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Welcome to 新富族 Joanne 's blog. *座右銘~「人的幸福不在自由之中,而在責任的承擔之中。」-安德烈‧紀德 *興趣~投資、理財、樂活 *研究~CSR、ESG、 財務與企管、電信與節能 2013/10/26從奇摩http://tw.myblog.yahoo.com/jw!rsX.CIGRCRa_XdFicsD_HV2W搬到痞客,請大家多來逛逛走走!

如果你有五塊美元和兩小時的時間,你要怎樣賺到錢?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

 


若是有人出了這樣一道題目給你,你會怎麼辦?這是《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作者希莉格在史丹佛大學上課時,給班上學生出的一個作業。學生們尋找各種可能的機會,盡可能為這五塊錢創造更高的價值,然後每一組都有三分鐘時間向班上同學報告他們的作法。

有一個小組由成員分頭去熱門餐廳排隊、訂位,利用週末二小時,將「訂位」賣出,一個位子最多可以賣到20美元。還有另一個小組在學生活動中心擺攤,販售檢查自行車胎壓與輪胎充氣的服務,原來小組成員定價一美元的充氣服務,在改為單車騎士自由付費後,賺的錢反而比要求顧客付一定費用時還要多。

這二個小組的作法都為他們帶來可觀的收入,不過真正獲利最高的小組,嚴格來說,根本沒有動用到五美元的本錢,他們對於手上掌握的資源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這組學生認為他們最寶貴的資產既非五美元的鈔票,也非用來完成作業的二小時,而是在課堂上發表口頭報告的三分鐘時間。因此,他們將這三分鐘賣給一家想到班上招募人才的公司,他們為該公司製作三分鐘徵才廣告,並利用口頭報告時間播放,這個聰明的作法,讓他們賺到了650美元!

希莉格在《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書中分享了許多在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課程內容與迴響,這些主題來自於希莉格個人回想當年離家讀大學和初出茅蘆時,希望當時自己能夠懂的事,原本是希望私人分享給未來要成年的兒子的主題清單,但在因緣際會下,這串「清單」轉變為一本啟發創意與發掘自我潛能之書。

或許有些人會希望自己能夠重返校園或者是在課堂上接受如希莉格在史丹佛課程中所提出的各種開放式問題的考驗、挑戰自己的創造力,但實際上,我們每天在現實生活中面對挑戰時,都能從創造性思考中獲益或自我訓練,因為創造性思考本來就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若要以課堂比喻,現實人生就是一場可以敞開課本、盡情翻書的考試,周遭有無窮的資源可供運用。當我們能夠用跳脫框架的新角度觀察事情,或者是擁有重新檢討週遭規則的智慧,就能夠讓我們在面對人生每個不確定或曖昧不明的轉折點時更有自信,並將種種的挑戰轉變為更多關鍵的機會。

 

 

 

reference:

 

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12472.htm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書豪日記吐心事:我不快樂


 


「今年,我下定決心要拿出我所有的本事,而且必須確實打出自己的球風跟節奏,最後即便結果不盡如人意,那我也會接受。」「就算我倒下了,起碼也要像個奮鬥過的戰士。」

+字


作者: 林俊劭、吳修辰 | 商業周刊 – 2012年2月23日 下午4:41







如果你從沒在15天內連續失去兩份工作,那麼你這輩子可能已經比林書豪幸運很多。

人人稱羨的哈佛學歷,在籃球場上卻是一個負300分的印記:亞洲人、哈佛書呆子、跑不快又跳不高。

每次比賽結束後,林書豪就會聽到場邊有人談論:「喔,他比外表看起來還要敏捷。」

「我真的覺得很好笑,」林書豪惱怒的說: 「你這話什麼意思?所以我長得一副行動遲緩的樣子嗎?」

遺憾的是,外表所帶給美國人的刻板印象,正是他在籃球路上顛沛流離,始終得不到最佳舞台的主因。

「在上個球季有幾個夜晚,當時基本上可說只有眼淚和我相伴,當時我真的覺得撐不下去了,因為那些局外人會跟我說,沒那麼糟啦,至少你還是有領NBA的薪水。但就我而言,真正讓我受傷的是,我連證明自己身手的機會都沒有。」林書豪說。

當初以史上第一位台裔球員身份風光加入NBA,而後卻面臨被下放到發展聯盟的命運,林書豪表面上裝得很輕鬆,對媒體說:「這不是世界末日,我還是新人,需要多多學習,這對我的籃球生涯也許是另一種突破。」但那天晚上,他把頭蒙在被子裡哭了好久,在日記本上寫下:「我是一個完全的失敗者……。」

曾經,他是哈佛的英雄,但當時,他是NBA中的狗熊。

林書豪的苦,除了因為沒有舞台,還有對自我能力的懷疑。「那天被下放前,我覺得非常非常恐懼,好像我球打不好,讓全世界的球迷失望了。」他在日記上寫下:「我真後悔簽這合約……」、「籃球好像吞吃了我,占據了我所有的時間、經歷、思想……,我很不快樂,完全不快樂。」

在他快撐不下去時,《聖經》中的這段話總是帶給他力量: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愧。

回頭來看,顛沛流離的NBA流浪之旅沒有白過,林書豪帶著從患難中醞釀出來的力量,等到機會來臨時,展開一連串讓人跌破眼鏡的驚奇之旅。

當榮耀來到面前,24歲的林書豪,不復當年迷惘,他更成熟、更有自信,「今年,我下定決心要拿出我所有的本事,而且必須確實打出自己的球風跟節奏,最後即便結果不盡如人意,那我也會接受。」「就算我倒下了,起碼也要像個奮鬥過的戰士。」

這就是林書豪,一個走過患難,如今扭轉7億人眼光,不再為過去感到羞愧的傳奇小子。


參考:


http://tw.news.yahoo.com/nba--%E6%9E%97%E6%9B%B8%E8%B1%AA%E6%97%A5%E8%A8%98%E5%90%90%E5%BF%83%E4%BA%8B-%E6%88%91%E4%B8%8D%E5%BF%AB%E6%A8%82.html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雖然不是四有:有知識,有錢,有閒,有心的媽媽.


但可以參考如何教養啟發小孩和學習的紀律


「四有」父母 教養出哈佛小子


參考:


http://www1.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101


  我的哈佛孩子


參考:


http://www1.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1096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介:


史隆管理學院聚集了企業界與管理界的國際領導人、史隆的教師群、學生以及校友等,針對引導企業界與管理界的基本原則提出看法。

麻省理工學院的史隆管理學院是由著名的通用汽車總裁史隆(Alfred P. Sloan)所發想,創立於一九五二年。它援用了麻省理工學院在科學與技術上的資源,透過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的嚴謹研究方法,研究管理上的問題。五十年後,史隆管理學院聚集了企業界與管理界的國際領導人、史隆的教師群、學生以及校友等,再度針對引導企業界與管理界的基本原則提出看法。

這本書集結了由學生-教師群所發表的論文、企業與世界級的領導人所發表的演說,以及從這場特殊的研討會中所摘錄的討論內容。這些人聚在一起,以麻省理工學院和史隆管理學院的特質──創造力(creativity)與創新(innovation)為基礎,對管理的未來提出了方針。

全球化經濟的複雜度不斷提高,再度引發了另一個討論的主題,與會者便針對公司治理的議題,探討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範圍不斷擴大所產生的影響。第三個主題則不可避免地要討論技術與科學的變化,從以網際網路做為行銷工具,到資訊科技對組織所產生的影響等等。

節錄自本書:
「開放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新興特徵,但我們必須讓它能發生作用。否則,國家與人民都可能退避在質易保護主義的背後,或者,更糟的是,他們會為了狹隘的國家利益而拒絕承擔全球公民責任,不管這麼做對這個互賴的世界是否恰當。企業不只是為了製造工作機會、投資與成長而存在,同時還要推動全球公民責任。」──安南(Kofi Annan),聯合國秘書長,引自「國際社會中的企業公民責任」

「歷史上從沒有一段時期的企業像今天一樣,擁有許多創造差異化的擴張能力、資源、知識與專門技術等。現在,企業領導人比以往更有機會為企業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重新定義──運用我們的能力,改善人們的生活、社區以及國家。」──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惠普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引自「恢復誠信:企業責任與執行長」

「如果我們身處一個以網路為中心式的組織,在這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可同時接觸到資訊,古老「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已適用於每個人,屆時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角色轉移?……在以網路為中心的世界中,最好的決策都是由那些最接近行動的人所做出來的。」──康迪特(Phil Condit),波音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引自「未來導航:以網路為中心的組織」

推薦序:


未來五十年的挑戰與機會
                  毛治國
本書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史隆管理學院,於二00二年十月為慶祝成立五十年週年所舉辦研討會的一份紀錄。按照本書第一章的說法,研討會的主要宗旨是探討:史隆管理學院在管理研究與管理教育歷經了第一個五十年之後,未來的第二個五十年,引領他們的原理原則應該是什麼?並且希望藉由研討會吸引更多的企業領導人與管理教育工作者,共同深入探究未來五十年的挑戰與機會。

反思與回應

MIT的史隆管理學院,是半個世紀之前,在當時美國通用汽車總裁史隆(Alfred P. Sloan, Jr.)的贊助下成立。該學院自始便針對管理實務的需求,用嚴謹的學術研究做基礎,以發展現代管理理論與教育課程做為目標。當今管理領域中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理論與工具如財務管理的選擇權定價理論、人力資源管理的Y理論、資訊管理的決策支援系統、預測系統行為的系統動力學等,都是它在學術上的重要里程碑。

半個世紀過去了。面對安隆做假帳事件所出現的企業誠信危機;科技發展所導致的大規模產銷匯流與產業結構的解構和重組;網際網路普及應用所引發的企業典範變遷;以及全球化風潮下,所出現跨國企業必須正視的國際公民(社會)責任……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這樣一個企業與管理教育發展的歷史性關鍵時刻,做為全球管理教育領導者之一的史隆管理學院,必然有它自己的反思與回應。本書可視為該學院對於上述議題,思考上的一個紀錄。本書認為,只要我們能虛心地回歸企業經營的基本面,有創意地運用知識的力量,並且負責任地改善經營管理的實務作為,就應該有能力迎接這些挑戰。

三項主張因應挑戰

為了因應當前企業與管理教育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本書歸納了三項基本主張:

(1)在企業的經營上,企業經理人必須以「公開、透明化、負責任」三項指標,做為檢驗自己行為的準則。其實,這是要求企業經理人對於什麼是企業經營的本質,要有痛徹的反省與覺悟;也就是說,企業經營必須回歸基本面。

企業經理人必須認清他們的責任是管理公司,而非管理股價;他們的日常決策必須在長期投資與短期獲利之間求取平衡;他們必須在專業判斷上有自己的定見,不應凡事都隨著媒體或華爾街分析師所唱的「流行歌曲」起舞——例如「本夢比」的說法。換句話說,企業經理人唯有在認知與實際行為上,重新將「誠信」做為最根本的職業倫理(professional ethics)信條,才能恢復投資人與整個社會對他們的信心。

(2)在企業責任的認知上,傳統的觀點是從企業利害關係人的角度來定義,認為企業的責任就是針對股東、顧客與員工三種對象,創造並平衡三者的利益。後來更宏觀的生態系統觀點被提出來,認為企業為了維持它的永續發展,除了上述三種對象之外,還應該將供應商、通路商,乃至當地社區等納入範圍,亦即企業也有責任為他們創造共生共榮的環境。

全球化的發展,則使企業責任的問題變得更為複雜。例如:跨國企業的供應商,在開發中國家所支付的低廉工資(每日一?二美元),是不是一種壓榨?跨國企業該用什麼樣(或誰)的標準來訂最低工資?雇用十五歲以下的童工,是否不人道?但在義務教育不普及的開發中國家,這些童工的就業,可能是他們家庭收入的最大來源,即使不就業他們可能也只是上街遛達或嗑藥。

為了使企業在全球經濟體中扮演優良企業公民的角色,以及使企業經理人知道如何面對日益龐大與複雜的利害關係人,本書主張:管理教育需要做的,不是將某一種特定的企業公民責任的觀點,強加到學生身上;而是要在教育學程中,將這個議題的優先性提高到其他管理課目之上,以培養學生通過企業公民責任的觀點,討論其他經營管理議題的習慣;並且使學生本能地以企業公民責任的標準,做為他們決策與行動的標竿。

(3)從工業革命開始,科技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資訊革命之後,科技對人類文明的衝擊更形深遠。今後,企業與產業的解構重組,還會更激烈地繼續發生;生活方便性的增加與個人隱私的遭受威脅,兩者間的矛盾還會進一步加劇;產銷結構的全球化潮流,還會更波瀾壯闊地發展。不會善用新技術解決問題的企業,在市場中恐怕都不可能長期生存。

有鑒於諸如運算科技、生物工程、微型化技術等尖端研發上的進展,以及交疊運用後,可產生塑造未來企業風貌的強大威力,本書認為:由於這些科技同時具有很強的優勢與高度的風險,未來的經理人(不論有無技術的學位)除了必須對各種新興科技帶來的潛在利益、風險以及道德挑戰,要有深刻的了解外,還必須懂得如何創新地應用這些新興科技。

消費者優勢湧現

二十世紀九0年代隨著 dotcom 泡沫的形成,以及「新經濟」的說法盛行之後,在華爾街分析師推波助瀾之下,導致全球許多上市企業一度誤入歧途。企業的本質價值受到嚴重的斲喪,目前確實到了企業道德必須重整的地步。有鑒於二十世紀之後,企業體是政府部門之外,人類文明發展最主要的一股驅動力量,史隆管理學院在這一議題上,確實做了非常深切的反省。在我來看,他們其實是在強調中國儒家一貫主張「本末之辨、道術之分、德能之別」的重要性:企業經理人必須把握企業經營的基本面,並且要操守與能力並重。唯有專業經理人禁得起這種道德標準的檢驗,企業才能確保永續經營與發展;這也是企業經理人面對未來日益複雜的經營環境時,必須具備的基本價值認知與決策智慧。

對於濫觴於一九九0年代的網路科技,本書的主要著眼點放在它對市場消費行為的影響上。本書認為,在充斥各種市場資訊的網路世界興起後,消費者可以從中性的第三者,或是負責任的生產者網站上,取得充分的訊息,進行消費前的分析與比較;因此,過去「推式行銷」(push marketing)的模式,未來將被「信賴行銷」(trust marketing)所取代。過去的市場,由於供需雙方的「資訊不對稱」,使不誠信的生產者與經銷商可對消費者上下其手,施展許多不公平的促銷手法。網路科技賦予消費者在未來消費市場更多的主導權。因為消費者利用網路上的資訊,可以:(1)有更多的通路可供選擇;(2)有更豐富且可靠的資訊可做事前比較與分析;(3)更簡化的交易流程,使消費者可以評估一筆交易,並更方便地執行一項交易。這些效應結合起來,就徹底打破過去資訊不對稱局面,形成網路時代的「消費者優勢」。事實上,這股優勢在全球各地已經開始顛覆許多傳統行業,並形塑許多新興的商業機會。例如:旅遊業,航空業,乃至於美國的汽車經銷業,都是首當其衝的行業。「消費者優勢」的湧現,對於今後的企業行銷來說,代表的是一種非常真實的挑戰與新生的機會。

訓練具新思維的企業經理人

對於九一一紐約世貿大樓的悲劇,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本書採取的觀點,不從「反恐」著墨,它反過來提醒大家:全球化利益的分配不均,會對跨國公司與整個全球化歷程產生劇烈的反作用力。其實,這也是本書會把「企業責任」放大成「全球公民責任」這一主張的論據基礎。從這一角度來反省九一一事件的意義,確實讓人佩服提出這種主張的人,所具有的歷史洞察力、恢弘的眼界與胸襟,以及職業道德上的擔當。

面對如此眾多的挑戰,我們需要的是一批具有新思維的企業經理人。今天的企業經理人準備好了嗎?這其實是今後所有管理教育者與企業領導人的共同課題。要因應這些嚴苛的挑戰,我們可以想像,不只今後的管理教育學程需要相當幅度的更張,以便訓練出足以面對挑戰的新一代企業領導人;同樣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再教育系統,使目前已經在職的專業經理人,也能成為今後勝任的決策者。本書對於這個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但我認為還需要更多討論與實驗,才能找出各自因地制宜最適當的(可行)做法。

在史隆學院修課,對我來說已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當時自己還是MIT的博士班學生,為了寫論文,就到﹁course 15﹂——MIT其他學院的學生對史隆管理學院的暱稱——修了許多課程。當中有幾門課,確實使自己後來受益無窮(例如:組織變革管理)。日前《天下雜誌》表示即將出版本書,問我可否為它寫一篇序文。書稿寄來瀏覽之後,發現其中許多論點,也正是自己最近在思考的議題。因此,除了介紹該書內容之外,也在此順便表達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就請方家一併指正。

(本文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教授、中華電信公司前董事長)


參考:


http://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jsp;jsessionid=3D4A380AB594B0BDB0603311D9A98BF0?prodId=234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與友情大不同


友情是愛情的基礎與前提;愛情是友情的發展和質變。兩者有聯繫,亦有質和量的區別。

友情可以發展為愛情,亦可永遠發展不成愛情。

關於友情與愛情的區別,有時的確很困難,日本一位心理學者提出了五個指標,可供參考。


第一、支柱不同

友情的支柱是"理解",愛情則是"感情"

友情最重要的支柱是彼此的相互瞭解,不僅是對方的長處優點,就是短處缺點也要充認清。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友情。愛情則不然,它是對對方的美化,視作理想後產生了戀愛,貫穿其間的全過程的是感情。 


第二、地位不同

友情的地位"平等",愛情卻要"一體化"

朋友之間立場相同,地位平等,彼此之間無須多餘的客氣,也沒有煩惱的擔憂。如果遇到對朋友不利時,可以直率地提出忠告,甚至動怒,也要義正詞嚴地規勸。朋友之間,就是這樣,有人格的共嗚,亦有劇烈的衝突。愛情則不然,它具有一體感,身體雖二,心卻為一,兩者不是互相碰擊,而是互相融合。 


第三、體系不同

友情是"開放的",愛情則是"關閉的"

兩個人有堅固的友情,當人生觀與志趣相同的第三者、第四者想加入的話,大家都會歡迎。愛情則不然,兩人在戀愛,如果第三者從旁加入,便生嫉妒心理和排除異已的行為。


第四、基礎不同
友情的基礎是"信賴",愛情則是糾纏著"不安"

一份真誠的友情,具有絕對的依賴感,猶如不會動搖的磐石。相反的,一對相愛的男女,雖不是沒有依賴對方,但老是被種種不安所包圍,比如"我深深地愛著她,她是否也深深地愛著我?""他的態度稍微變了,是不是還和以前一樣地愛著我?" 


第五、心境不同

友情充滿"充足感",愛情則充滿"欠缺感"

當兩個人是親密的好朋友時,彼此都有滿足的心境;但當兩個人一旦成為情人時,雖然初期會有一時的充足感,可不久之後,就生不滿足感,總希望有更強烈的愛情保證,經常有一種"莫名的欠缺"尾隨著,有著某種著急的感覺。 


一般地說,每個人在交往中,只要不欺騙自己,不是在演戲,能好好地反省自己內心的情感動向,依據上述五個指標,仔細地觀察、反省,並作綜合分析,對友情與愛情是可以正確地辨別的,在友情和愛情的岔路口可以準確定向。所以,以一時一事的觀察和內省為依據的判斷,難免誤差,必須作長期的、多方面的綜合,排除誤差。

愛情是以心換心的結晶,它是兩顆心共同撞擊的火花,其能源是共同的理想和純真的真誠;一方意願的強加是辦不到的,故弄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還有一種,是利用對方的弱點,耍要脅,以打動對方的惻隱之心以求得愛情,這種行為最為無聊,它攝取不到真正的愛情,即使得到也是苟合。

最為要不得的,是為了"敲定"而纏綿,要求"刺激"以保證,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玩火"的態度,終究要灼傷自己或對方,甚至雙方毀滅。


參考 :


http://www.life.com.tw/index.php?act=view&news_no=2925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喜歡還是愛 


 


 作者:李雅惠


(摘自亞東紀念醫院青少年健康中心)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愛情從盤古開天闢地或者亞當夏娃的時候就在生活裡展開,而愛情像是一種魔力藥,讓人又愛又很,想靠近卻又怕傷害,反反覆覆之間,混亂人的心情,牽動每個人心裡深深的渴望和期待。

   蔡詩萍在中國時報上有篇文章中寫到:「只怪愛情是世間最難測的人際互動,再善良的人也不能確保必獲邱比特青睞,再惡劣的人也可能在情愛世界中始終是贏家,再癡情的人也不見得能幾分耕耘幾分收穫,再自認懂得愛情的人也可能在心儀對想出現時一籌莫展。」短短的幾行字句,道盡了愛情的難以捉磨與不照牌理出牌的性格,往往是剪不斷裡還亂。不過,到底愛情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會如此糾纏人心,還是這根本不是愛情,我只是喜歡或欣賞呢?

   許多人的愛情會從友誼之間的相處,晉升到喜歡愛慕感覺的產生,更進一步到愛情,這是屬於循序漸進式的愛情生涯進路。而「友誼」指的是一種親密與關懷的關係及態度,也包括了互惠、互信與忠誠包容(Basow,1992)。在友誼的建立歷程上,喜歡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要素。

   「喜歡」(like)是一種感覺,也是一份欣賞之情。喜歡是傾向於利己的(林惠瑛,1995),當個體對某一人有好感時,就會想要和他(她)作朋友,分享生活中的點滴與心得;透過交談、活動及其他溝通方式建立初步的關係,再經過自我揭露及內心世界的分享,而漸發展為友誼關係。在喜歡的成分中,比較著重於關係的尊敬、吸引及感情(Rubin,1976),較沒有強烈的依附關係存在。

   「愛」(love)和友誼是不同的,和喜歡也有所差別。林惠瑛(1995)指出愛是一種「施」與「受」的甜美感受;Rubin(1970)並不認為愛與喜歡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視為關係本質上的差異;他指出愛包括三個重要成分:關懷(caring)、依附(attachment)、信任(trust)。陳皎眉(1996)則認為喜歡的主要成分是給於對方好評,尊敬(respect)及兩人有相似的知覺(similarity)。

   而在愛情理論中,除了L.Saxton(1990)、J.Lee(1977)、P.R.Shaver&Hazan(1988;1994),以及Feeney&Noller(1996)依不同的觀點對愛情加以分類之外,常為提及的則是Sternberg(1988)所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 Sternberg認為愛的三元素為親密(intimacy)、熱情(passion)和承諾(commitment)。親密指彼此依附及親近的感覺;熱情指雙方關係令人興奮及激情的部分;承諾則只願意和對方相守的意願及決定。這三個基本元素有不同的特性:承諾的穩定度高,激情的穩定度低,但激情的效果強,而承諾和親密則較具長期的效果。還會因比例的不同,形成數種不同的愛,比如:

1、浪漫之愛:親密與激情所組成的愛,如「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2、同伴之愛:親密與承諾所組成的愛,如「經歷大風大浪,我們是最佳拍檔」。

3、昏庸之愛:激情與承諾所組成的愛,如「你給我一夜,我給你全世界」的交易式情愛。

4、完美之愛:親密、承諾及激情的交互作用所形成,意味真愛的本質。

   Sternberg的理論將三向度三元素形成他的愛的三角形論,闡明各種不同愛情的風貌,改變三角形任一邊將早成形狀互異,大小不同類型的愛。

   除了Sternberg對於愛情三元素可以來解釋愛情的類型外,之前也提過愛情研究的祖師爺Rubin,他曾設計一種紙筆測驗,來測量所謂的愛情與喜歡,他認為愛情的三個成分是:關懷(caring)、依附(attachment)、信任(trust),而喜歡的三個成分是:(1)對方有利的評價(Admiration)、(2)尊敬(3)覺得與對方相似對方有利的評價(Admiration)。Rubin發現兩人若是愛愛情量表上得分高,則兩人相互注視時間較長,次數較多,也表示她們正在戀愛和將來可能會結婚(摘自柯淑敏,兩性關係學)。以下是這個量表的內容,你可以試著做做看,看看你對他是喜歡還是愛的感覺,不過先聲明即使是測驗也會因人而異,何況是愛情這複雜的因素,所以僅供參考囉!

對他的感覺,是喜歡?還是愛?你分辨得出來嗎?

   不管你是否正在戀愛,試著依照自己的情況或想法,勾選符合自己目前戀愛狀況或對愛情憧憬的敘述句。

(1)他情緒低落時,我覺得重要的職責就是讓他快樂起來。

(2)所有的事件我都可以信賴他。

(3)我覺得要忽略他的過失是件很容易的事。

(4)我願意為他做所有的事情。

(5)對他,我有一點佔有欲。

(6)若不能跟他在一起,我覺得非常的不幸。

(7)我孤寂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去找他。

(8)他幸福與否是我很關心的事。

(9)我願意寬恕他所做的任何事。

(10)我覺得他得到幸福是我的責任。

(11)當和他在一起時,我發現我什麼事都不做,只是用眼睛看著他。

(12)若我也能讓他百分之百的信賴,我覺得十分快樂。

(13)沒有他,我覺得難以生活下去。

(14)當和他在一起,我發覺好像兩人都想做相同的事。

(15)我認為他非常好。

(16)我願意推薦他去做為人所尊敬的事。

(17)以我看來,他特別成熟。

(18)我對他有高度的信心。

(19)我覺得什麼人和他相處,大部分都有很好的印象。

(20)我覺得他和我很相似。

(21)我願意在班上或團體中,做什麼事都投他一票。

(22)我覺得他是許多人中,容易讓別人尊敬的一個。

(23)我認為他是12萬分的聰明。

(24)我覺得他在我所有認識的人中,是非常討人喜歡的。

(25)他是我很想學的那種人。

(26)我覺得他非常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

測驗分析:

~ 摘自「兩性關係學」/ 柯淑敏 著

結果分析: 你的勾選項目若集中在1至13項者,表示你對他的感情以「愛情」成分居多,而若多集中在14至26項者,表示你對他的感情以「喜歡」成分居多。


參考:


http://w3.pcjh.tp.edu.tw/health/love.htm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友情與愛情
兩性人際發展的歷程
異性友情的重要性
戀愛的過程
什麼是「愛」、「喜歡」是什麼
友情V.S愛情


兩性人際發展的歷程
幼兒期:「無性期」
兒童期:「同性群友期」
青春期「同性密友期」「少年情懷」「重色輕友」
青年、成年期:「異性群友期」「異性密友期」、「情愛期」、「婚姻期」
結婚後:「蜜月期」、「衝突期」、「調適期」、「和諧期」。
人際互動各階段的發展任務
「同性群友期」:發展個體的「社會感」拓展人際關係 。
「同性密友期」 :則在充實自我的內涵,發展人際情感。
「異性群友期」 :培養兩性社交技巧,學習與異性相處的知能。
「異性密友期」 :學習兩性溝通技巧,建 立婚姻關係厚實的基礎。
異性友情的重要性
Argyle 和Henderson(1996)的研究發現:同性或異性朋友較多,經常能夠與之聚會談心的人,通常較為長壽、健康、有幸福感.
. Papalia ( 1999)認為,青年階段人際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從同性友誼的型態轉為以異性朋友的友誼關係。
兩性關係之互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互動關係,它是一種多元、亙補、成長又開放的關係,而非僅限於男歡女愛的情愛關係。

兩性親密關係的發展取向
女性:
「社會層次」接觸 →「情愛層次」互動→ → 「體膚層次」的交往 → 「性與婚姻層次」關係。
男性:
「社會層次」接觸 → 「體膚層次」的交往 → 「情愛層次」互動 →「性與婚姻層次」關係。

戀愛的過程

Reiss ( 1952)車輪理論
融洽階段
自我顯露階段
相互依賴階段
親密需求實踐階段

「愛」與「喜歡」的不同
曾昭旭(1987)
兩性碰觸是單方或雙方產生一種生命開放的喜悅情懷。
喜歡是單方的關係,自己是主體,被喜歡的對方是個客體。愛則是雙方的關係,彼此互為主體。

「愛」與「喜歡」的不同

戴傳文(1983)整理了各家說法
「喜歡」是比較利己的
「愛」是先利人而後利己的,當愛上某人時,是一種「施」與「受」的甜美感覺與需求滿足。
「愛」可以包括「喜歡」,「喜歡」一個人則不一定會「愛」上他。「愛」是「喜歡」的極致。
「喜歡」是什麼
社會心理學家Rubin﹔(林彥妤譯,1995)
愛反映我們依附、關心與親密的情感。
喜歡則反映我們對他人在工作取向活動上的態度
人們因為聰明、能幹或判斷力良好而受到喜愛。
愛情量表得到三個因素:依戀、照顧和親密。
喜歡量表得到四個因素:適應、成熟、判斷和聰敏。


友情V.S愛情
□我想我是喜歡他
□我們之間歡迎朋友介入
□對方不在時我有別的方式可以取代他
□和對方在一起我情感保持一致
□我想我是愛著他。
□我們之間容不下第三者闖入。
□對方不在時,幾乎沒有其他替代他的方法。
□和對方在一起,我常有心動之感。
友情V.S愛情
友情
1.較自然
2.較能冷靜思考(如君子之交)
3.人際關係親近、親和
4.個人關懷關係
5.包含了相互選擇、信賴、忠誠、互惠、包
   容的互動

 友情V.S愛情
 愛情
較不能理智去思考很多事情
含帶著對生理、愛、性的需求,在過程會引領進入新的境界與新的興奮
易忽略現實、茫然陷入一對一

友情與愛情的差異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僅關懷情感的涵蓋
愛情多所期待,有更多的情感需求,生理上之需求
友情是一種喜歡與他親近的感覺。
愛情則更有獨佔獨享的慾望。
友情因相處亦可能日久生情變成愛情。
維持純友誼是有條件的,兩人需有一致的認知。
 
若兩情相梲,我們沒有必要,一定得克制自己不要讓戀情發生。
愛情關係
海寧(Robert Heinlein):「愛」就是對另一個人的快樂感同身受。
「愛」是一種主觀經驗,完全屬於個人的體會。
維琴尼亞‧吳爾芙:愛情純粹是個人的情感產物。


戀愛類型–伴侶愛
細水長流,煮開水式的愛情,通常係由友誼逐步進展到愛情。因相處時間較長,態度較自然,彼此較能建立起互信,互賴的關係,屬於腳踏實地,穩紮穩打的愛情經營法,不失為較健康,明朗特質,成功性較高的愛情類型。

戀愛類型–浪漫愛
羅曼蒂克式的愛情,浪漫的情懷,觸電的感覺,神魂顛倒,如痴如醉,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將對方特質過度美化,忽略真相,陷入盲目的危機。

戀愛類型–神經愛
你會變心嗎?我好不安心!
你應該時時刻刻關注我──佔有
沒有你,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易帶給對方相當大的壓力,而心生逃避。
對自己缺乏自信,自覺我不好,藉著對方的愛來肯定自
己!小心,這是個永遠填不滿的洞!

討論問題

妳/你覺得愛情是佔有對方嗎?這樣的心
態有什麼問題?
妳/你或妳/你認識的人曾因為談戀愛而讓人際關係變差嗎?這對他們個人及兩人的關係有什麼不利的影響?
一個人有沒有可能同時兼顧友情與愛倩?
戀愛類型–奉獻愛
我的愛上可動天地,下可泣鬼神。
我總有一天會感動你。
強烈自卑或自大心理作祟。

易讓對方感到負擔和歉疚,迫使對方憐憫或離開你!

討論問題
妳/你有過被追得很煩的經驗嗎?妳/你覺得要怎麼拒絕比較「徹底」?

愛是什麼?可不可以只要尊重,不要強迫?

 戀愛類型–現實愛
身高?年齡?職業?經濟狀況?學歷?
我愛你,但是我要你做到………………。如果你做不到…………我就會不快樂。
「適配」才是最重要。
愛情是要講條件的!

 但別忘了,條件最好的人,並不一定是最適合的伴侶!

問題討論

「高高在上的男人,努力飛上枝頭的女人」,如此性別角色的呈現,對於前述有條件式的愛情,妳/你的看法?
戀愛類型–見人愛
自命不凡處處留情!
愛情又是一埸遊戲,一埸夢,何必那麼認真!
缺乏安全感,不願負責!
女友或男友一個一個的換,好不風光!但內心的空虛誰知道!

戀愛類型–三角愛
我不是故意的。
是如此的難分難解
也只有當仁不讓。
尊重他(她)的決定!
感情表達與接受
問題討論
女生可以主動追男生嗎?妳/你對於主動的女生有甚麼觀感?為什麼 ?

你喜歡一個人,並向她/他表白時,妳/你希望她/他如何對待妳/你?

戀愛類型–單相思
愛你在心口難開!
總有一天等到你──執著
但是別忘了,你可以選擇執著,你也可以選擇「了悟」!
執著──享受默默的愛一個人,也是很幸福的事,!
了悟──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支花!

 如果說「了悟」卻不夠酒脫,「執著」卻又不能無怨無悔,那麼椎心之痛與恨將無從開解。

年輕人的愛情觀
中山大學電子報逸報2003年調查:
有6 成1 的學生曾經談過戀愛
談過2 次以上戀愛的學生超過半數,占5 成3。
有6 成7 的學生表示會「主動追求喜歡的人」,其中男性有7 成3,女性亦近5 成。
在「愛情與麵包」的難題中,有高達6 成2 的學生選擇「麵包」,且女生有7 成5 高於男生的6 成。

年輕人的愛情觀
一個重要的現象便是所謂腳踏兩條船或多條船的「劈腿族」
有32%的女性、27%的男性當過「劈腿族」。 (引自東森新聞報,2002 年12 月20 日)
在18 到30 歲的六年級上班族中「劈腿族」將近兩成,約佔18.49%(引自東森新聞報,2003 年7 月31 日)。


失戀陣線聯盟
失戀問題等於面子問題
失戀後的自我折磨
情緒的轉變-由愛生恨
情感的昇華-由情人變成朋友
自我成長自我肯定的過程
壓抑絕非好事

 失戀大補帖  
尋找感情挫折之真正原因:如果真的無法補救,就把它當做前車之鑑、當成一經驗。
避免鑽牛角尖,因為這會讓自己愈想愈糟,愈想不開。
坦誠面對感情挫折的創傷,時間是最好的治療。
面對現實,承認事實,退一步海闊天空。

討論問題

妳/你如何處理失戀的心情?
妳/你覺得愛情是永遠的嗎?如果對方或自己變心了,妳/你會加何看待這樣的變化?
Blends
友情與愛情
兩性人際發展的歷程
異性友情的重要性
戀愛的過程
什麼是「愛」、「喜歡」是什麼
友情V.S愛情


兩性人際發展的歷程
幼兒期:「無性期」
兒童期:「同性群友期」
青春期「同性密友期」「少年情懷」「重色輕友」
青年、成年期:「異性群友期」「異性密友期」、「情愛期」、「婚姻期」
結婚後:「蜜月期」、「衝突期」、「調適期」、「和諧期」。
人際互動各階段的發展任務
「同性群友期」:發展個體的「社會感」拓展人際關係 。
「同性密友期」 :則在充實自我的內涵,發展人際情感。
「異性群友期」 :培養兩性社交技巧,學習與異性相處的知能。
「異性密友期」 :學習兩性溝通技巧,建 立婚姻關係厚實的基礎。
異性友情的重要性
Argyle 和Henderson(1996)的研究發現:同性或異性朋友較多,經常能夠與之聚會談心的人,通常較為長壽、健康、有幸福感.
. Papalia ( 1999)認為,青年階段人際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從同性友誼的型態轉為以異性朋友的友誼關係。
兩性關係之互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互動關係,它是一種多元、亙補、成長又開放的關係,而非僅限於男歡女愛的情愛關係。

兩性親密關係的發展取向
女性:
「社會層次」接觸 →「情愛層次」互動→ → 「體膚層次」的交往 → 「性與婚姻層次」關係。
男性:
「社會層次」接觸 → 「體膚層次」的交往 → 「情愛層次」互動 →「性與婚姻層次」關係。

戀愛的過程

Reiss ( 1952)車輪理論
融洽階段
自我顯露階段
相互依賴階段
親密需求實踐階段

「愛」與「喜歡」的不同
曾昭旭(1987)
兩性碰觸是單方或雙方產生一種生命開放的喜悅情懷。
喜歡是單方的關係,自己是主體,被喜歡的對方是個客體。愛則是雙方的關係,彼此互為主體。

「愛」與「喜歡」的不同

戴傳文(1983)整理了各家說法
「喜歡」是比較利己的
「愛」是先利人而後利己的,當愛上某人時,是一種「施」與「受」的甜美感覺與需求滿足。
「愛」可以包括「喜歡」,「喜歡」一個人則不一定會「愛」上他。「愛」是「喜歡」的極致。
「喜歡」是什麼
社會心理學家Rubin﹔(林彥妤譯,1995)
愛反映我們依附、關心與親密的情感。
喜歡則反映我們對他人在工作取向活動上的態度
人們因為聰明、能幹或判斷力良好而


參考:


http://www.ppt2txt.com/r/05ebe2ac/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褚士瑩:繞著地球公益旅行
不到三十歲,褚士瑩就曾遊歷過八十多國、出版三十多本旅遊書。
現在,他選擇做一個能夠結合旅行志趣的國際志工顧問,浪跡世界幫助人。

文/蕭富元
天下雜誌364期
他曾經需要不斷販賣自己,寫專欄、出書打書,拍廣告、主持廣播和電視節目,時時刻刻活在攝影鏡頭下;他也曾在美國高科技公司工作五年,看盡金錢遊戲。彷彿是走到生命的轉角,先後在台大、開羅大學與哈佛求學的褚士瑩,精準地按照自己的人生規劃,在而立之年轉換跑道,開啟公益旅行家的生涯。

像他這樣從小夢想旅行世界,不到三十歲就遊歷八十多國、出版三十多本旅遊書的實踐者並不常見。褚士瑩從高中時期做交換學生開始浪跡世界,只不過,過去他為自己旅行,現在他為別人旅行。

組織專業志工團

一年有三百三十多天在海外,待在台灣的時間前後加起來只有一個月,褚士瑩還記得,在哈佛甘迺迪學院念公共行政時,深切體認到自己旅行世界的夢想其實很小,立願三十歲後要幫助那些夢想更大的實踐家。

他選擇做一個能夠結合旅行志趣的國際志工顧問,並組織一組包含科學家、農業學者、計劃專家等多國籍的十人專業志工團隊,積極參與國際公共事務。

和觀光旅行迥異其趣,公益旅行看到的是殘破不堪的現實。

三年多前,褚士瑩擔任某項緬甸孤兒獎學金專案顧問,深入現場後,發現孤兒還是上不了學,善款淪為軍方手中的武器。緬甸軍事政權禁止非政府組織進入當地,要真正幫助失學兒童,褚士瑩必須思考如何在不觸犯軍政府的前提下,直接到現場工作,把兒童留在學校,免於落入雛妓或是童工的命運。

根據多年經驗,他深知公益計劃要成功,必須有當地人全程參與。他主動連絡聯合國東南亞總部詳陳構想,並三顧聯合國緬甸辦公室,說動當地工作人員加入他的團隊,從零開始,建立了專案志工辦公室,並獲得政府默許,成為第一個獲准進入緬甸偏遠地區的非政府組織。他每個月都會到緬甸蹲上一、兩個星期,發展到後來,英國、日本使館以及世界展望會等機構,甚至還委託他做一些公益專案。

從仰光出發,需要走五天才能到達這五個普通旅人足跡難至的窮困省分。褚士瑩到各地募款,認養失學孤兒,並在當地辦托兒所做學前教育,協助推廣環保農場,說服居民放棄鴉片改種高經濟價值作物。

他也反思,弱勢社會是一種結構問題,光是幫助小孩,並不能解決問題,還得擴及他的家庭,乃至整個村子。總是幫了一個忙,就會有另一個問題浮現,志工能幫忙的永遠只是冰山一角。「這時必須想,你對自己的信心是什麼?你想要的意義是什麼?」褚士瑩始終相信,只要小孩知道有人曾經為他努力過,日後他也會為自己的人生努力。
在做國際志工的過程中,褚士瑩觀察到,幫助弱勢團體並不如想像中的簡單,「working with the community(與社區一起工作)和working for the community(為社區工作)完全不一樣,」一身勁裝打扮的褚士瑩強調,做志工不能一廂情願去想對方需要什麼,而是要了解對方原有的需求,協助他們一起完成。「如果他們要的只是踩水機器,你卻給電腦,這就像是外太空來的隕石,」褚士瑩感慨,志工需要等待、自我要求和紀律,不能徒有熱情而缺乏常識,不專業造成的傷害通常比幫助還要大。

負責任的旅遊

對褚士瑩而言,推展國際志工計劃最艱困的工作,不是如何有效幫助弱勢、和對方政府交手,而是跟捐款者溝通。他曾經協助一個十七歲的緬甸青年文盲申請補助回小學念書,當捐錢者看到認養的「兒童」照片,對褚士瑩抱怨,「他怎麼那麼老又不可愛?」讓褚士瑩錯愕不已。
除了把志工當作專業,他也秉持「公益旅行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responsible travel)」信念,不為了做一件好事,而創造另一件壞事。即使是做公益,旅行也不能造成額外公害,搭飛機、乘汽車所消耗的油料以及製造的二氧化碳,都必須以種樹或送省電燈泡來抵消。

同時處理十幾個公益專案、遍布十幾個國家,每個月平均去十個國家,就算工作時間比以前更長,褚士瑩反而沒有以前那麼疲累,「不必販賣自己,每一口呼吸都是在幫助別人,非常值得,」褚士瑩內省,全職公益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看清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對名利也更覺悟。現在的他,即使寫書,也不必到處宣傳、搶媒體曝光。
「現在的我,不需要別人認識,對自己的快樂看得更清楚,」不過三十幾歲,褚士瑩言談間顯得內斂老成。
是啊,做的是自己想做而不是必須做的事情,必須做的又是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的確是一份美好的差事 。■

我是分隔線........


你都怎麼規劃你的旅行?觀光、採購、體驗當地生活?還是,冒險?

現在一種最新興的旅行型態,突破以往人們對旅遊的既定概念。這種旅遊叫做voluntourism(公益旅行),結合了公益活動(volunteer)和旅行(tourism)兩種概念,讓旅行者不僅在旅行當中感覺到不同的生活面貌,更可以主動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參與voluntourism,你可能可以到國外教貧窮的孩子英文、到窮鄉僻壤幫忙建房子、潛入大海裡,幫忙保育大鯨魚、每天跟野生動物相處,觀察牠們,進而提供保育的資源、或者,你也可以到泰北邊界幫助一些失學的孩子。

這樣把旅行和公益的結合不賴吧!你短暫脫離一成不變的生活,到另外的國度創造另一種可能性。這樣的旅行在國外越來越盛行,在台灣卻很少聽聞。

我有位朋友,不久前才專程前往曼谷學習按摩,計畫階段性的取得泰國按摩的執照。可別以為我這位朋友是想謀得一技之長,才出此打算。他可是清大博士,目前正在工研院上班,希望為自己規律的生活多增添一點情趣,也希望多拓展自己不同的面向。他把旅遊和學習做了完美的組合。

我呢?則是一直希望到泰國學習泰國菜,再到泰國北部做點公益活動。這樣,除了可以旅行,還可以集學習和公益於一身。我可是很期待這樣的旅行的到來呢。

人生或許應該累積一些不同於自己目前生活模式的經驗,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精采。

說不定過幾年後,台灣一團一團出國觀光的人,會變成一團一團出國從事各種有益也有趣的公益活動呢!



參考:http://www.wretch.cc/blog/dream00028/9319132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幸福是夫妻共同追求的


  婚姻幸福與否不能由籠統的離婚率來代表。離婚率較歐美為低並不意味著國人的婚姻較歐美各國的婚姻幸福。婚姻幸福不幸福,或是婚姻如何能維持幸福,要看夫妻雙方的成長能力而定。


  以前我們已稍微談過,國內的婚姻有三個普遍的現象:枯竭的婚姻:夫妻雙方相敬如「冰」,夫妻兩個人談不上話,別提水乳交融,更別希望兩人親密相愛。剛結婚時的相愛情形只是在爭吵時才被引出來做為指控對方的記錄。義務型的婚姻:夫妻雙方鑑於傳統文化的束縛,兩人極力扮演好夫妻的角色,各盡應盡的義務。受苦型的婚姻:兩人已是水火不容,但是礙於情面,只好維持著貌合神離的關係,彼此都知道對方已另有對象,但是為了孩子、為了面子、為了家庭的傳統,兩人不敢離異,情願在這種關係中痛苦的生存。


  這些婚姻的現象使一個家庭雖然沒有激烈的爭吵與衝突,但是家庭的氣氛卻是一片死寂;雖然使夫妻兩人維持著婚姻關係,卻是無可奈何的相聚;雖然全家大小日夜均可見面,但每個人卻巴不得早日可以離開家庭而得到「自由」。


  夫妻之間的誤解與衝突永遠存在,兩人卻無法去克服,最後只好以逃避的方法來處理。這些現象最基本的原因是他們的婚姻與家庭絲毫沒有成長。如何使婚姻成長呢?


  1.夫妻之間必須「設立」共同的目標


  (注意:不是「有」「沒有」共目標,而是「設立」共同目標。)所謂目標,一般人馬上會想到是指著買房子、買電氣設備,或貴重首飾等物質目標。這些當然可以,不過,難免會有一些副作用,造成很膚淺的夫妻關係。目標的設立最好有其對緊張關係的解凍性或美滿關係的增進性。例如兩人可以設立一年後一起參加國內的豪華旅遊,三年後的日本之旅,或幾年後的美西之旅。有了這些目標後,兩人不妨談談具體可行的方案,包括如何存錢、孩子到時如何託人照顧、旅遊資料的開始收集與整理等。這些事情可使夫妻兩人有較愉快的「未來觀」,也可使彼此之間的誤解或不滿在準備這些目標時,有較佳的機會與環境去化解。


  



婚姻幸福與否不能由籠統的離婚率來代表。離婚率較歐美為低並不意味著國人的婚姻較歐美各國的婚姻幸福。婚姻幸福不幸福,或是婚姻如何能維持幸福,要看夫妻雙方的成長能力而定。


  以前我們已稍微談過,國內的婚姻有三個普遍的現象:枯竭的婚姻:夫妻雙方相敬如「冰」,夫妻兩個人談不上話,別提水乳交融,更別希望兩人親密相愛。剛結婚時的相愛情形只是在爭吵時才被引出來做為指控對方的記錄。義務型的婚姻:夫妻雙方鑑於傳統文化的束縛,兩人極力扮演好夫妻的角色,各盡應盡的義務。受苦型的婚姻:兩人已是水火不容,但是礙於情面,只好維持著貌合神離的關係,彼此都知道對方已另有對象,但是為了孩子、為了面子、為了家庭的傳統,兩人不敢離異,情願在這種關係中痛苦的生存。


  這些婚姻的現象使一個家庭雖然沒有激烈的爭吵與衝突,但是家庭的氣氛卻是一片死寂;雖然使夫妻兩人維持著婚姻關係,卻是無可奈何的相聚;雖然全家大小日夜均可見面,但每個人卻巴不得早日可以離開家庭而得到「自由」。


  夫妻之間的誤解與衝突永遠存在,兩人卻無法去克服,最後只好以逃避的方法來處理。這些現象最基本的原因是他們的婚姻與家庭絲毫沒有成長。如何使婚姻成長呢?


  1.夫妻之間必須「設立」共同的目標


  (注意:不是「有」「沒有」共目標,而是「設立」共同目標。)所謂目標,一般人馬上會想到是指著買房子、買電氣設備,或貴重首飾等物質目標。這些當然可以,不過,難免會有一些副作用,造成很膚淺的夫妻關係。目標的設立最好有其對緊張關係的解凍性或美滿關係的增進性。例如兩人可以設立一年後一起參加國內的豪華旅遊,三年後的日本之旅,或幾年後的美西之旅。有了這些目標後,兩人不妨談談具體可行的方案,包括如何存錢、孩子到時如何託人照顧、旅遊資料的開始收集與整理等。這些事情可使夫妻兩人有較愉快的「未來觀」,也可使彼此之間的誤解或不滿在準備這些目標時,有較佳的機會與環境去化解。


若夫妻有共同的信仰或共同的生活觀,則在生活當中不妨設定一些信仰目標,例如:



  ‧一年當中全家一起去孤兒院探望孤兒幾次。
  ‧每個星期,夫妻最好有兩次共同禱告的時刻。
  ‧兩人在一年內對那些朋友應再多予關懷。

  理論告訴我們:生活最好是朝著目標走,而不是被現實所逼。是 FOR THE SAKE OF (為了未來的目標),而不是 BECAUSE OF (因為過去的因素),前者使生活充滿著主動性,使夫妻生活有活力,後者使人被推著走,容易使婚姻枯竭。


  當然目標的設定不要忘了可行性(目標不能定得太高),也必須有規劃性,使夫妻兩人清楚知道,目標是如何完成的。


  2.夫妻生活中,不妨每個禮拜有一固定時間為配偶做一件事。


  有個先生體諒到太太做家事的煩雜與無聊,對太太說,每個禮拜六下午放太太四小時假,由先生(或請人)來看小孩,而太太可在四小時當中逛街、洗頭、看書、探望同學朋友等任何她高興做的事情。


  這個先生真是聰明,不光是他有體諒太太的心(不認為女人活該,必須做永遠做不完的家事),他更體會到讓配偶高興也就是使自己快樂最好的方法。太太有了每週四小時的自由時間來調劑,平時家事做得更順心與盡力,對先生的體貼更是滿懷感激與愛意。家庭並沒有因太太放假而大亂,反而更有效率、更有氣氛。更重要的,夫妻之間是一個主動關懷,彼此為對方著想的絕佳狀況,這種婚姻當然會成長。為對方做一件事,當然自己會受點苦,或需花一些錢,但這是最小的投資,而且必然有最好的報酬。(注意:這是一種主動的付出與關懷,而不是經由談判、爭吵、革命得來的,兩者境界完全不同。)


  3.設法恢復婚前的約會活動


  絕大部份的夫妻在結婚後都會埋怨對方「失去起初的愛心」,因為結婚以後,兩人雖然日夜生活在一起,但是卻只是「履行同居的義務」住在一起而已。加上孩子生下來後,事業繁忙時,夫妻兩人不知不覺就都以為為事業犧牲、為兒女奉獻一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遺憾的是,兩人都以夫妻的甜蜜關係──這最需要保護與小心維持的愛當作第一件貢品,來獻給事業與兒女,難怪生活充滿了犧牲與義務,夫妻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冰冷。嚴重者衝突四起,甚至離異分飛。


  事業與兒女固然重要,但夫妻之間在為他們竭力付出時,只要稍微注意一下,運用一點點技巧,就可以事業、兒女兼顧而且夫妻依然保持甜美的關係,這個方法就是夫妻兩人必須設法「約會」。


  回想一下婚前兩人最喜歡什麼活動,而婚後已經很久沒做了,不妨設法重溫舊夢。在繁忙的事業與做不完的家事裏,兩人偶而抽三、四個鐘頭在外面逍遙一下,絕對不會影響事業,子女也不至於變壞。如果真放心不下的話,花點錢,託人代管一下也未嘗不可。兩人一起看場電影,喝杯咖啡,一起吃飯,但是味道全然不同。婚後的約會千萬不要等到兩人均有空,雜事一概處理完畢後才提起興緻去做,婚後的約會必須由夫妻兩人安排、設定,排除萬難,事先約定的去做,可以提昇夫妻兩人的情感品質。


  4.滿足對方,不要控制對方。改變自己,了解配偶;不是改變配偶,要求他了解你自己。


  婚姻最常見的衝突來自配偶有強烈的改變對方,以使對方合乎自己要求的這種舉動,會弄得兩人平日便爭吵不休、怒目以視。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對方改變,兩人的感情必然有所進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成長的婚姻需要當事人有成熟的性格,而成熟性格的主要特徵(從夫妻關係而言),卻是當事者了解自己,願意改變自己,而且有能力改變自己。相反的,不成熟的配偶卻是不僅無法改變自己,甚至於要求改變對方。(當然這裡所謂的改變自己是指有關夫妻之間的適應型態,而不是不良的習性或犯罪的行為。)


  總而言之,在人與人相處之間若要維持和諧、愉快,當事者必須是個成長的個體。同樣的,夫妻相處若要能白首偕老,而且相處情深,恩愛日常,更需要夫妻兩人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充實,了解配偶、滿足配偶,方可達成。



 


參考資料 http://life.fhl.net/Cosmic/true7.htm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供應鏈管理筆記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pid=sites&srcid=ZGVmYXVsdGRvbWFpbnxqb2FubmVzYmxvZ3xneDozZTA1ZjQ4YjBiMGUyZGQ


cyalee2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