地製造業的發展。


       面臨中國的規模經濟與成本優勢,台灣唯有加強技術研發實力,維持技術優勢,拉大與中國產品差異程度,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才能減輕中國經濟的磁吸效應。很可惜,過去一年很少看到馬政府將心力投注於國內投資與經營環境的改造,協助廠商採取產品差異化策略,維持台灣必要的經貿自主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為確保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期待馬政府懸崖勒馬改正傾中思維。



     


    心得:ECFA(ㄟ擱發)可能還是要耐心等待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只是精品,揭開LV集團快速成長的秘密
    在華麗的精品背後,旗下擁有50多個精品品牌的LVMH集團,是一個運用資本和授權的力量,在二十多年內擁有非凡成就的範例。

    在華麗的精品背後,旗下擁有50多個精品品牌的LVMH集團,是一個運用資本和授權的力量,在二十多年內擁有非凡成就的範例。


    那麼,還有誰是充分利用資本的力量、讓企業不斷成長的呢?


    答案是LVMH集團的掌門人阿諾特。


    LVMH,全名是「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Moët Hennessy - Louis Vuitton,LVMH Group)舉凡大家耳熟能詳的LV、Dior、FENDI、豪雅錶、軒尼詩……等知名品牌,橫跨葡萄酒、香水及化妝品、鐘錶珠寶、精品零售、媒體五大領域,50多個精品品牌,都在LVMH的集團旗幟下。


    我們看到街上有很多人拎著LV的經典皮革包、或是穿著FENDI最新款的衣飾,才不過幾十年的時間,為什麼LVMH能能擴迅速擴張,成為如今年營收171億歐元(相當於8096.7 億新台幣)的事業版圖呢?大多數人看的,可能是LVMH旗下精品繁複嚴格的製作過程、或是營造品牌形象的行銷能力。但是,真正讓LVMH發展成為如今的面貌的,應該歸功於LVMH幕後的掌門人、被稱為「精品界拿破崙」的法國首富阿諾特(Bernard Arnault)。


    曾多次入選「最佳穿著的男士」的阿諾特,不只是外表一派優雅,從1980年代開始,他就充分運用他能掌握的資本和知識,開始打造一種新型態的精品集團。


    阿諾特從法國理工大學畢業後,到哈佛商學院修習經營學。學成後,這個出身建築世家的男子,並不打算以硬梆梆的建築作為志業,反而充分運用將美學和商業充分結合的大腦,打算在精品界活躍。


    ■收購LV讓阿諾特傷神


    巧合的是,阿諾特與巴菲特一樣,首先想持有大量股權的,都是紡織公司。


    1984年,他首先鎖定紡織公司馬瑟爾‧普薩克( Marcel Pussac ),原因在於這間公司握有他心儀的設計師品牌,迪奧(Dior)的大量股權。成功收購後,成為阿諾特踏入精品界的第一塊基石。


    1980年代,正好是世界經濟低迷、股市同樣欲振乏力的年代。阿諾特馬不停蹄,緊接著相中LV。他充分利用當時股價低迷的難得時機,大量從市場上收購LV的股權。不過,阿諾特當時並未事先知會LV原先的管理階層,就開始收購大量股權,也顯然是抱著要「入主」LV的企圖。阿諾特兵臨城下、來意不善,激起了LVMH原先的經營階層強烈警戒,因為LV的經營階層知道,若讓阿諾特輕騎入關,自己原先的主控權恐將不保。


    阿諾特勢在必得,卻也經過了一番長期的官司苦戰之後,阿諾特終於獲勝,控制了LV的主導權。這場仗,可說是打得艱辛,讓阿諾特勞心傷神,也開始思考往後有沒有其他的更好方法,能夠化干戈為玉帛。不過,無論如何,從此之後,阿諾特擁有了LV這隻金雞母,LV每一年帶來的豐沛的經濟盈餘,這些珍貴的資本,讓阿諾特有了擴大事業版圖的能量。


    1987年,阿諾特促成LV與酩悅軒尼詩(Moët Hennessy)合併,我們現在所看到的LVMH集團,於焉成形。


    如今的LVMH,員工人數達5萬人以上,旗下才華洋溢的設計師、品牌經營者不知凡幾。阿諾特當年光為了取得一家LV就搞的勞心傷神、纏訟多時,如今又是如何舉重若輕地擘建這個龐大的事業?


    ■旗下事業大多自成一格、獨立運作


    首先,是他採取一種「充分授權」的管理模式。


    或許是阿諾特在收購LV股權時、因為「敵意收購」的方式,讓他經歷了一番苦戰,之後阿諾特在處理各個股權事業時,改頭換面,一番新風格反而讓LVMH如繁花盛開般,綻放出令人炫目的成長力道。


    知名的企管顧問大前研一,就曾對LVMH的運作模式有過深刻觀察。他說,「用理性的經營,來管理非理性支配的世界,必然會有許多矛盾之處。」也因此,大前研一分析,阿諾特讓LVMH「一方面利用集團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一方面要讓個別企業充滿個性和活力。」


    儘管阿諾特持有旗下各事業的多數股權,並他沒有打造一個君王集權的帝國,反而採取一種獨立分治的管理方法,這一點,和巴菲特非常類似。


    阿諾特並不積極強調經營上的整合,他讓各品牌維持各自的獨立運作,於是LVMH就像共和國一樣,他們雖然同在一個集團的旗下,但也維持獨立、互相競爭的狀態,而原有經營者大多都得以留任,繼續打造品牌的榮光。


    我們可以從1999年時,阿諾特收購FENDI的事件略窺端倪。


    FENDI很獨特,它是一個家族企業,而且是由女性為核心來經營的家族企業。1918年,Adele Casagrande將自己原本經營的精品皮革店,改丈夫之名「FENDI」開設。後來,第二代掌們人仍是女性,而且是五個姐妹花一起經營。


    當阿諾特相中FENDI、打算購入持股時,他深知,FENDI之所以成功,這是這群經營者的本事。他於是承諾,不干預品牌的設計,五姐妹家族將會繼續經營FENDI,並擔任重要職位。阿諾特說,「這個家族必須繼續留在公司,他們的靈感、創意對公司的發展非常重要。」於是阿諾特得以打敗當時也同樣覬覦FENDI的GUCCI,取得FENDI的多數股權。如今,FENDI持續經營,也已交棒到第三代掌門人手上(而且仍然是女性)


    「這些知名品牌大多是從家族企業開始,各自由不同的家族經營創建起來的。」阿諾特認為,「應該允許他們保持家族經營的那種感覺,也許這樣才能保持這些品牌的成功運作。」從這番言談,我們可以看到阿諾特不是只知道財務操作的企業家、展現出這種對於「人」的欣賞和信賴。


    ■主要任務在於進行資本配置


    LVMH和他最大的兢爭對手——PPR集團(握有Gucci、YSL等知名品牌)不同。PPR集團總部會為集團旗下各品牌設立總設計師,統籌所有美學風格,而集團也一手抓牢營運方向。


    相形之下,LVMH顯得鬆散很多,阿諾特讓集團旗下公司盡情發展,總部實際上只負責資本配置的事情,也就是依據各集團的需求,挹注資本,讓旗下各公司得以獲得充分的養分。而若有其他更好的收購機會的話,旗下企業創造出來的經濟盈餘,就是他的收購的本錢。


    有人說,LVMH的擴張似乎已經到了「無底洞」的地步,令人眼花撩亂。但阿諾特並非胡亂出手、亂買一通。仔細分析,LVMH整體的營運效率相當好,以資本報酬率是對手PPR集團的2倍,而營業利益率來說更幾乎是PPR集團的3倍。這是因為阿諾特一開始就鎖定擁有優秀經營階層的企業,而不用首席設計師的光環壟罩整體集團的運作,反而發揮了更高的成效。


    阿諾特也很知道,他之所以能擁有這麼多企業的股權,除了直接收購之外,很多時候是運用企業股價低迷的時候,逢低收購的。所以,他對財務槓杆非常謹慎,在大多數的收購案中,阿諾特習慣以現金支付,而不像很多習慣財務操作的企業,是以股票來做交換。這除了顯示出LVMH的資本雄厚之外,也代表阿諾特對於被收購的企業,彼此之間的同舟共濟、休戚與共的關係。


    ■異曲同工之妙在哪裡?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也不必太過羨慕阿諾特以及LVMH,或是巴菲特與波克夏。


    在這裡舉這兩個企業家和他們事業的例子出來,並不是代表這只有大型企業的企業家才能做!反而是更讓我們都能知道,無論巴菲特或者阿諾特,他們其實都是運用資本事業,建立起創造財富的能力。


    這個能力,並不是來自於他們親自下海經營,而來自於他們發現如果企業擁有值得信賴的經理人、具有長期經營的企業特質,而且能用合理的價格購入股權,他們就會展開「蒐集」的行動,投入長期資本進去,納到自己的事業裡。


    巴菲特和阿諾特,不控制或插手企業的營運,是不為、非不能也。企業的表現,攸關自己的財富,若非抱持著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怎膽敢讓一群非親非故的人來負責各個企業的運作?


    這是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企業的管理階層都很優秀,能夠信賴,有人代勞豈不更好?更何況,他們都擁有更專業的素養和產業經驗。他們「不為」的作法,也恰恰符合我們一般只持有企業少量股權的情況,我們不可能插手企業的決策,所以更要對企業經過一番挑選,投入資本之後,就能像阿諾特一樣,享受企業帶來財富,差別只在於,自己的資本事業規模比LVMH小了一些。


    這種方法,當然不是只有大亨級的富豪才能執行,任何人在生活資金有足夠餘裕時,都能即刻展開,啟動自己的事業。

    引用至:http://money.udn.com/m_forum/storypage.jsp?f_ART_ID=202620


    心得:個人理財要資產配置,公司要資本配置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房市 看陸資VS.利率拔河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

    國內這兩三年房市一直是多空交戰,今年也不例外,一般認為,2010年將呈「景氣復甦」、「陸資題材」對戰「利率調升」、「政策壓抑」局面,投資人不妨從經濟、政策、資金、兩岸及市場等五個面向進行觀察,隨時調整投資策略。












    在經濟面上,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張欣民認為,由於各種預測數據顯示今年經濟成長率可一舉躍上4%以上,加上開放大陸QDII投資,台股有望站上萬點,整體而言,經濟面對房市是有利的,惟投資人仍應注意失業率是否持續居高不下及內需不振、國內投資不足問題,這是經濟面最大變數。

    政策面方面,四縣市今年正式升格、一生一屋自用稅率鼓勵換屋正式展開以及青年安心成家方案繼續實施,都能為房市帶來更大動能,不過今年五月即將實施的公設分開計價、確定逐年取消的停車獎勵以及台北市政府預計在明年展開課豪宅稅,則為房市埋下不安的因素。

    基本上,多數建商、仲介目前多認為豪宅稅不致明顯影響市場,但也有一些業者擔心民粹式的「反商」會持續升高,變化就很難說;公設分開計價方面,雖然設計原因之一是為抑制不合理房價,但根據中信房屋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半的消費者擔心內政部這項修法反而將促使房價續漲,五月上路後到底預售市場如何變化,投資人宜密切注意。

    停車獎勵取消,包括遠雄建設董事長趙藤雄、興富發董事長鄭欽天都認為奇貨可居的北市地主不會因此降價,也就是說建商未來土地取得成本將會變相增高,房價恐怕還會上漲,當然最後仍得看消費者能否接受而定。

    兩岸題材是2010年利多主力,包括金融MOU正式生效、ECFA 正式簽訂,都可望讓台灣不動產市場更上一層樓;不過剛結束的立委補選,執政黨全軍覆沒,為ECFA簽訂帶來變數,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認為,如果ECFA不簽,或者五都選舉,執政黨再次潰敗,房地產前景就值得憂慮。

    資金面方面,張欣民表示,現況來看銀行體系資金仍十分寬鬆,台幣看升又能吸引海外熱錢續進台灣,房地產仍有充沛資金動能,不過照全球經濟走勢來看,利率有走升的空間,而利率一旦反轉向上,對房市之衝擊就不容小覷。張欣民認為2010年房市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利率是否揚升。

    張欣民表示,整體來看,2010年台灣房市是兩岸開放政策及民怨、利率的拉鋸戰,前者讓房市還有向上的想像空間,後者則是一股反制的力量,兩者勢鈞力敵。他認為今年市場將會呈現「價穩量縮」的格局,民眾購屋要特別做好比價的動作,免得高檔套牢


    引用至:http://money.udn.com/house/storypage.jsp?f_MAIN_ID=414&f_SUB_ID=4055&f_ART_ID=203218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