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甘泉 4 月 5 日 原作 Mrs. Charles E. Cowman | |
|
公告版位
- Apr 05 Thu 2012 00:37
荒漠甘泉 4 月 5 日
- Apr 04 Wed 2012 23:50
驊訊電子副總經理賀元的網路奮鬥 加法失效 改用減法哲學
35歲前,賀元總是當老闆,也總是媒體焦點。35歲後,就任驊訊電子副總經理的他,低調重開機,走上專業經理人打工路。
十年前,曾經是網路科技金童,卻黯然收場,五年內燒掉7億元學費,名噪一時的賀元,現在在做什麼? 當年那個2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堪稱是台灣第一代網路新貴的他,今年已經38歲了。 1995年1月,賀元還在念台大商研所二年級時,就創辦了「資訊人」,一路招來英特爾、花旗銀行、高盛證券投資,資本額達7億,許多白頭髮的人捧錢投資他。 賀元不到25歲,就成為眾人追捧的網路創業家。一步登天的速度,好比是今天的YouTube陳士駿、無名小站簡志宇,唯一不同的是:他失敗了。 追溯全球網路史,資訊人比雅虎、Amazon、新浪,都還要資深,市值也一度衝上200億,但在現金流用罄、無人願意全盤購併的情形下,不得已在2001年3月關門大吉,成了網路泡沫犧牲品。 當時媒體版面上,賀元是灰頭土臉的。一下子從金童墜入深淵。宣布倒閉那一天,滿場記者把九樓辦公室擠爆,他只能從八樓窗戶狼狽爬進九樓,還有一大串債權人,天天來鬧。 「如果多撐一年就好了!」賀元現在感歎說,如果這些明星股東們,當初願意再多給一點機會,資訊人絕對能夠成為台灣首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當然,這是後話了。 資訊人當時一股腦地投入即時通訊(IM)、搜尋引擎、社群網站、電子商務四大領域,如今證明,這四個都是對的方向。但在市場還沒起飛、更無完整獲利模式前提下,資訊人把戰線拉得太長,就像火燒連 環船一般,全都沈了。 「每一個都看對,但加起來就錯了!」賀元懊悔地說,加法策略說得容易,但做起來難。 「他總是有大目標,是個很衝的人!」一起創辦資訊人的老同學、現在擔任網勁科技總經理游士逸回憶說。 年輕不是原罪,但確實有盲點。賀元自剖,當時的電子商務網站「酷必得」,已達到損益平衡,如果重來一次的話,他會先把酷必得切割出來,成為獨立營運的公司,但這樣的財務技巧,他當年不會也不懂。
無獲利,戰線拉太長種下敗因
心很大的賀元,不放棄創業夢。資訊人失敗後,他把眼光投向大陸,在2003年再度創辦數位營運(E2 Technology)公司,為線上遊戲提供收費機制、社群經營、安全防護、伺服器管理等服務。
東山沒有再起。賀元在北京打滾,但是並沒有把數位營運滾大,直到2007年,他做了人生重開機的決定。
遇伯樂,重開機崇尚減法哲學
怎麼說重開機?因為當慣了老闆,賀元無預期的在35歲這一年,寫了
一輩子第一份履歷,當了打工仔,擔任驊訊電子副總經理。
驊訊電子董事長鄭期成,在音效晶片成功起家後,也投資經營線上音樂的iPeer,還推出MP4「酷樂K歌機」,希望開創一條龍綜效。
「他有網路專長,又有大陸經驗!」鄭期成語氣加重了幾分說,這是他要借重賀元的兩個關鍵。
過去當慣了先發投手,一人主宰戰局,但賀元到了iPeer,卻是個面對滿壘危機的救援投手。
iPeer在台灣承接前身「Kuro」的龐大會員規模,與KKBOX是市場上「唯二」選擇,但在大陸卻是個爛攤子,甚至一毛錢營收都沒有。
「我把內臟全掏掉!」賀元分析,iPeer在台灣靠電腦下載稱王,但在大陸不管用,他決定走手機下載新路,還把員工全換血。
賀元說,他現在崇尚減法哲學。因為資訊人給了他教訓,所以他減人、減支出、減產品線,結果從他上任第三個月起,iPeer不僅營業額開始從零到有,透過與中國移動順利結盟資源共用,更省下了原定超過7000萬的大把預算。
賀元說,他一直在為鄭期成踩煞車,兩人意見總是相左,「或許是我自己當過老闆,所以不是唯唯諾諾的那種專業經理人!」
「以前在上面,看什麼事都覺得相對容易!」賀元自認,解決問題還是要靠人,現在他角色互換,「學著把老闆的想法,執行出來。」
成功為iPeer止血後,鄭期成去年再把賀元換了個位置,擔任驊訊走向全球化的操盤手之一。鄭期成效法宏碁模式,找來曾經在英特爾任職的馬丁尼斯(Ernesto Martinez),擔任驊訊營運長,賀元則是他的副手。
馬丁尼斯認為,對於驊訊這樣的台灣IC設計公司來說,現在更緊要地是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turnkey solution)。例如聯發科不僅做手機晶片,更完成整套山寨機解決方案,一顆晶片本來可能只賣2美元,但方案卻能賣15美元。
「也就是說,除了開發晶片外的事,我都要包!」現在的賀元,為此成了空中飛人,要到美國、歐洲開發新客戶,要在台灣談產品與策略聯盟,更要常跑大陸固樁。
過去的網路經驗,也沒有白廢。賀元微笑說,現在他連網站都要做,但已經不再追逐當下什麼最夯,就是單純介紹驊訊產品,再基本不過。
浪盡千帆。十年前,賀元教會很多人企劃網站,現在自己卻成了網站企劃。
「我的生涯規劃,真是徹底失敗的案例!」賀元半開玩笑地說,他念碩士時,一心想要進微軟、IBM等外商,但履歷表寫都沒寫,就誤打誤撞走上創業路,「現在我再也不多想了,就是把眼前的事盡力完成!」
引用: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5797_1.html
- Mar 26 Mon 2012 23:03
荒漠甘泉 3 月 27 日
荒漠甘泉 3 月 27 日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聖經提摩太後書四章 7 節)
世界原是一個極大的戰場,其中充滿了各種不同的戰爭。人們都是戰士:有的為功名爭戰,有的為金錢爭戰,有的為生計爭戰,有的為美色爭戰,有的為主義爭戰,有的為幸福爭戰……保羅也是戰士之一,他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
為什麼他說他的戰爭是美好的呢?
第一,保羅的戰爭不是為自己。人們的戰爭無非為個人或團體的私利,但是他的戰爭是為著天地之主的榮耀,為著人們的靈魂。他爭戰的動機和目的,何其「美好」!
第二,保羅的戰爭是絕對勝利的戰爭。人們交戰,勝負殊難逆料,可是他有絕對勝利的把握。因為他爭戰,不是憑自己的力量,乃是憑基督的得勝。憑自己必失敗,憑基督穩得勝。他爭戰的成績,何其「美好」!
第三,戰爭過後,神要賜他應得的獎賞 ── 公義的冠冕、榮耀的寶座、掌權的鐵杖。人們在戰爭過後所得的戰利品或酬勞,都是暫時的,不久便歸無有,而且也不能滿足人們的心;唯有神的賞賜是永存的,也能滿足人們的心。保羅爭戰的結果是何其「美好」! ── 醒
- Mar 23 Fri 2012 22:49
電信產業採行企業社會責任(CSR)和共享價值之效益的消費者調查
Dear all~
My paper questionnaire. Could you help me? Also sent your friends to write it.
Very appreciate for you~
我的論文問卷,請幫幫忙填寫和請轉親戚朋友填.感恩!
§ http://my.surveysking.com/?gockl
還可參加抽名牌香水活動!
- Mar 17 Sat 2012 01:40
荒漠甘泉 3 月 17 日
荒漠甘泉 3 月 17 日 原作 Mrs. Charles E. Cowman | |
|
- Mar 14 Wed 2012 02:45
只要蘋果笑了,台灣就綠了
蘋果笑了,台灣也就綠了
自從iPhone出現以後,台灣的資通訊(ICT)產業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也就是只要蘋果笑了,台灣就綠了。反而台灣人印象不怎麼好的微軟,只要微軟笑了,台灣也就笑了。蘋果的供應鏈在中國,韓國,日本,日本提供關鍵技術,韓國提供關鍵零件(三星的CPU,記憶體,LG的螢幕),中國的鴻海負責組裝,觸控螢幕和鏡頭雖也是台商在大陸的傑作,只可惜總產值偏低,基本上對台灣實質薪資貢獻甚小,不過因為依照新的GDP算法,雖然鴻海,大立光,TPK都在大陸生產,營收卻都可以計入台灣,所以造成GDP還可以看,但是薪資卻很難看的窘境。
蘋果大賣的結果,加上三星佔有率變為世界的ㄧ,HTC很受傷,使得HTC無法在台灣進一步擴大研發團隊,甚至開始史無前例的研發部門裁員。因此,蘋果笑了,台灣也就綠了。很諷刺的是,台灣人那麼愛蘋果,但是蘋果並不愛台灣。
Google推出Android,由於Android主要是用來攻佔使用者眼球市場的,同時正面重擊蘋果,不想讓蘋果太如意,並非用來直接營利。所以Google並沒有全心全意再推,繼續把主戰場放在Web,所以戰略上是得靠三星打歌,Sony, HTC次之,其他玩Android的廠商,下場並不好。所以台灣人愛Google,Google也沒有相對那麼挺台灣,難怪前陣子,施老出來說話了,不過Google會聽才怪。
三星有一個威脅,同樣價格,人家規格優,因為三星口袋深,政府又有外銷補貼,先搶市佔率,獲利以後再說。現在三星賣有AMOLED的手機,應該是虧本賣,可是可以賺到品牌與形象,這是無形的公司資產,再加上以母雞帶小雞,護航中低階手機以機海獲利,如今又把HTC逼到牆角,未來獲利更是可期,今年很可能是 the year of samsung。
最後是微軟,台灣人似乎不那麼喜歡,或許是以前社會觀感不好,不過每次無論推出Vista/Win7,或是XPE配ATOM玩小筆電,台灣的雙A都能沾到不少好處。最近Nokia投靠微軟希望挽回頹勢,策略很正確,我認為這是no-brain decision(不用動腦筋就可以做的正確決定),趨於下風的Nokia和不再引領風騷的微軟,當然要聯手抗敵,還在那邊想起當年,就太不切實際了。那麼HTC, 雙A一B,是不是也該好好想想?
reference:
http://minstral.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html
- Mar 04 Sun 2012 02:53
如何把履歷成功”賣”給面試官
上週我們討論了商學院寫履歷的方式,讓我們有更好的機會獲得面試。本週我們要介紹找工作的下半集,如何強化我們的面試表現。
1. 打探郵件
首先在你寄送履歷或是聯絡該公司之前,先問問周圍親朋好友。可能你的親戚或朋友有人認識該公司的主管甚至是你要應徵部門的主管。拿到他們的email,然後寫一篇簡短有禮的信給他們,問幾個深思熟慮過關於他們新事業開發、公司策略或是新聞活動的問題。
在第一封信中,你甚至不需要提到你要應徵該公司。這個叫做「打探郵件」(Information email),幾乎所有有受過MBA訓練的經理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這件事情的目的是第一次自我介紹,表示你對這間公司的興趣,並開啟對話。如果這位經理對於你的熱情和對該公司的了解印象深刻,這表示之後他可能會在你的面試過程中幫你說幾句好話。
2.把名片擺在你的面前
這是很多沒經驗的菜鳥會犯的錯誤。當你第一次見到你的面試官或是你的客戶,大家都習於要交換名片。通常大家都會立刻把它收進名片夾或是口袋裡。
別這樣做。
相反的,當一坐定,立刻把名片面對你擺好,放在你跟面試官中間。如果有超過一位面試官,就依對方的位置一個 一個排列好,正面朝你。特別是如果你有五個全新的面孔在問你問題時。把名片清楚的依照位置放在你面前,每當你面對他們時都可以提醒你他們的名字和頭銜,尤其是當你很緊張時,可以幫你省下想記住他們的名字時可能帶來的麻煩。
這件事情代表你很冷靜、成熟並且熟悉商場慣例。
3. 哈佛商學院很早就在我們的面試訓練課程中告訴我們,什麼是幾乎在每場面試中都一定會問到的排名第一的問題?
「你為什麼要面試這些公司」,比如說為什麼是Google,為什麼是花旗銀行?
邏輯上來說這很合理,也是非常好的開頭。這強迫你要很清楚的思考你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並推銷你自己表示這些經驗完美的契合,所以你應徵的這間公司應該要考慮繼續和你談下去。
不要回答最常見的答案:「Google是軟體工程界最棒的公司,而我想要在最棒的公司工作。」或是「因為我大學是念財務的,所以我想要進財金界,而你們公司有最好的福利。」
再一次,這些都是100%沒用的答案。
我是那個面試你的人,我當然知道我們是業界最好的公司,有最好的福利。我面前就有你的履歷,我知道你大學念什麼。你剛剛浪費了20個字而什麼都沒有告訴我。
重點是,告訴我,根據你的學歷和工作經歷,是什麼讓你如此獨特而我「必須」要雇用你?跟我說一些會讓我印象深刻關於你的事蹟,說明你過去的情況,解釋為什麼你的經驗百分之百適合這份工作。
4. 第二常見的問題:「說明一下你的履歷」或「談談你自己」
別天真的描述你的童年或是你有幾個兄弟姊妹。面試官很忙,不在意你小學時是否快樂,因為他在面試你五分鐘後就會忘了你的臉。
這個問題到底真正的在問什麼?
對我來說,你的價值是什麼?
這是生意,無關乎你個人。我不在意你的家庭、你的夢想甚至你有多努力工作。我只在意會影響到我這個經理和影響到我們公司的部份。
所以,如果能夠讓我更了解你的技術技能,那就告訴我關於你教育和過去工作的細節。詳細且精準。
告訴我為什麼你的學校活動經驗,會讓你是一個更適合我部門的一份子。告訴我你上一份工作經驗,讓你有正確的知識能夠讓我們的公司有所不同,然後,或許我會有點興趣知道你的個性。
再說一次,你的價值是什麼?你要如何說服我你的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5. 最後,在結束面試當天,記得寫一封簡短有禮的郵件給你的面試官
許多人都忽略了這一點。感謝他們花時間跟你談,感謝他們給你一個愉快的面試過程,感謝他們讓你更了解這間公司。理想中,這封信應該要在他們面試你那天下班前收到,以提醒他們你有良好的面試經驗。
如果十個面試者中僅有兩個人做這件事,而你面試表現良好,那你的候選情況就立刻超過其他八個人了。
你有經驗、有禮貌,而且熟悉商場規矩。
最後記住,這不是20年前,只要你比隔壁的人在某項考試中多10分,你就可以拿到工作。這不是現在全世界最優秀公司聘人的方式,因為高10分這件事情完全沒有告訴我任何關於你的商業能力、成熟度和管理潛力。不用擔心你的學術表現,相信我,他們完全不在意。
人資部和經理有時候一個月要看上好幾百封履歷。你的任務是要行銷你自己,讓你自己很特別。而想要完成這個任務,你必須要說你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故事,這是讓你自己脫穎而出的關鍵。
所以什麼是真真正正的第一步驟?
拿起你的履歷,閉上你的眼睛,誠實的想想你過去所有的經驗和做過的決定。什麼是你獨特的故事?
去賣它!
參考: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45&p=2
- Feb 29 Wed 2012 21:53
平凡人的翻身術:不要一個人吃飯
平凡人的翻身術:不要一個人吃飯
已故的史丹佛大學商學院院長哈瑞爾(Thomas Harrell)很喜歡研究歷屆畢業校友的特質。他歸納,「通常表現傑出的校友,也是積極、善於社交的溝通高手。」如果把這個結論,印證在也是商學院畢業的本書作者,凱思法拉利(Keith Ferrazzi)身上,一樣吻合。
5,000個人脈
法拉利有相當耀眼、豐富的資歷。在創業前,他曾在全球知名的德勤(Deloitte)企管顧問公司擔任行銷長(CMO)。在跨國知名頂級連鎖飯店(Starwood Hotels and Resorts)擔任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行銷長。在好萊塢一家知名媒體行銷公司(YaYa Media)擔任CEO。除此之外,他還有更多令人「眼花撩亂」的頭銜。
「耶魯大學校友會長」。《富比士雜誌》、《INC.》、《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500大企業「最年輕的行銷長」、世界經濟論壇選他為「未來全球領袖」之一……。法拉利把這些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機運,完全歸功於「人脈」。
至今,在他的PDA中,儲存了超過5,000個人以上的名單。這龐大名單,不是生熟不分的瞎矇湊數。他們都是可以在工作、生活、感情給予建議與親切分享的「後勤部隊」。任何時間撥電話,法拉利都可以找到本人說話。想想看,再從這5,000多人延伸出去的社交圈,人脈勢力會有多龐大?只要每個人幫法拉利拉個5票,不用任何宣傳,法拉利如果是在台灣,他可輕輕鬆鬆選上立法委員。
對於人脈經營體會如此深刻,與法拉利刻苦的出身密切相關。鋼鐵工人與清潔婦組合的家庭,想送小孩進入長春藤名校,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幸運得到父親上司的贊助以及後來又遇到貴人,法拉利得以進入耶魯念完大學,之後又取得哈佛大學商學院MBA學位。
如果出身平凡的法拉利是透過「人脈」成就了日後的事業,當年他如何找到自己的人脈「入口」?以下是上個月初才在美國出版的暢銷書「不要一個人吃飯」的精華摘要。
《成功》雜誌(Success)曾針對在1953年畢業的一班耶魯學生做過一項研究。它向學生調查3個問題:
1. 你有設定人生目標嗎?
2. 你有把這些目標寫下來嗎?
3. 針對人生目標,你有訂出實踐計畫嗎?
夢想: | 事情: |
目標: | 人物: |
| 嗜好: |
結果有3%的學生把人生目標寫下來,同時訂出實踐計畫。13%的學生有目標,但沒有行諸文字。高達84%的學生則對人生沒有特別想法,只想「快樂過一生」就好。
20年後收入大不同 20年後,同樣的問題再問這班學生,結果令人大感詫異。當年有立下目標,卻未訴諸文字的13%學生,平均收入是那些84%學生的兩倍。而有寫下目標,同時又有行動方案的3%學生,平均收入卻高於所有同學,足足有10倍之多。
法拉利舉此例子的用意在於,如果你還找不到人脈入口,何不先從自己的生涯目標開始想起?當你有清楚的人生目標,想要達成的渴望,自然會把你引導到如何編織人脈的地圖上。因為,你會懂得自己去挖掘可以分享、支持、學習的長輩或同儕。以下是法拉利分享他如何設定目標的方法。
第1步 發現自己的熱情
設定目標以前,先找出你的夢想所在。否則,你有可能失去方向。認真問問自己,熱愛什麼?擅長什麼?想成就什麼?有哪些原因阻礙了你?當熱情與能力相契合時,你才可能全心投入。
1.向內看你可以分兩個欄位,交叉找出線索。先把你的夢想和目標依序寫在第一欄,然後再把會令你感到愉快的事情、人物、嗜好寫在第二欄。接著你會從中找出一些交集點。
2.向外看問問朋友他們對你優缺點的觀察,你會對自己的目標輪廓越來越清楚。但是,當你的夢想越來越清楚時,不要忘了,做個「有紀律」的夢想家,成功機率才會更大。
第2步 把目標寫在紙上
凱思法拉利用一個「人脈行動方案」表來找到人脈入口。它分成3部份。第一部份,寫下有助於完成夢想的各種方案。第二部份,寫下有助於你達成目標的人、事、地、物。第三部份,寫下可以用哪些方式去結交有助於你達成夢想的人物或新朋友。
這個方法不僅讓法拉利獲益良多,也讓他身邊的許多朋友或同事找到建立人脈的方向。尤其在第一部份,凱思法拉利以頭3年想達到的目標到推回去,分3個月、1年來逐步設定行動方案,並作為檢驗指標。當你寫下的指標越清楚時,你腦海中,對於有什麼樣的人可以協助你完成目標,自然也會浮現。屆時,你會樂於主動與他(們)親近或學習。
練習寫下「人脈行動方案」表,其實就是在找出建立人脈的方法。不過,有幾個原則一定要掌握到:
1.目標必須清楚。如此你才能確認適合的行動方案和設定完成時間。
2.目標值得相信。不要設定連自己都達不到的目標。
3.目標必須有挑戰價值。除了設定自己的「安全區」外,也要讓目標存在些風險或是不確定性,拉高自己征服的慾望。
第3步 為自己找個「顧問團」
找幾個像啦啦隊長般,可以鼓舞你向上,或是具有銳利的鷹眼般,可以挑剔你錯誤的好友,他們會敦促你的責任感,並協助你找到方向。當凱思法拉利在知名的國際連鎖飯店Starwood(旗下有頂級的W和Westine兩大飯店系統)工作時,他是500大企業裡最年輕的行銷長,前途一片看好。尤其面試凱思法拉利進來的總裁應允當他的指導師(meotor),培訓他成為公司未來的領導人,也支持他把原來分散給各飯店的行銷權力,改由他統一主導。
當他興致勃勃想一展伸手,但沒想到進公司沒多久,那位總裁卻離職了。原來的承諾煙消雲散,新任總裁也不認同他提出的行銷策略。凱思法拉利驚恐萬分。過去每有瓶頸,靠著慢跑總能思考出方向,但這回他跑遍了整個中央公園,恐懼仍未消失。第二天他辭職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有點迷失了。那是他生平第一次沒有公司頭銜,認識新朋友時,都不知該如何介紹自己。於是凱思法拉利又開始寫下長達12頁的全新目標行動方案,並諮詢他的「顧問團」。雖然他的人生目標是成為CEO,但是當時他並不夠格去擔任任何一家大型公司的CEO。
在出版界擔任主管的泰德,是他的顧問團好友之一,點醒了他:「你不要有非去500大企業的迷思,如果你想成為一名CEO,何不先找家合適的公司歷練起?」
從那天開始,凱思法拉利連絡的對象、參與的聚會或活動,都鎖定在「先找家合適公司」的目標上。3個月後,透過昔日友人介紹,凱思法拉利成了YaYa互動媒體行銷公司的CEO。這家在網路泡沫後生存下來的公司體質健全,只是行銷能力稍嫌薄弱,而這正是他可以大顯身手的舞台。
凱思法拉利常形容,人脈就像肌肉,要越練才會越發達。尤其一定要掌握一個關鍵原則:絕不要在人際裡消失,讓人注意不到你。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件苦差事。與人相交,其實是在建立一個長長久久的友誼關係。贏得友誼應該是件有趣的事,不要覺得它浪費時間。尤其在建立人脈的初期,盡量讓你的行事曆飽滿,你必須更用心讓自己成為被看得見的活躍份子。
但是,一個人的時間畢竟有限,該如何妥善管理時間?既然無法複製自己,凱思法拉利的方法是「複製聚會的場合」。碰到時間緊迫時,他會把幾個想聯誼的對象,約在一塊用餐。當然,在安排前,你也要注意彼此的「氣味」是否相合。如果安排巧妙,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交流效果,賓主盡歡。而且這對彼此人脈圈的拓展,也有加乘效益。
另外,如果要與一個不是很了解的人碰面,凱思法拉利通常會再帶一個認識的朋友一起加入,這樣至少可以確保它不會是個浪費時間的聚會。
或者,有時他也會帶比較資淺的同仁或朋友來參加聚會,給予機會教育。讓資淺同事實際觀察凱思法拉利談生意的方式、如何與對方達成共識等。事實上,在過程中他們也會常常貢獻一些不錯的意見或創意呢!因此,千萬不要低估你身旁的年輕同仁。最近你有和同事一起吃飯嗎?
何不今天中午找個同事一起用餐?同時也邀幾位其他部門的同事或同業朋友一起參與?相信不久後,你的人脈網編織進度,將會加速前進!
借鏡1——比爾柯林頓(美國前總統)
了解你自己的生涯目標
1968年,柯林頓到英國牛津大學深造,在一次派對中碰到當今在管理學界頗負盛名的史坦普(Jeffrey Stamps)。當時,柯林頓主動向史坦普打招呼。閒聊過程中,他拿出一本隨身筆記本,把史坦普就讀的學院記了下來。接著又問史坦普大學念哪裡?主修什麼?
史坦普感到好奇。柯林頓回答說:「因為將來我想從政,而且競選阿肯色州長。我想把我認識的人的友誼都延續下來。」事實上,打從大學時代開始,柯林頓就已養成每天晚上就寢前,把當天所遇見的人,進行名片分類管理。他不僅只記住對方的名字,也會記錄對方所從事的工作、個人嗜好等等。在與人互動時,他總能讓人感受他的誠意。
柯林頓的例子提示了兩個要點。第一,當你越清楚自己的生涯目標,你就會越知道,該透過什麼樣的人脈網路來助自己一臂之力。第二,保持對人的敏感度。不管面對任何人,誠意無疑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借鏡2——達賴喇嘛
用共鳴感結交朋友
作為一個全球矚目的宗教領袖,達賴喇嘛不僅是一名傑出的外交家,也是個受歡迎的熱門人物。不管是市井小民或上流菁英,都難以抵擋他的魅力,願意以金錢或在精神上,高度支持他的理念。從達賴喇嘛身上,我們可以找到什麼建立人脈的靈感?答案是,共鳴感。
達賴喇嘛的身分,象徵一個流亡政府在西方世界為自己的人民請命。但達賴喇嘛並不高高在上或訴以悲情。相反地,他以樂觀、正面的態度,把這個議題轉化成與每個人生存都「切身相關」的和平議題,進而獲得全球的共鳴與支持。
同樣的,在編織個人人際網絡的過程中,除了動機純正外,你的經驗或一些想法能否引起對方共鳴、產生善意的回應,往往才是關鍵。但要如何做到呢?如果你也學習達賴喇嘛,做個有「利他」意願的人,願意助人、分享,人脈的水流自然能綿延不斷。
借鏡3——戴爾卡內基(卡內基溝通創辦人)
不要忽略談話的力量
作為一個養豬農的小孩,卡內基在成長過程中,常常以貧窮為恥,年少時甚至動過自殺的念頭。24歲時,他有機會到紐約市的一個社團去教課餬口,但一開始根本沒幾個人來聽課。
於是他試圖以說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他分享他在高中時期參與辯論隊以及念師專時的求學經驗,教導學生如何克服害羞、減輕焦慮,與人交往時,如何做個傾聽者……。但沒多久,他的「故事」用完了。他靈機一閃,要求學生上台去說自己的故事。
他漸漸觀察到,人一旦能克服面對群眾的恐懼,談話的自信與風采自然就顯露出來。於是在他的鼓勵下,許多學生從課堂演練裡,重拾了與人溝通的自信。卡內基更從中領悟到,人都喜歡被傾聽,「而傾聽正是最好的人脈經營技巧!」因為沒有壓力的談話,最能引人親近、贏得信賴。
這個教書經驗,也打開卡內基日後往溝通事業發展的一扇大門。他自己也從這套哲理中受惠,證明了即使出身貧窮如他,仍可以透過適當的溝通技巧,廣結人脈、受人肯定。
借鏡4——凱瑟琳格蘭姆(已故《華盛頓郵報》發行人)
對人尊重與給予信任
1963年,當害羞、文靜的凱瑟琳從已故丈夫手中,接下家族事業,擔任華盛頓郵報發行人的位子時,幾乎沒人看好她。後來,她不畏政府打壓、同業質疑消息來源的嘲笑,率先揭露美國政府參與越戰決策錯誤、舉發水門事件醜聞等等。最終讓《華盛頓郵報》成為受人尊敬的影響力媒體,也改寫了美國媒體的定位。雖然出身豪門,但凱瑟琳並不養尊處優、以門戶之見識人。
郵報裡的一位專欄作家,便對凱瑟琳待人的態度印象深刻。在一個炎夏的週日,他出差回到公司取車,看到停車場裡正舉辦一場表揚基層員工(如清潔員、文書工等)的派對。但他幾乎想不到,當時已相當年邁、走路有些吃力的凱瑟琳,竟出席了這個不在冷氣房裡,且任何主管都可以代她參加的聚會。另外,她與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的友誼關係,也為人所津津樂道。
雖然季辛吉當時在位,但從反對越戰到揭發水門事件,她都不因私人與季辛吉的關係,而軟化身為媒體人的監督立場。後來在她的葬禮上,第一個上台致詞的人,是季辛吉。而弔唁的人群中,沒沒無聞的市井小民更多過達官顯要。正是這種待人真誠、且一以貫之的立場,讓原來生性害羞的凱瑟琳,得以贏得眾人的敬重與愛戴。事實上,這種價值,也是人脈關係要經營得長長久久,所必須有的健康態度。
參考: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5389
- Feb 29 Wed 2012 20:53
《Cheers》雜誌「3000大企業決策者最愛的大學畢業生」
《Cheers》雜誌「3000大企業決策者最愛的大學畢業生」
成大重回第一,近40%企業有血統偏好
編輯部 2012/02
成大重回第一,前10大由頂大、老私大、國立科大各擅勝長。驚人發現:近40%企業承認,對特定學校有血統偏好
全台灣唯一由3000大企業「決策者」,以用人經驗評價各大學畢業生表現的Cheers雜誌「3000大企業決策者最愛大學畢業生調查」,由於企業用人有穩定的偏好,由人資「決策者」所回填的問卷,在統計的信度、效度皆較高,能充分反映3000大企業用人偏好,不會出現每年調查排名大幅震盪、不符統計學理的現象,堪稱是檢驗台灣各大學辦學績效的領先指標。
在連續16年的調查後,今年的新發現如下:
睽違5年,成大重登寶座
「3000大企業決策者最愛大學畢業生調查」,由8項指標組成,包含「專業知識與技術」、「穩定度與抗壓性」、「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學習意願、可塑性」、「國際觀與外語能力」、「創新能力」、「融會貫通」。今年前十大的排名,僅有稍許變化:成功大學在睽違5年後,重登寶座,並平均的在8項指標中,每項皆在前2名。其後依序是台大、交大、清華、政大、台科大、淡江、北科大、逢甲、中山。呈現出頂尖大學、老私大、國立科大各擅勝長的局面(表1)。
facebook按讚 馬上加入《校園天下》粉絲團→
《Cheers》雜誌「3000大企業決策者最愛的大學畢業生」
成大重回第一,近40%企業有血統偏好
編輯部 2012/02
私立大學的表現,由淡江大學與南台科技大學分居第一(表2-1、表2-2),多年來兩校一直是三千大企業的最愛私校首選,顯見其畢業生受歡迎的程度。而教育部長蔣偉寧之前所任職的中央大學,從他擔任校長至卸任前的近三年,皆穩定地維持在第11名。近十年來,中央的排名逐漸從15名進步到第11名,或多也可以視為蔣偉寧在中央任職期間的績效。
名校仍受歡迎,但光環漸減
在前10大排名中,獲五年五百億補助的12所頂尖大學,今年僅有7校入榜(本次調查對象為3000大企業,因陽明、長庚大學較偏醫學領域、中興大學以農學為主、師大則偏向教職體系,進榜的基準有所不同),打破企業「非名校不用」的刻板印象。以向來只錄取國立大學碩士為儲備幹部的食品大廠統一企業為例,自去年開始,刻意招進2位國立大學學士生,今年更進一步計畫錄取私立大學碩士生。
參考:
http://topic.cheers.com.tw/issue/2012/college/pg5_article02-1.aspx
- Feb 27 Mon 2012 02:23
以「創新強國」來輔助過去「科技立國」的政策,需要大學扮演火車頭角色,讓創意、創新、創業的份圍能在台灣再起風雲。
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塵埃落定,馬總統競選時提出的願景──黃金十年,在未來四年內無疑是該訴求能否順利達陣的關鍵期,要在下一波經濟變革中生存,台灣必須脫離「效益驅動」的經濟體質,走向「創意驅動」的創新、創意、創業經濟形態。
台灣過去成功的方程式,是以政府產業政策的指導、工業園區的租稅獎勵,加上工研院分擔產業的研發成本與風險,再輔以大專院校所培育質優價廉的理工科技人才,讓台灣產品不僅具有相當的品質且有價格競爭力,因此可以行銷全球,造就了台灣經濟的一波成長。
以中小企業為經濟主體的台灣,雖在二十世紀後期靠著科技代工的實力,造就了繁榮的經濟前景。然而隨著產業環境改變,台灣代工產業的成本提高,代工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也快速下跌;缺乏核心技術的情況更使得代工的榮景不再,代工產業正式進入「微利時代」。廠商為了尋求低廉的人工、土地及資金成本,紛紛出走到東南亞與大陸設廠生產,也造成台灣近幾年來平均薪資的停滯和就業市場的低迷。長期下來,經濟成長的果實只有少數人可以享受,因此使得社會貧富不均的狀況益發惡化。
在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大學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且被動,甚少配合產業的群聚發展而設立系所或提出相關研究主題,故難以配合地方政府的區域發展政策。而政府引以為傲的科技園區則缺乏生活、娛樂與消費等配套設施,造成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各自發展,難以共榮成長。
更嚴重的是,科技產業服務的對象並非在地顧客,大多數是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國際消費者,因此,生產基地可以設在任何成本或人力條件有吸引力的地區,故不易創造台灣本地的工作機會,對國民所得成長貢獻相對有限。
馬總統楬櫫的黃金十年願景,期望以「創新強國」來輔助過去「科技立國」的政策,更需要大學扮演火車頭的角色,讓創意、創新、創業的氛圍能在台灣再起風雲。
以歐美先進國家發展已相當成熟的大學城為例,基本概念就是由大學扮演創新的平台,配合各級政府的地區發展政策,將應用研究的基礎成果,結合市場的需求端,進而帶動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實踐產學合作成果,同時,企業發展的經驗也能回饋,讓大學的研究與教學更為精進。
以大學城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可避免過去獨厚科技製造業的產業政策,讓台灣服務業、農業等各種產業享有公平的發展環境;同時,大學的研發與教學可以和社區更為融合,有效提升地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品質;再者,台灣一百六十多所大學可以根據所在地的區域性質發展其教學及研究的特色,不僅讓研究成果和畢業生成為當地社區產業的活水,也讓大學轉化為社區的好鄰居!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